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下文,完成(1)-(5)题。棉布之始棉有草、木二种,皆出海外,其见于纪载者,大抵皆木棉也。张勃《吴录》云:“交趾有木棉,树高丈余。”王浯溪云:“一名斑枝花。”又《泊宅

题目详情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棉布之始
棉有草、木二种,皆出海外,其见于纪载者,大抵皆木棉也。张勃《吴录》云:“交趾有木棉,树高丈余。”王浯溪云:“一名斑枝花。”又《泊宅编》云:“闽、广多木棉,名曰吉贝。织为布,是即白氎①。”然今吴地所种,乃草棉,非木棉也,而其用与木棉正同。松江府东去五十里许曰乌泥泾,地高仰,不宜五谷。元至正间,偶传此种,植之于地,颇茂。
有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乃教以杆弹纺织之法。久之,而三百里内外,悉习其事矣。按《小尔雅•释名》及《孔丛•广服篇》,皆云麻、纻、葛谓之布。又《盐铁论》云:“古者庶人耋老而后衣丝,其余则麻枲而已,故命曰布衣。”可见麻与纻、葛三者之外,古者别无所谓布也。但纻、葛或专用之于夏,而麻则兼用之于冬耳。孔博士②《论语》“缊袍”注云:“缊,枲③著。”邢疏④谓“杂用枲麻以著袍也”.盖贫者不能具丝絮,故捣麻使熟,著之于袍也。夫以麻为衣,则不能御寒,以麻著袍,则不能生暖。古人五十始衰,则必衣帛,职是故耳。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矣。而皆开自黄婆一人!是不当尸而祝之,社而稷之,与先蚕⑤同列祀典乎?(清王应奎《柳南续笔》)
注①氎(dié):细棉布。②孔博士:西汉学者孔安国。③枲(xǐ):麻的雄株,纤维可织麻布。④邢疏:宋代学者邢昺所作经书之疏。⑤先蚕:传说中始教百姓育蚕之神。
(1)“植之于地”中的“之”指代的是。(1分)
(2)文中画线部分主要反映了___。(2分)
A.棉花在内地广泛传播。   B.松江成为棉纺织中心。
C.棉布成民众主要衣料。   D.棉纺织技术得以推广。
(3)文中提到了五种可以织布的原料,分别是___、___、___、___、丝。(3分)
(4)文中引用了不少文献资料,请分析引用这些文献的作用。(3分)
(5)作者认为黄道婆能“与先蚕同列祀典”的原因是什么?请根据文意概括。(3分)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代词指代的内容一般在前文,根据前文语境“然今吴地所种,乃草棉,非木棉也”、“元至正间,偶传此种”,所以指“草棉”,注意前文不能答成“棉”;
(2)根据画线句“可以御寒,可以生暖”,可知主要是讲棉被用来防寒保暖,故选C;
(3)作答此题首先不能忘记“棉”,另外再从文中筛选出相关信息即可,“古者庶人耋老而后衣丝”“可见麻与纻、葛三者之外,古者别无所谓布也”;
(4)这是一篇说明类的文言文,说明中引用资料的常见作用有:印证作者的看法,增加文章的真实性、加强说服力,增加文章的吸引力等.
(5)作答此题主要考虑黄道婆的伟大贡献,她给百姓带来了纺织的方法,让老百姓有了即可御寒又可生暖的棉布.
参考答案
(1)草棉
(2)C
(3)棉、麻、纻、葛
(4)引用的文献资料是作者谈论棉布之始的基础;体现出本文所谈论的话题是前人曾关注到的,增加了文章的吸引力;引用的文献资料或印证作者看法,或引出作者看法,增添了文章的可信度.
(5)因为黄道婆教给百姓杆弹纺织之法(1分),这一方法推广之后,使既可御寒又可生暖的棉布成为天下百姓的主要衣料(2分).
看了 阅读下文,完成(1)-(5)...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从飞机的舷窗向外看,窗口画面里有白云、海岛和海域.这幅画面中,白云占了一半且遮住了海岛的1/4,因  2020-05-16 …

该文章所隐含的成语穷发之北,有冥海者(41),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42),其  2020-06-04 …

英语翻译古人云:“学者之病,最忌自高自狭.自高者,如峭壁,时雨过之,须臾溜散,不能分润.自狭者,如  2020-06-19 …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  2020-06-21 …

阅读下文,完成(1)-(5)题。棉布之始棉有草、木二种,皆出海外,其见于纪载者,大抵皆木棉也。张勃  2020-07-02 …

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怎么理解?黄帝初立得云瑞、故以云记事.求教:云怎么拿来记事啊?在云上写字吗?我知道  2020-11-24 …

英语翻译问大家一段文言文翻译,棉布之始棉有草、木二种,皆出海外,其见于纪载者,大抵皆木棉也.张勃《吴  2020-12-01 …

请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欧洲航海者的日记显示,在15世纪以前,毛里求斯岛上的渡渡鸟随处可见,.后来  2020-12-17 …

欧洲航海者的日记显示,在15世纪以前,毛里求斯岛上的渡渡鸟随处可见.后来欧洲殖民者到达了毛里求斯岛,  2020-12-17 …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古人借登山、观海而抒怀的诗词名句有很  2021-0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