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纵囚论欧阳修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宁以义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纵囚论欧阳修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
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
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
"然则何为而可 "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转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注】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周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期:希望
B.是上贼下之情也贼:揣度,揣摩
C.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约:约束
D.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本:根据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 / 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
C.然此必无之事也 /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D.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 / 敏于事而慎于言
小题3:《纵囚论》以反对纵囚为主题.下面表示欧阳修反对纵囚的最根本的原因的一项是( )
A.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
B.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
C.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
D.信义行于君子,而形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
小题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每段议论时都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论点,并大量运用对比技巧以形成强劲的说服力.
B.文章透过现象看本质,推勘太宗与死囚的心理活动,一反前人的赞许,一针见血地道破纵囚与自归的动机各是邀取名声与侥幸求生.
C.全文以情理,恩德为两经,以太宗,死囚为两纬,丝丝衔接,环环紧扣,明承暗接,前伏后应,使整篇议论交织一体,文势流贯畅达.
D.文章通过议论,指出纵囚不近情理,非治国之法;不见恩德,非圣人之法.最后引出文章主旨.鲜明地表达了欧阳修顺应人情,严肃法治的政治观点.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 (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 (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小题:.C
小题:A  
小题:.A
小题:A
小题:.(1)我只见上面和下面互相揣摩来造成这种声誉,哪里有什么布施恩德和懂得信义呢
(2)如果屡次这样做,那么杀人犯就都不会死了,这能够作为天下经常的法律么

小题:约:约定时间.)
小题:上一个"以"为"用",下一个"以"为"因为";B,两个"其"均代词,他们,指囚犯;C,两个"然"均为"然而";D,两个"而"均表示并列关系.)
小题:欧阳修认为纵囚不近情理,非治国之法;不能作为经常的法律,非圣人之法.鲜明地表达了欧阳修顺应人情,严肃法治的政治观点.)
小题:文章每段议论时并没有开门见山,直截了当,而是欲擒故纵,顿挫有致.)
小题:
[参考译文]
对君子讲信义,对小人施刑罚.刑罚定成死罪,是罪恶到了顶点,这又是小人中最厉害的了.宁可为了信义而死,不愿苟且偷生,把死看得象回家一般,这又是君子中特别难以办到的.
当唐太宗贞观六年的时候,选取犯死罪的囚犯三百多人,释放了让他们回家,并约定时间叫他们自动回来接受死刑;这是用君子难以做到的事,希望最坏的小人一定做到.那些囚犯到了期限,终于自己回来,竟没有一个失约的:这是君子难于做到的事,小人却轻而易举的做到了.这难道是近于人情的么有人说:"罪大恶极,的确是小人了;但是等到对他施加恩德,就可以使他变成君子.因为恩德进入人心很深,能很快改变人们的气质,所以出现了象这样的情况."我说:"唐太宗之所以这样做,正是为了求得这种声誉啊.这样看来,哪里知道放囚犯回去,不是预料他们一定再回来以希望赦免,所以才释放他们呢又哪里知道被释放回来的囚犯,不是预料自动回来一定能够赦免,所以才再回来的呢料想囚犯一定回来才释放他们,这是上面揣摩下面的情意;料想上面一定赦免他们才再回来,这是下面揣摩上面的心思.我只见上面和下面互相揣摩来造成这种声誉,哪里有什么布施恩德和懂得信义呢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唐太宗向天下布施恩德,到这时已经六年了,还不能使小人不做罪大恶极的事;然而一天的恩德,却能使他们视死如归,保存信义,这又是讲不通的理论啊."
既然这样,那么怎样做才好呢我说:"释放了回来的,把他们杀掉而不赦免;然后再释放一批,他们又回来了,这样才能知道是布施恩德所造成的.然而这是一定不会有的事啊.至于释放了能够自动回来再加以赦免,只能够偶然试一试罢了;如果屡次这样做,那么杀人犯就都不会死了,这能够作为天下经常的法律么不能作为经常的法律,难道是圣人的法律么因此,尧,舜和三王治理天下,一定根据人情,不标新立异来显示高尚,不违背人情来求取名誉
看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的网友还看了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