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求《庄子·大宗师》译文原文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虽然,有患.夫

题目详情
求《庄子·大宗师》译文
【原文】
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虽然,有患.夫知有所待而后当①,其所待者特未定也②.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
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③,不雄成④,不谟士⑤.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⑥.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⑦,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⑧.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⑨,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⑩.其耆欲深者(11),其天机浅(12).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13),其入不距(14);翛然而往(15),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16),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若然者,其心志(17),其容寂,其颡(18);凄然似秋,煖然似春(19),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20).
故圣人之用兵也(21),亡国而不失人心;利泽施乎万世(22),不为爱人.故乐通物,非圣人也;有亲(23),非仁也;天时(24),非贤也;利害不通,非君子也;行名失己(25),非士也;亡身不真,非役人也(26).若狐不偕、务光、伯夷、叔齐、箕子、胥余、纪他、申徒狄(27),是役人之役,适人之适(28),而不自适其适者也.
古之真人,其状义而不朋(29),若不足而不承;与乎其觚而不坚也(30),张乎其虚而不华也(31);邴邴乎其似喜乎(32),崔乎其不得已乎(33)!滀乎进我色也(34),与乎止我德也(35);厉乎其似世乎(36)!謷乎其未可制也(37);连乎其似好闭也(38),悗乎忘其言也(39).以刑为体(40),以礼为翼,以知为时(41),以德为循.以刑为体者,绰乎其杀也(42);以礼为翼者,所以行于世也;以知为时者,不得已于事也;以德为循者,言其与有足者至于丘也,而人真以为勤行者也.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43),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译文】

知道自然的作为,并且了解人的作为,这就达到了认识的极点.知道自然的作为,是懂得事物出于自然;了解人的作为,是用他智慧所通晓的知识哺育、薰陶他智慧所未能通晓的知识,直至自然死亡而不中途夭折,这恐怕就是认识的最高境界了.虽然这样,还是存在忧患.人们的知识一定要有所依凭方才能认定是否恰当,而认识的对象却是不稳定的.怎么知道我所说的本于自然的东西不是出于人为呢,怎么知道我所说的人为的东西又不是出于自然呢?

况且有了“真人”方才有真知.什么叫做“真人”呢?古时候的“真人”,不倚众凌寡,不自恃成功雄踞他人,也不图谋琐事.像这样的人,错过了时机不后悔,赶上了机遇不得意.象这样的人,登上高处不颤栗,下到水里不会沾湿,进入火中不觉灼热.这只有智慧能通达大道境界的人方才能像这样.古时候的“真人”,他睡觉时不做梦,他醒来时不忧愁,他吃东西时不求甘美,他呼吸时气息深沉.“真人”呼吸凭借的是着地的脚根,而一般人呼吸则靠的只是喉咙.被人屈服时,言语在喉前吞吐就像哇哇地曼语.那些嗜好和欲望太深的人,他们天生的智慧也就很浅.古时候的“真人”,不懂得喜悦生存,也不懂得厌恶死亡;出生不欣喜,入死不推辞;无拘无束地就走了,自由自在地又来了罢了.不忘记自己从哪儿来,也不寻求自己往哪儿去,承受什么际遇都欢欢喜喜,忘掉死生像是回到了自己的本然,这就叫做不用心智去损害大道,也不用人为的因素去帮助自然.这就叫“真人”.像这样的人,他的内心忘掉了周围的一切,他的容颜淡漠安闲,他的面额质朴端严;冷肃得像秋天,温暖得像春天,高兴或愤怒跟四时更替一样自然无饰,和外界事物合宜相称而没有谁能探测到他精神世界的真谛.

所以古代圣人使用武力,灭掉敌国却不失掉敌国的民心;利益和恩泽广施于万世,却不是为了偏爱什么人.乐于交往取悦外物的人,不是圣人;有偏爱就算不上是“仁”;伺机行事,不是贤人;不能看到利害的相通和相辅,算不上是君子;办事求名而失掉自身的本性,不是有识之士;丧失身躯却与自己的真性不符,不是能役使世人的人.像狐不偕、务光、伯夷、叔齐、箕子、胥余、纪他、申徒狄,这样的人都是被役使世人的人所役使,都是被安适世人的人所安适,而不是能使自己得到安适的人.

古时候的“真人”,神情嵬峨而不矜持,好像不足却又无所承受;态度安闲自然、特立超群而不执着顽固,襟怀宽阔虚空而不浮华;怡然欣喜像是格外地高兴,一举一动又像是出自不得已!容颜和悦令人喜欢接近,与人交往德性宽和让人乐于归依;气度博大像是宽广的世界!高放自得从不受什么限制,绵邈深远好像喜欢封闭自己,心不在焉的样子又好像忘记了要说的话.把刑律当作主体,把礼仪当作羽翼,用已掌握的知识去等待时机,用道德来遵循规律.把刑律当作主体的人,那么杀了人也是宽厚仁慈的;把礼仪当作羽翼的人,用礼仪的教诲在世上施行;用已掌握的知识去等待时机的人,是因为对各种事情出于不得已;用道德来遵循规律,就像是说大凡有脚的人就能够登上山丘,而人们却真以为是勤于行走的人.所以说人们所喜好的是浑然为一的,人们不喜好的也是浑然为一的.那些同一的东西是浑一的,那些不同一的东西也是浑一的.那些同一的东西跟自然同类,那些不同一的东西跟人同类.自然与人不可能相互对立而相互超越,具有这种认识的人就叫做“真人”.
看了 求《庄子·大宗师》译文原文知...的网友还看了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