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
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
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
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帝大感动曰:“送中书。”光见韩琦等曰:“诸公不及今定议,异日禁中夜半出寸纸,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琦等拱手曰:“敢不尽力。”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光言:“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命。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_
A.籍命光按视 按:巡查 B.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 报:批复
C.故事食不满分 故事:先例 D.又奏赋以风 风:使……知道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__
A.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
B.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
C.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
D.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
A.司马光禀赋迥异,性情不喜华靡。七岁时,就能说出《左氏春秋》的大意;“闻喜宴”独不戴花,体现了他与众不同的品性。
B.司马光为人忠厚笃诚,重情重义。在庞籍因事受牵连后,他能连续上书承担罪责,庞籍死后又能善待其家人。
C.司马光做事坚持原则,见解独到。在异兽和日食事件中,他设譬引喻,据理劝谏,朝廷最终听从了他的意见。
D.司马光为臣鞠躬尽瘁,尽忠尽职。在关乎国嗣的问题上,他与范镇等人一起劝说天子为国家长远考虑,早立储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
②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
③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陈情表》)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
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
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
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帝大感动曰:“送中书。”光见韩琦等曰:“诸公不及今定议,异日禁中夜半出寸纸,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琦等拱手曰:“敢不尽力。”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光言:“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命。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_
A.籍命光按视 按:巡查 B.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 报:批复
C.故事食不满分 故事:先例 D.又奏赋以风 风:使……知道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__
A.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
B.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
C.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
D.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
A.司马光禀赋迥异,性情不喜华靡。七岁时,就能说出《左氏春秋》的大意;“闻喜宴”独不戴花,体现了他与众不同的品性。
B.司马光为人忠厚笃诚,重情重义。在庞籍因事受牵连后,他能连续上书承担罪责,庞籍死后又能善待其家人。
C.司马光做事坚持原则,见解独到。在异兽和日食事件中,他设譬引喻,据理劝谏,朝廷最终听从了他的意见。
D.司马光为臣鞠躬尽瘁,尽忠尽职。在关乎国嗣的问题上,他与范镇等人一起劝说天子为国家长远考虑,早立储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
②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
③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陈情表》)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D 他又写了一篇赋进行讽谏.风:通讽,讽谏.
(2)D“国嗣未立”为主谓结构,前后停顿,排除AC;“谏官”是“范镇”的身份,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C;故选:D.译文为: 仁宗身体不好,可国家的继承人还没有确定,天下的人都很忧虑却不敢说话.谏官范镇首先发表自己的看法,司马光在并州听说后,也发表意见,并且赠送书信给范镇,劝他以死抗争.
(3)C项“设譬引喻”错;异兽事件并没有提到“听从他的意见”.原文为“又奏赋以风”,但没有交代结果.
(4)
①“使”,即使;“愿”,希望;“非自至不足为瑞”,不是自己来的也不能说明是祥瑞之兆.译文为:真假不得而知,即使是真的,不是自己来的也不能说明是祥瑞之兆,希望送还他们的所献之物.
②“向”,先前;“春秋鼎盛”,正当壮年;“遽”,立即.译文为:我先前进谏,心想立即就会施行,现在却没听到什么,这一定有小人说陛下正当壮年,怎么立即做不吉祥的事呢?
③“笃”,沉重;“告诉不许”,申诉不被允许.译文为:我很想奉旨为皇上奔走效劳,但祖母的病一天比一天沉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申诉不被允许.
答案:
(1)D
(2)D
(3)C
(4)
①真假不得而知,即使是真的,不是自己来的也不能说明是祥 瑞之兆,希望送还他们的所献之物.
②我先前进谏,心想立即就会施行,现在却没听到什么,这一定有小人说陛下正当壮年,怎么立即做不吉祥的事呢?
③我很想奉旨为皇上奔走效劳,但祖母的病一天比一天沉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申诉不被允许.
【参考译文】
司马光,字君实,是陕州夏县人.他的父亲司马池,曾任天章阁待制.司马光七岁的时候,严肃如同成年人,听别人讲《左氏春秋》,他特别喜爱,回家后将所听到的讲给家人,竟能说出其中的大意.此后,他整天手不释卷.宋仁宗宝元初年,司马光考中进士,这年他刚二十岁.他不喜欢华丽,“闻喜宴”唯独司马光不戴花,一位同中进士的人告诉他说:“君王赏赐的花,不可违背.”于是司马光才戴上一枝.
司马光跟随庞籍,担任并州判官.麟州屈野河西良田颇多,西夏人蚕食这一带土地,已成为河东的祸患.庞籍命令司马光去巡视,司马光建议说:“修筑两个城堡来抵御西夏人,招募老百姓去耕种土地.耕种的人多,买入粮食的价格就低,也就可以慢慢缓和河东粮食价格昂贵而依赖远处供给的忧虑.”庞籍听从了他的计策.麟州将领郭恩勇敢却有点狂妄,率兵在夜间渡河,不设防备,被敌方消灭,庞籍因此获罪,离开了麟州.司马光三次上书陈述郭恩覆灭是自己的过失,但没有得到答复.庞籍死后,司马光上堂拜见他的妻子, 待她像母亲一样,抚养他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当时的人都很称赞他.
后来,司马光改任直秘阁、开封府推官.这时,交趾贡纳一种奇怪的野兽,说是麟,司马光说:“真假不得而知,即使是真的,不是自己来的也不能说明是祥瑞之兆,希望送还他们的所献之物.”他又写了一篇赋进行讽谏.他又修撰起居注,供职礼部.有关部门说有日食,按惯例,日食不满度数,或京师看不见,都应当上表祝贺.司马光说:“四方都看得见,京师看不见,这说明君王被阴险邪恶的小人所蒙蔽;天下的人都知道,唯独朝廷不知道,它所带来的灾害会更厉害,不应当庆贺.”朝廷听从了他的意见.
仁宗身体不好,可国家的继承人还没有确定,天下的人都很忧虑却不敢说话.谏官范镇首先发表自己的看法,司马光在并州听说后,也发表意见,并且赠送书信给范镇,劝他以死抗争.到这时,司马光又对皇上当面说:“我过去在并州作通判,所上的文书三章,希望陛下果断笃行.”皇帝深思了好久,然后说:“莫非想要挑选宗室后代作为继承人吗?这的确是忠臣说的话,只是别人不敢说罢了.”司马光说:“我说这个,自己认为一定会招来死罪,没想到皇上如此开明,竟然接受了.”皇上说:“这有什么不好,古今都有这类事.”司马光退朝后没有听说有诏令,就又上书说:“我前面所说,心想立即就会施行,现在却没听到什么,这中间一定有小人说陛下正当壮年,怎么立即(就)做不吉祥的事?那些小人没有长远的考虑,只是想在仓猝之间,拉拢他们所着重的和友善的.‘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能说得完吗?”皇帝大为感动,说:“将司马光的上书送到中书省.”司马光见到韩琦等说:“诸公趁早商定,他日宫中半夜传出寸纸,把某人作为继承人,全国的人不敢违背.”韩琦等双手作揖说:“不敢不尽力.”不久,下诏让英宗负责宗正事务,英宗一再推辞,不肯答应,于是被立为皇子.英宗又说自己有病,不肯入宫.司马光说:“皇子推辞富贵,已经快一个月了,可见他比一般人贤惠得多.然而,对父亲的召唤不答应,君王征召,却不肯应征,希望以臣下的道义来责备皇子,想必他一定会入宫.”英宗果然接受了征召.
(2)D“国嗣未立”为主谓结构,前后停顿,排除AC;“谏官”是“范镇”的身份,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C;故选:D.译文为: 仁宗身体不好,可国家的继承人还没有确定,天下的人都很忧虑却不敢说话.谏官范镇首先发表自己的看法,司马光在并州听说后,也发表意见,并且赠送书信给范镇,劝他以死抗争.
(3)C项“设譬引喻”错;异兽事件并没有提到“听从他的意见”.原文为“又奏赋以风”,但没有交代结果.
(4)
①“使”,即使;“愿”,希望;“非自至不足为瑞”,不是自己来的也不能说明是祥瑞之兆.译文为:真假不得而知,即使是真的,不是自己来的也不能说明是祥瑞之兆,希望送还他们的所献之物.
②“向”,先前;“春秋鼎盛”,正当壮年;“遽”,立即.译文为:我先前进谏,心想立即就会施行,现在却没听到什么,这一定有小人说陛下正当壮年,怎么立即做不吉祥的事呢?
③“笃”,沉重;“告诉不许”,申诉不被允许.译文为:我很想奉旨为皇上奔走效劳,但祖母的病一天比一天沉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申诉不被允许.
答案:
(1)D
(2)D
(3)C
(4)
①真假不得而知,即使是真的,不是自己来的也不能说明是祥 瑞之兆,希望送还他们的所献之物.
②我先前进谏,心想立即就会施行,现在却没听到什么,这一定有小人说陛下正当壮年,怎么立即做不吉祥的事呢?
③我很想奉旨为皇上奔走效劳,但祖母的病一天比一天沉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申诉不被允许.
【参考译文】
司马光,字君实,是陕州夏县人.他的父亲司马池,曾任天章阁待制.司马光七岁的时候,严肃如同成年人,听别人讲《左氏春秋》,他特别喜爱,回家后将所听到的讲给家人,竟能说出其中的大意.此后,他整天手不释卷.宋仁宗宝元初年,司马光考中进士,这年他刚二十岁.他不喜欢华丽,“闻喜宴”唯独司马光不戴花,一位同中进士的人告诉他说:“君王赏赐的花,不可违背.”于是司马光才戴上一枝.
司马光跟随庞籍,担任并州判官.麟州屈野河西良田颇多,西夏人蚕食这一带土地,已成为河东的祸患.庞籍命令司马光去巡视,司马光建议说:“修筑两个城堡来抵御西夏人,招募老百姓去耕种土地.耕种的人多,买入粮食的价格就低,也就可以慢慢缓和河东粮食价格昂贵而依赖远处供给的忧虑.”庞籍听从了他的计策.麟州将领郭恩勇敢却有点狂妄,率兵在夜间渡河,不设防备,被敌方消灭,庞籍因此获罪,离开了麟州.司马光三次上书陈述郭恩覆灭是自己的过失,但没有得到答复.庞籍死后,司马光上堂拜见他的妻子, 待她像母亲一样,抚养他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当时的人都很称赞他.
后来,司马光改任直秘阁、开封府推官.这时,交趾贡纳一种奇怪的野兽,说是麟,司马光说:“真假不得而知,即使是真的,不是自己来的也不能说明是祥瑞之兆,希望送还他们的所献之物.”他又写了一篇赋进行讽谏.他又修撰起居注,供职礼部.有关部门说有日食,按惯例,日食不满度数,或京师看不见,都应当上表祝贺.司马光说:“四方都看得见,京师看不见,这说明君王被阴险邪恶的小人所蒙蔽;天下的人都知道,唯独朝廷不知道,它所带来的灾害会更厉害,不应当庆贺.”朝廷听从了他的意见.
仁宗身体不好,可国家的继承人还没有确定,天下的人都很忧虑却不敢说话.谏官范镇首先发表自己的看法,司马光在并州听说后,也发表意见,并且赠送书信给范镇,劝他以死抗争.到这时,司马光又对皇上当面说:“我过去在并州作通判,所上的文书三章,希望陛下果断笃行.”皇帝深思了好久,然后说:“莫非想要挑选宗室后代作为继承人吗?这的确是忠臣说的话,只是别人不敢说罢了.”司马光说:“我说这个,自己认为一定会招来死罪,没想到皇上如此开明,竟然接受了.”皇上说:“这有什么不好,古今都有这类事.”司马光退朝后没有听说有诏令,就又上书说:“我前面所说,心想立即就会施行,现在却没听到什么,这中间一定有小人说陛下正当壮年,怎么立即(就)做不吉祥的事?那些小人没有长远的考虑,只是想在仓猝之间,拉拢他们所着重的和友善的.‘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能说得完吗?”皇帝大为感动,说:“将司马光的上书送到中书省.”司马光见到韩琦等说:“诸公趁早商定,他日宫中半夜传出寸纸,把某人作为继承人,全国的人不敢违背.”韩琦等双手作揖说:“不敢不尽力.”不久,下诏让英宗负责宗正事务,英宗一再推辞,不肯答应,于是被立为皇子.英宗又说自己有病,不肯入宫.司马光说:“皇子推辞富贵,已经快一个月了,可见他比一般人贤惠得多.然而,对父亲的召唤不答应,君王征召,却不肯应征,希望以臣下的道义来责备皇子,想必他一定会入宫.”英宗果然接受了征召.
看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一块长方体花布,长120cm,宽80cm,将其裁成大小相同的正方形,要保证花布无剩余,正方体花布边 2020-04-27 …
古诗文阅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二)范成大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①�古诗文阅读四时田园 2020-05-13 …
面对外来文化,我们应该怎样正确的对待它们?现在西方凭借着它们的经济及军事能力以其文化大肆入侵中国, 2020-05-16 …
可停留在水中任何深度的某均匀物体,将其分成大小不等的两块,则()A.大的上浮,小的下沉B.小的上浮 2020-05-19 …
一块长方形花布,长120cm,宽80cm,将其裁成大小相同的正方形,布边长最大应是多少?一共能裁成 2020-05-20 …
一幅没有经过数据压缩的能表示256种不同颜色的彩色图像,其文件大小为1.25MB,假设它的水平分辨率 2020-05-24 …
如图所示,一个空心球置于水中,恰能悬浮,沿虚线将其分成大、小两部分,则()A.小的部分上浮,大的部 2020-06-22 …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自渴①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② 2020-07-02 …
(2014•湖北模拟)读“世界渔场分布图”,回答问题.(1)描述“大范围渔场”分布特点.(2)图中的 2020-12-16 …
现代著名诗人和文学理论家何其芳,原名何永芳,国文老师将“永”改为“其”,成为何其芳。有人说,这一字之 2020-1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