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望月怀远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1.简析“月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简析“月”的作用(4分)
2.概括“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的意境,并分析这两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好处?(6分)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这是一首望月怀人诗,由望月而引起相思而彻夜难眠,(2分)月光是引起相思的原因,又是相思的见证。(2分)2.意境雄浑阔大 (2分);手法:即景抒情,由望月而生怀远之情;(2分)虚实结合,望月是实景,怀远是设想远在天涯的友人也对这轮明月在怀念自己,深化了怀远的深情,也留下了联想和想象的空间。(2分)
1.
分 析:
本题考查诗歌中的景物形象。一般说来,“月”在诗歌中是思乡的代名词,古人常常会对月思亲一—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本诗开头紧扣题目,首句写“望月”,,由望月而引发对亲人的思念,因而次句写“怀远”;接着直抒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从月出东斗直到月落乌啼,是一段很长的时间,诗中说是“竟夕”,亦即通宵。这通宵的月色对一般人来说,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而远隔天涯的亲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觉得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个“怨”字。三四两句,就以怨字为中心,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竟夕”呼应,上承起首两句,一气呵成。五、六句承接三、四句,具体描绘了彻夜难眠的情境。竟夕相思不能入睡,或许是怪屋里烛光太耀眼,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光线还是那么明亮。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夜已深了,气候更凉一些了,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这里的“滋”字不仅是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露滋”二字写尽了“遥夜”、“竟夕”的精神。“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两句细巧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结尾两句进一步抒写了对远方亲人的一片深情。相思不眠之际,没有什么可以相赠,只有满手的月光。诗人说:“这月光饱含我满腔的心意,可是又怎么赠送给你呢?还是睡罢!睡了也许能在梦中与你欢聚。”
考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
分 析:
本题有两问,一问意境,二问手法,考生要注意审题,防止疏漏。概括意境要抓住诗中的景物特点,“海上”“明月”“天涯”意境雄浑阔大。这两句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第二句“天涯共此时”,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前乎此的有谢庄《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后乎此的有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是写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于各人以不同的表现方法,表现在不同的体裁中,谢庄是赋,苏轼是词,张九龄是诗,相体裁衣,各极其妙。这两句把诗题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摄,却又毫不费力,仍是张九龄作古诗时浑成自然的风格。“海上”“明月”是眼前实景,“天涯”是作者想象,虚实结合,拓展了时空。由“望月”而引发情感,触景生情。
考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
分 析:
本题考查诗歌中的景物形象。一般说来,“月”在诗歌中是思乡的代名词,古人常常会对月思亲一—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本诗开头紧扣题目,首句写“望月”,,由望月而引发对亲人的思念,因而次句写“怀远”;接着直抒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从月出东斗直到月落乌啼,是一段很长的时间,诗中说是“竟夕”,亦即通宵。这通宵的月色对一般人来说,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而远隔天涯的亲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觉得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个“怨”字。三四两句,就以怨字为中心,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竟夕”呼应,上承起首两句,一气呵成。五、六句承接三、四句,具体描绘了彻夜难眠的情境。竟夕相思不能入睡,或许是怪屋里烛光太耀眼,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光线还是那么明亮。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夜已深了,气候更凉一些了,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这里的“滋”字不仅是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露滋”二字写尽了“遥夜”、“竟夕”的精神。“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两句细巧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结尾两句进一步抒写了对远方亲人的一片深情。相思不眠之际,没有什么可以相赠,只有满手的月光。诗人说:“这月光饱含我满腔的心意,可是又怎么赠送给你呢?还是睡罢!睡了也许能在梦中与你欢聚。”
考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
分 析:
本题有两问,一问意境,二问手法,考生要注意审题,防止疏漏。概括意境要抓住诗中的景物特点,“海上”“明月”“天涯”意境雄浑阔大。这两句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第二句“天涯共此时”,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前乎此的有谢庄《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后乎此的有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是写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于各人以不同的表现方法,表现在不同的体裁中,谢庄是赋,苏轼是词,张九龄是诗,相体裁衣,各极其妙。这两句把诗题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摄,却又毫不费力,仍是张九龄作古诗时浑成自然的风格。“海上”“明月”是眼前实景,“天涯”是作者想象,虚实结合,拓展了时空。由“望月”而引发情感,触景生情。
考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看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2020-05-22 …
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2020-05-22 …
东阁小书诗梦破,后堂残醉烛花明.是谁的诗句?后两句:春风客散茶香在,寂寞人间万古情. 2020-06-11 …
英语翻译翻译:公昔与杜挺之、梅圣俞同舟逆汴,见圣俞吟诗,日成一篇,众莫能和,因密伺圣俞如何作诗.盖 2020-06-13 …
谁给我翻译一下古文,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2020-06-16 …
《炳烛而学》里面,1.恐已幕矣(幕的意思)2.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孰与得意思)3.何不炳烛乎(何 2020-06-29 …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建设文明寝室,首先要文明寝室的量化指标,再按指标对 2020-11-06 …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建设文明寝室,首先要文明寝室的量化指标,再按指标 2020-11-06 …
凿壁借光的启示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 2020-11-25 …
作文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有一个楚国郢地人要给燕国的相国写一封信,晚上写信,火烛不明亮,于是对 2020-11-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