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李商隐的花下醉‘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诗人深夜持烛赏花一事体现了他什么样的情怀?
题目详情
李商隐的【花下醉】‘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诗人深夜持烛赏花一事体现了他什么样的情怀?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花下醉 李商隐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赏析
如诗题所显示的,这是一首抒写对花的陶醉流连心理的小诗.
首句“寻芳不觉醉流霞”,写出从“寻”到“醉”的过程.因为爱花,所以怀着浓厚的兴味,殷切的心情,特地独自去“寻芳”;既“寻”而果然喜遇;既遇遂深深为花之美艳所吸引,流连称赏,不能自已;流连称赏之馀,竟不知不觉地“醉”了.这是双重的醉.流霞,是神话传说中一种仙酒.《论衡》上说,项曼卿好道学仙,离家三年而返,自言:“欲饮食,仙人辄饮我以流霞.每饮一杯,数日不饥.”这里用“醉流霞”,含意双关,既明指为甘美的酒所醉,又暗喻为艳丽的花所醉.从“流霞”这个词语中,可以想象出花的绚烂、光艳,想象出花的芳香和情态,加强了“醉”字的具体可感性.究竟是因为寻芳之前喝了酒此时感到了醉意,还是在寻芳的过程中因为心情陶然而对酒赏花?究竟是因迷于花而增添了酒的醉意,还是因醉后的微醺而更感到花的醉人魅力?很难说得清楚.可能诗人正是要借这含意双关的“醉流霞”写出生理的醉与心理的醉的相互作用和奇纱融合.“不觉”二字,正传神地描绘出目眩神迷、身心俱醉而不自知其所以然的情态,笔意极为超妙.
次句“倚树沉眠日已斜”进一步写“醉”字.因迷花醉酒而不觉倚树(倚树亦即倚花,花就长在树上,灿若流霞);由倚树而不觉沉眠;由沉眠而不觉日已西斜.叙次井然,而又处处紧扣“醉”字.醉眠于花树之下,整个身心都为花的馥郁所包围、所浸染,连梦也带着花的醉人芳香.所以这“沉眠”不妨说正是对花的沉醉.这一句似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迷花倚石忽已暝”句化出,深一层写出了身心俱醉的迷花境界.
醉眠花下而不觉日斜,似已达到迷花极致而难以为继.三、四两句忽又柳暗花明,转出新境──“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在倚树沉眠中,时间不知不觉由日斜到了深夜,客人已经散去,酒也已经醒了,四周是一片夜的朦胧与沉寂.在这种环境气氛中,一般的人是不会想到赏花的;即使想到,也会因露冷风寒、花事阑珊而感到意兴索然.但对一个爱花迷花的诗人来说,这样一种环境气氛,反倒更激起赏花的意趣.酒阑客散,正可静中细赏;酒醒神清,与醉眼朦胧中赏花自别有一番风味;深夜之后,才能看到人所未见的情态.特别是当他想到日间盛开的花朵,到了明朝也许就将落英缤纷、残红遍地,一种对美好事物的深刻留连之情便油然而生,促使他抓住这最后的时机领略行将消逝的美,于是,便有了“更持红烛赏残花”这一幕.在夜色朦胧中,在红烛的照映下,这行将凋谢的残花在生命的最后瞬间仿佛呈现出一种奇异的光华,美丽得象一个五彩缤纷而又隐约朦胧的梦境.诗人也就在持烛赏残花的过程中得到了新的也是最后的陶醉.夜深酒醒后的“赏”,正是“醉”的更深一层的表现,正如姚培谦所说,“方是爱花极致”(《李义山诗笺注》).清人马位说:“李义山诗‘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有雅人深致;苏子瞻‘只恐夜深花睡去,高烧银烛照红妆’,有富贵气象.二子爱花兴复不浅”(《秋窗随笔》).“雅人深致”与“富贵气象”之评,今天我们也许有所保留,而归结.地到“爱花兴复不浅”,则是完全确切的.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赏析
如诗题所显示的,这是一首抒写对花的陶醉流连心理的小诗.
首句“寻芳不觉醉流霞”,写出从“寻”到“醉”的过程.因为爱花,所以怀着浓厚的兴味,殷切的心情,特地独自去“寻芳”;既“寻”而果然喜遇;既遇遂深深为花之美艳所吸引,流连称赏,不能自已;流连称赏之馀,竟不知不觉地“醉”了.这是双重的醉.流霞,是神话传说中一种仙酒.《论衡》上说,项曼卿好道学仙,离家三年而返,自言:“欲饮食,仙人辄饮我以流霞.每饮一杯,数日不饥.”这里用“醉流霞”,含意双关,既明指为甘美的酒所醉,又暗喻为艳丽的花所醉.从“流霞”这个词语中,可以想象出花的绚烂、光艳,想象出花的芳香和情态,加强了“醉”字的具体可感性.究竟是因为寻芳之前喝了酒此时感到了醉意,还是在寻芳的过程中因为心情陶然而对酒赏花?究竟是因迷于花而增添了酒的醉意,还是因醉后的微醺而更感到花的醉人魅力?很难说得清楚.可能诗人正是要借这含意双关的“醉流霞”写出生理的醉与心理的醉的相互作用和奇纱融合.“不觉”二字,正传神地描绘出目眩神迷、身心俱醉而不自知其所以然的情态,笔意极为超妙.
次句“倚树沉眠日已斜”进一步写“醉”字.因迷花醉酒而不觉倚树(倚树亦即倚花,花就长在树上,灿若流霞);由倚树而不觉沉眠;由沉眠而不觉日已西斜.叙次井然,而又处处紧扣“醉”字.醉眠于花树之下,整个身心都为花的馥郁所包围、所浸染,连梦也带着花的醉人芳香.所以这“沉眠”不妨说正是对花的沉醉.这一句似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迷花倚石忽已暝”句化出,深一层写出了身心俱醉的迷花境界.
醉眠花下而不觉日斜,似已达到迷花极致而难以为继.三、四两句忽又柳暗花明,转出新境──“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在倚树沉眠中,时间不知不觉由日斜到了深夜,客人已经散去,酒也已经醒了,四周是一片夜的朦胧与沉寂.在这种环境气氛中,一般的人是不会想到赏花的;即使想到,也会因露冷风寒、花事阑珊而感到意兴索然.但对一个爱花迷花的诗人来说,这样一种环境气氛,反倒更激起赏花的意趣.酒阑客散,正可静中细赏;酒醒神清,与醉眼朦胧中赏花自别有一番风味;深夜之后,才能看到人所未见的情态.特别是当他想到日间盛开的花朵,到了明朝也许就将落英缤纷、残红遍地,一种对美好事物的深刻留连之情便油然而生,促使他抓住这最后的时机领略行将消逝的美,于是,便有了“更持红烛赏残花”这一幕.在夜色朦胧中,在红烛的照映下,这行将凋谢的残花在生命的最后瞬间仿佛呈现出一种奇异的光华,美丽得象一个五彩缤纷而又隐约朦胧的梦境.诗人也就在持烛赏残花的过程中得到了新的也是最后的陶醉.夜深酒醒后的“赏”,正是“醉”的更深一层的表现,正如姚培谦所说,“方是爱花极致”(《李义山诗笺注》).清人马位说:“李义山诗‘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有雅人深致;苏子瞻‘只恐夜深花睡去,高烧银烛照红妆’,有富贵气象.二子爱花兴复不浅”(《秋窗随笔》).“雅人深致”与“富贵气象”之评,今天我们也许有所保留,而归结.地到“爱花兴复不浅”,则是完全确切的.
看了 李商隐的花下醉‘客散酒醒深夜...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他要感谢这只手》一文中,道格拉斯画的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样画? 2020-04-06 …
金城古村的阅读答案,是金城古村!作者为什么把古村称作金城?作者把金城古村比作什么?他为什么要这样比 2020-05-13 …
南宋朝最后一个皇帝是怎样的命运?他经历过什么?他叫什么?他父亲是谁? 2020-05-14 …
标点符号改错:鲁迅在《自序》中“呐喊”什么?他为什么“呐喊”?他又在怎样的环境中“呐喊”?……以下 2020-05-15 …
老子崇尚什么主张什么他是什么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维想主要体现在这里的老子一 2020-05-17 …
苏轼是宋朝著名的什么、什么、什么,他是什么诗派的代表人物. 2020-06-09 …
温馨的意思是什么?还有一篇以温馨为话题的作文他的多种含义都说,我的作文里要解释温馨的含义.他的意思 2020-06-16 …
百分数到底算不算是数如果他是一个数,那么他为什吗不能加单位,他可以和小数和分数互相转化.但是他又只 2020-06-28 …
《飞越疯人院》里的酋长是怎么变化的?他从一句话都不说的人到砸破玻璃逃出疯人院,他是怎么变化的?主人 2020-06-29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选自什么?作者是什么?字什么?他与什么合称为初唐四杰 2020-07-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