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渔父和钓叟的相同处与不同处

题目详情
渔父和钓叟的相同处与不同处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说起钓叟的文学意象,自然便会想起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冷峻独立的自然环境衬托着对人生高洁理想与心性自由的追求;而李白笔下的“昭昭严子陵,垂钓沧波间”,则充满了对高士之名的敬仰.就连才华冠绝天下的苏轼也曾有过“从此小舟逝,江海寄余生”的想法,至于“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牢骚更是比比皆是.青山绿水中,快意失意间,他们似乎只有成为道家淡泊无为的皈依者,才能将回归自然作为他们精神家园的最终归宿.
  其实,钓叟并不能完全归纳为道家思想的追随者,更为恰当地讲,他们身上体现更多的是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入世法则,虽处江湖之远,却忧庙堂之事,有着钓叟的身份,却没有终生归隐的勇气,总是徘徊在儒道之间,精神总是处于左右摇摆的状态,与道家完全纯粹的精神追求有着本质的不同.最典型的就是姜太公了,年近八十而以直钩垂钓于嶓溪,后有“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典故流传于世,他钓的是周文王,钓的是自己大展宏图的机会,也钓来了天下八百年的太平.其实,钓叟的“钓”字本身就蕴涵了隐忍与等待的意思,他们并不拒绝召唤,虽游荡在山水之间,但其意并不在于山水之趣;他们等待,但并不遮掩自己的人生抱负;山水苍茫,他们钓的是“若存若亡,若食若不食”的用意,与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境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与钓叟不同,渔父在中国古代文学典籍里出现的次数远不如钓叟多,但他们每一次出现都有“翩若惊鸿”的感觉.楚辞《渔父》中的渔父,虽话不多,但其“莞尔而笑”、“遂去,不复与言”的动作,与“沧浪之歌”的吟唱,使得这个渔父形象非比寻常.在屈原悲愤不平的情境下,他的言行显然对屈原最终“投江”起到了点化作用.此渔父非是以打鱼为生的人,他是一个深谙政治智慧的贤人,一个寻求隐遁之道的圣贤.而在《庄子·渔父篇》中,代表道家思想的渔父则毫不客气地教育了儒家创始人孔子.其“人有八疵,事有四患”的高论,孔子听后似有所感,发出“吾敢不敬乎”的心悦诚服之辞.按照冯友兰及后世学人的观点,《庄子》是道家公然批判或蔑视儒家的哲学著作,但他们显然有着相当的底气,“孔子问道于老子”成为他们引以为傲的资本.其实,在渔父面前,孔子显然有点心虚,虽然教诲别人“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但他自己虽“累累若丧家之犬”亦不改“学而优则仕”的初衷,所谓“八疵四患”他估计一个都不少,所以他心慌意乱离去也可理解.渔父,作为一个文学意象,反映了人类质朴本性的回归,他们人情练达,世事洞明,却又超然于世界之外;他们透彻清明,却又有着傲世独立的品质,他们和谐自然,率真自我,以坦然淡泊之心境实现人生精神的超越,这是渔父形象价值体现之所在.
  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当渔父留给世界渐行渐远的背影,当钓叟留给历史翻云覆雨的机遇,一切似乎又回到“恺撒的终究归恺撒”的逻辑原点.即便如此,他们都会比唐时隐居在终南山上的所谓“名士”要强得多,这些所谓“名士”把隐居当作一种途径,因为离长安近,皇上只要打一个响指,他们就会屁颠屁颠地去高呼万岁.他们是“假行僧”,是处心积虑窃取取经成果的“六耳猕猴”,是孔老二的忠实信徒,如此而已.
引子 周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