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时进则进,时退则退,动静不适其时.

题目详情
时进则进,时退则退,动静不适其时.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周易》强调对“时”要有所知,而“明时”的目的则在于让人们依时而动,做到“时行”.“时行”非常重要,因为“时”是事物发展所不可缺少的背景要素,无论自然还是社会,都是在“时”之背景、“时”之条件下的运动变化.另外,依时而行固然重要,依时而止意义也非常重大.所以《艮卦?彖传》谓之“时止则止,时行则行”.但是止的意义并不简单,不能以为停止不动才是止,其实止还包含着行的意义在内.我们坚持不懈地干一件事情,就是止于行的行.后来我们发现情况变了,这件事情必须停止,不能再干了,这就是止于止的止.止于“行”或止于“止”,决定性的因素是“时”,所以说“动静不失其时”.那么,如何把握时呢?《周易》认为,要想很好地把握时,就要多在“知几”上下功夫.“几”是什么呢?通俗一点说,就是苗头.现实生活中,我们常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说明事物的发展趋势从细小之处,从眼前之景,便可推得.所以,《周易》特别强调“知几”的功夫,认为如果能够见微知著,守时待变,因时变革,就能够成就大事业.
《周易》中这种“时”的哲学,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思想之一,正是这种思想使中华民族成为了一个自强不息、与时俱进的伟大民族.温总理强调要“时进则进,时退则退,动静不失其时”,正是对《周易》中这种“时的哲学”的引申.温家宝总理表示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中国的经济政策要十分谨慎和灵活,我们要跟随形势的变化而变化,进一步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