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为国之道,在于得民。民多则田垦而税增,役众而兵强。田垦税增,役众兵强,则所为而必之,所欲而必达。——(明)《叶适集》卷二材料二:康

题目详情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为国之道,在于得民。民多则田垦而税增,役众而兵强。田垦税增,役众兵强,则所为而必之,所欲而必达。

——(明)《叶适集》卷二

材料二: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有大臣建议垦荒,康熙帝说:“条奏官每以垦田积谷为言,伊等均不识时务。今人民繁庶,食众田寡,出地尽行耕种,此外更有何应垦之田,为积谷之计耶?”

——据《清圣祖实录》

材料三: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黄河河滩地亩,尽皆耕种麦田,并多居民村落……筑围打坝,填塞日多。这时,南北各地湖泊大多出现类似情况。

——据《清高宗实录》

回答:

(1)材料一认为明初提倡“民多”有哪些益处?作者看待问题的出发点是什么?

(2)材料二中康熙帝的言论反映了什么问题?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口问题的看法。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增加税收和增强军事力量。巩固明朝统治。 人口的增长造成“食众田寡”,康熙时人口和耕地的矛盾相当严重。 (3)乾隆时普遍出现了“与水争地”的现象。人口过剩,无地可种,破坏生态平衡的盲目“围湖造田”现象出现了。 (4)人口增长反映了封建经济的发展;但人口的过度增长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控制人口数量,使社会发展和人口增长相协调;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 解析: (1)把握住材料中所给信息,“税”、“兵”;作者的出发点应该看他所在的阶级立场。 (2)把握住材料中的关键词“人民繁庶,食众田寡”,故可知人多地少,矛盾突出。 (3)依托材料信息,“河滩”、“耕种”、“筑围”可知,由于人多地少,出现了“围湖造田”与水争地的现象,原因还是在于人口的过度增长。 (4)应该从正反连个角度来谈其影响,然后在从中得出启示。
看了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为国之道...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民多”的利弊(8分)材料一:为国之要,在于得民,民多则田垦而税增,役众而兵强。田垦税增,役众兵强  2020-06-14 …

英语翻译古文求翻译1金华长仙乡民十有一家,自以甲乙第求其产,相次执役,几二十年.2.视官物当如己物  2020-06-14 …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为国之道,在于得民。民多则田垦而税增,役众而兵强。田垦税增,役众兵强,则所为而  2020-06-18 …

阅读下列材料:“(炀帝大业二年)隋之极盛也。承其全实,遂恣荒淫。登极之初,即建洛邑,每月役丁二百万  2020-06-18 …

阅读下列材料,答题。材料一:为国之要,在于得民。民多则田垦而税增,役重而兵增,田垦税增,役重兵强,  2020-06-18 …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为国之要,在于得民。民多则田垦而税增,役众而兵强。田垦税增,役众兵强,则所为而  2020-06-18 …

清末民初,日本“武力派”在中日关系史上造成了“三甲纪念”。“甲午之役”是日本“脱亚”历程的起始,其  2020-07-15 …

清末民初,日本“武力派”在中日关系史上造成了“甲纪念”。“甲午之役”是日本“脱亚”历程的超始,其“入  2020-12-18 …

清末民初,日本“武力派”在中日关系史上造成了“三甲纪念”。“甲午之役”是日本“脱亚”历程的起始,其“  2020-12-18 …

一次比赛中,第1到4名有甲乙丙丁获得.小强猜:丙得第一,甲得第2,乙得第三,丁得第四;小丽猜:乙得第  2021-0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