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观德亭记》全文翻译君子之于射也,内志正,外体直,持弓矢审固,而后可以言中。故古者射以观德。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君子之学,求以得之于其心,故君子之于射以存其心也。是

题目详情
《观德亭记》全文翻译
君子之于射也,内志正,外体直,持弓矢审固,而后可以言中。故古者射以观德。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君子之学,求以得之于其心,故君子之于射以存其心也。是故懆于其心者其动妄;荡于其心者其视浮;歉于其心者其气馁;忽于其心者其貌惰;傲于其心者其色矜;五者,心之不存也。不存也者,不学也。君子之学于射,以存其心也。是故心端则体正;心敬则容肃;心平则气舒;心专则视审;心通故时而理;心纯故让而恪;心宏故胜而不张,负而不驰;七者备而君子之德成。君子无所不用其学也,于射见之矣。故曰:为人君者以为君鹄;为人臣者以为臣鹄;为人父者以为父鹄;为人子者以为子鹄。射也者,射己之鹄也;鹄也者,心也;各射己之心也,各得其心而已。故曰:可以观德矣。作《 观德亭记 》。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君子在射箭时,内心思虑纯正,外形身体正直,手持弓箭稳固有力,这样以后才考虑发射中不中靶的问题。因此古代根据射箭来考察一个人的品德。品德,是来自内心的一种收获。君子治学,是讲究心灵收获的,所以君子在射箭上也是用心的呀。这是由于内心躁动不安的人,他的动作必定是随意的;内心摇摆不定的人,他的视线必定是飘浮的;内心惭愧的人,他的气息必定是微弱的;粗枝大叶的人,他的相貌必定疏懒;内心骄傲的人,他的神色必定矜持。这五种情形,就是失去本心造成的。之所以丧失本心,是因为没有学习。君子学习射箭,就是要保留本心。这是因为:内心端正,身体就会正直;内心恭敬,神情就会严肃;内心平静,呼吸就会舒畅;内心专注,视力就会清晰;内心通透,所以能把握时机而作出处理;内心单纯,所以能谦让并严格遵守规矩;内心宽广,所以成功时不会张扬,失败时不会松懈。如果这七者都具备了,那么君子的品德也就形成了。君子没有不运用所学知识的,在射箭上也能体现出来。所以说:作为别人的君王,就要以君王的标准为目标;作为别人的臣民,就要以臣子的标准为目标;作为别人的父亲,就要以父亲的标准为目标;作为别人的子女,就要以子女的标准为目标。射箭,就是要射中自己的目标;目标,就是自己的本心;每个人都要对准自己的内心,都要获得自己的本心罢了。所以说:射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德。谨此写下这篇《观德亭记》。
看了 《观德亭记》全文翻译君子之于...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上①谓太子少师②萧璃日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③,乃日‘皆非良材’工日:‘木心  2020-06-10 …

唐太宗论弓矢1.唐太宗说:“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表现唐太宗时一  2020-06-11 …

冶区谏平子译文十三年,春,叔弓围费,弗克,败焉.平子怒,令见费人执之,以为囚俘.冶区夫曰:「非也,  2020-06-14 …

英语翻译太宗谓萧瑀曰:“朕少好弓矢,自谓能尽其妙.近得良弓十数,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也.’朕  2020-06-16 …

唐太宗论弓矢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  2020-06-19 …

英语翻译太宗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  2020-06-19 …

拉弓射箭,用力拉弓,可以把弓张开,这是因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箭能被拉开的弓射出去,是因为拉开的弓具  2020-07-08 …

急求译文~!齐景公使人为弓,三年乃成。景公引弓而射,不穿一札。景公怒,将杀弓人。弓人之妻往见景公,  2020-07-10 …

唐太宗论弓矢上①谓太子少师②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③,乃曰:‘皆  2020-07-28 …

唐太宗论弓矢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  2020-1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