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唐太宗论弓矢1.唐太宗说:“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表现唐太宗时一个怎么样的人2.“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之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题目详情
唐太宗论弓矢
1.唐太宗说:“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 表现唐太宗时一个怎么样的人
2.“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之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表现了唐太宗怎么的处事作风?请用《论语》里面一个成语对他的做法评价一下.
1.唐太宗说:“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 表现唐太宗时一个怎么样的人
2.“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之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表现了唐太宗怎么的处事作风?请用《论语》里面一个成语对他的做法评价一下.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唐太宗论弓矢
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①,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②,弓虽动而发矢不直.’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③,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④,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导读:唐太宗治下的“贞观盛世”,其主要成因就是他能够“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治理天下是这样,读书上进不也如此吗?
注释 :①近以示弓工:近来把它给造弓的工匠看.②脉理皆邪:木头的纹理都不正.脉理,指木纹.③务:事务.⑩数延见:经常召见.数(shu ),屡
皇上对太子少师萧瑀说:“我年少时喜欢弓箭,得到好弓数十张,自认为没有比这些更好的了,近来把它们给造弓的工匠看,却说‘都不是良材’,我问那原因.工匠说:‘木心不直,则木头的纹理都不正,弓虽然强劲,但射出的箭不直.’我这才明白先前的分辨不精了.我凭弓箭平定天下,辨别它还不能详尽,何况天下的事务,能够都知道吗?”于是命令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在中书内省值班休息,多次召见,向他们询问民间的疾苦、朝政事务的得失.
1.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
2.这段话说明唐太宗不但能正视自己的不足,而且善于触类旁通,从自己的不足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教训,以此来改进自己的执政手段,这样他治天下可以说“虽不中,亦不远矣”.这也是形成唐代贞观之治的主要原因吧.
唐太宗论弓矢
【原文】
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动而发矢不直.’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之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选自《资治通鉴·唐记》
【译文】
皇上对太子小时的老师萧瑀说:”朕小时候喜好弓箭,拥有好弓十几把,自己觉得没有比这些再好的了,近来把它给造弓的工匠看,工匠却说”都不是好弓”,朕就问他原因.他说:木心不是直的,木头的纹理都不正,虽然弓有力但射出的箭也不会直.”朕才想到熟悉的东西也不能达到分辨出好坏.朕靠着弓骑平定四方统一全国,但都不能做到十分了解,更何况天下大事了,哪能够全都知道?”于是命令京中五品以上的官员轮换住在中书省,多次召见,问他们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唐太宗是一位关心民间疾苦,善于治理国家,善于自省,善于纳谏的君主.【注释】
①近以示弓工:近来把它给造弓的工匠看.②脉理皆邪:木头的纹理都不正.脉理,指木纹.③务:事务.④数延见:经常召见.数(shù ),屡次.⑤上:君主,这里指李世民.⑥太子少师:指教太子的官员.⑦邪:不正.⑧更宿中书内省:轮流在中书内省值班休息.更:轮流.中书内省,数朝廷决策的机构.
唐太宗的为人:他是个明主,聪明,虚心受教的人,他关心民间疾苦,善于治理国家,善于自省,善于纳谏..
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①,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②,弓虽动而发矢不直.’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③,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④,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导读:唐太宗治下的“贞观盛世”,其主要成因就是他能够“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治理天下是这样,读书上进不也如此吗?
注释 :①近以示弓工:近来把它给造弓的工匠看.②脉理皆邪:木头的纹理都不正.脉理,指木纹.③务:事务.⑩数延见:经常召见.数(shu ),屡
皇上对太子少师萧瑀说:“我年少时喜欢弓箭,得到好弓数十张,自认为没有比这些更好的了,近来把它们给造弓的工匠看,却说‘都不是良材’,我问那原因.工匠说:‘木心不直,则木头的纹理都不正,弓虽然强劲,但射出的箭不直.’我这才明白先前的分辨不精了.我凭弓箭平定天下,辨别它还不能详尽,何况天下的事务,能够都知道吗?”于是命令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在中书内省值班休息,多次召见,向他们询问民间的疾苦、朝政事务的得失.
1.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
2.这段话说明唐太宗不但能正视自己的不足,而且善于触类旁通,从自己的不足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教训,以此来改进自己的执政手段,这样他治天下可以说“虽不中,亦不远矣”.这也是形成唐代贞观之治的主要原因吧.
唐太宗论弓矢
【原文】
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动而发矢不直.’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之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选自《资治通鉴·唐记》
【译文】
皇上对太子小时的老师萧瑀说:”朕小时候喜好弓箭,拥有好弓十几把,自己觉得没有比这些再好的了,近来把它给造弓的工匠看,工匠却说”都不是好弓”,朕就问他原因.他说:木心不是直的,木头的纹理都不正,虽然弓有力但射出的箭也不会直.”朕才想到熟悉的东西也不能达到分辨出好坏.朕靠着弓骑平定四方统一全国,但都不能做到十分了解,更何况天下大事了,哪能够全都知道?”于是命令京中五品以上的官员轮换住在中书省,多次召见,问他们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唐太宗是一位关心民间疾苦,善于治理国家,善于自省,善于纳谏的君主.【注释】
①近以示弓工:近来把它给造弓的工匠看.②脉理皆邪:木头的纹理都不正.脉理,指木纹.③务:事务.④数延见:经常召见.数(shù ),屡次.⑤上:君主,这里指李世民.⑥太子少师:指教太子的官员.⑦邪:不正.⑧更宿中书内省:轮流在中书内省值班休息.更:轮流.中书内省,数朝廷决策的机构.
唐太宗的为人:他是个明主,聪明,虚心受教的人,他关心民间疾苦,善于治理国家,善于自省,善于纳谏..
看了 唐太宗论弓矢1.唐太宗说:“...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3.“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从文化生活角度看,《周易》此语旨在说明()3.“ 2020-06-04 …
勤能补拙,俭以养兼.勤能补拙,俭以养兼.言必行,行必果,学以致用,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 2020-06-20 …
把一个圆以一不过圆心的直线切开,得到一弓形.以该弓形的直边为轴心旋转一周得到一纺锤体.求其体积?我 2020-06-21 …
同样的力量,什么角度飞的最远比如一个弓箭,对这个弓箭施加同样的力,那这个弓箭以什么角度弹射出去,是 2020-06-24 …
一人曰:“吾弓良,无所用矢.”一个曰:“吾矢善,无所用弓.”羿闻之曰:”非弓,何以往矢?非矢,何以 2020-07-02 …
一篇文言文一人曰:“吾弓良,无所用矢.”一个曰:“吾矢善,无所用弓.”羿闻之曰:“非弓,河以往矢? 2020-07-02 …
祭十二郎文翻译。谢谢。~1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2惟兄嫂是依3汝其知 2020-07-08 …
弓箭是古代战争常用的远程武器,为练就百步穿杨的箭术,士兵需要从小训练.现假设弓矢以水平速度50m/s 2020-12-05 …
远人不服、修文德以来之、今护宜以恩诏降乎,不宜以兵戈取也、翻译、急求呀、、、、1、远人不服、修文德以 2020-12-10 …
物理学变加速直线运动皮筋和绳!用皮筋和绳各做一个弓.当用相同力分别去拉这两个弓时,那个弓可以把箭射的 2020-12-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