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托物言志的小短文,不少于150字.急救
题目详情
托物言志的小短文,不少于150字.急救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早梅
年代:【唐】 作者:【柳宗元】 体裁:【五古】 类别:【静物】
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
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早梅
年代:【唐】 作者:【张谓】 体裁:【七绝】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林村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春雪未销.
注释
【诗文解释】
有一树梅花凌寒早开,枝条洁白如玉.它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人们不知寒梅因靠近溪水而早发,以为那是经冬而未消融的白雪.
【词语解释】
迥:远.
傍:靠.
发:开放.
经冬:过冬.
销:这里指冰雪融化.
【诗文赏析】
全诗即在于写一个「早」字.寒冬刚过,百花未开,在冰雪尚未消融之际,为世界带来生机和希望的只有一束寒梅,因此无数文人墨客踏雪寻访,寻觅这凌寒独放的早梅.在远离道路的溪水桥边,诗人终于看到了似玉如雪的早梅.早梅的形象被刻画得惟妙惟肖,韵味十足,与诗人的精神心有灵犀.
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这首咏梅诗,则侧重写一个“早”字.
首句既形容了寒梅的洁白如玉,又照应了“寒”字.写出了早梅凌寒独开的丰姿.第二句写这一树梅花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一个“迥”字,一个“傍”字,写出了“一树寒梅”独开的环境.这一句承上启下,是全诗发展必要的过渡,“溪桥”二字引出下句.第三句,说一树寒梅早发的原因是由于“近水”;第四句回应首句,是诗人把寒梅疑做是经冬而未消的白雪.一个“不知”加上一个“疑是”,写出诗人远望似雪非雪的迷离恍惚之境.最后定睛望去,才发现原来这是一树近水先发的寒梅,诗人的疑惑排除了,早梅之“早”也点出了.
梅与雪常常在诗人笔下结成不解之缘,如许浑《早梅》诗云:“素艳雪凝树”,这是形容梅花似雪,而张谓的诗句则是疑梅为雪,着意点是不同的.对寒梅花发,形色的似玉如雪,不少诗人也都产生过类似的疑真的错觉.宋代王安石有诗云:“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也是先疑为雪,只因暗香袭来,才知是梅而非雪,和本篇意境可谓异曲同工.而张谓此诗,从似玉非雪、近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出了早梅的形神,同时也写出了诗人探索录觅的认识过程.并且透过表面,写出了诗人与寒梅在精神上的契合.读者透过转折交错、首尾照应的笔法,自可领略到诗中悠然的韵味和不尽的意蕴.
早梅
年代:【唐】 作者:【齐已】 体裁:【五律】 类别:【静物】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去,禽窥素艳来.
明年独自律,先发映春台.
注释
【诗文解释】
万木经受不住严寒的侵袭,枝干将被摧折.梅树的孤根却吸取地下的暖气,恢复了生气.在前村的深雪里,昨夜有一枝梅花凌寒独开.它的幽香随风飘散,一只鸟儿惊异地看着这枝素艳的早梅.我想寄语梅花,如果明年按时开花,请先开到望春台来.
【词语解释】
望春台:指京城,也有望春的含义.
【诗文赏析】
齐已是乡下贫苦人家的孩子,从小一边放牛一边读书,学习非常刻苦.几年后,能够吟诗作赋,被寺院长老发现,收进寺里作和尚.一年冬天,刚刚下过一场大雪,清晨齐已出去,被眼前的一片雪白吸引住了,突然前方的几只报春的蜡梅花引来了报春鸟围着梅花唱歌,齐已被这景色惊呆了,回寺后,马上写下了《早梅》这首诗.
这是一首咏物诗.全诗语言轻润平淡毫无浮艳之气,以含蕴的笔触刻画了梅花傲寒的品性及素艳的风韵,创作了一种高远的境界寄托了自己的理想,意蕴深刻.
望梅花
年代:【唐】 作者:【和凝】 体裁:【词】
春草全无消息,
腊雪犹馀踪迹.
越岭寒枝香自拆,
冷艳奇芳堪惜.
何事寿阳无处觅,
吹入谁家横笛?
忆梅
年代:【唐】 作者:【李商隐】 体裁:【五绝】
定定住天涯,
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
常作去年花.
注释
【注释】:
这是李商隐作幕梓州后期之作.写在百花争艳的春天,寒梅早已开过,所以题为“忆梅”.
一开始诗人的思绪并不在梅花上面,则是为留滞异乡而苦.梓州(州治在今四川三台)离长安一千八百余里,以唐代疆域之辽阔而竟称“天涯”,与其说是地理上的,不如说是心理上的.李商隐是在仕途抑塞、妻子去世的情况下应柳仲郢之辟,来到梓州的.独居异乡,寄迹幕府,已自感到孤孑苦闷,想不到竟一住数年,意绪之无聊郁闷更可想而知.“定定住天涯”,就是这个痛苦灵魂的心声.定定,犹“死死地”、“牢牢地”,诗人感到自己竟象是永远地被钉死在这异乡的土地上了.这里,有强烈的苦闷,有难以名状的厌烦,也有无可奈何的悲哀.屈复说:“‘定定’字俚语入诗却雅.”这个“雅”,似乎可以理解为富于艺术表现力.
为思乡之情、留滞之悲所苦的诗人,精神上不能不寻找慰藉,于是转出第二句:“依依向物华.”物华,指眼前美好的春天景物.依依,形容面对美好春色时亲切留连的意绪.诗人在百花争艳的春色面前似乎暂时得到了安慰,从内心深处升起一种对美好事物无限依恋的柔情.一、二两句,感情似乎截然相反,实际上“依依向物华”之情即因“定定住天涯”而生,两种相反的感情却是相通的.
“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三、四两句,诗境又出现更大的转折.面对姹紫嫣红的“物华”,诗人不禁想到了梅花.它先春而开,到百花盛开时,却早花凋香尽,诗人遗憾之余,便不免对它怨恨起来了.由“向物华”而忆梅,这是一层曲折;由忆梅而恨梅,这又是一层曲折.“恨”正是“忆”的发展与深化,正象深切期待的失望会转化为怨恨一样.
但这只是一般人的心理.对于李商隐来说,却有更内在的原因.“寒梅”先春而开、望春而凋的特点,使诗人很自然地联想到自己:少年早慧,文名早著,科第早登;然而紧接着便是一系列不幸和打击,到入川以后,已经是“克意事佛,方愿打钟扫地,为清凉山行者”(《樊南乙集序》),意绪颇为颓唐了.这早秀先凋,不能与百花共享春天温暖的“寒梅”,不正是诗人自己的写照吗?诗人在《十一月中旬扶风界风梅花》诗中,也曾发出同样的感叹:“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非时而早秀,“不待作年芳”的早梅,和“长作去年花”的“寒梅”,都是诗人不幸身世的象征.正因为看到或想到它,就会触动早秀先凋的身世之悲,诗人自然不免要发出“寒梅最堪恨”的怨嗟了.诗写到这里,黯然而收,透出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调.
五言绝句,贵天然浑成,一意贯串,忌刻意雕镂,枝蔓曲折.这首《忆梅》,“意极曲折”(纪昀评语),却并不给人以散漫破碎、雕琢伤真之感,关键在于层层转折都离不开诗人沉沦羁泊的身世.这样,才能潜气内转,在曲折中见浑成,在繁多中见统一,达到有神无迹的境界.
年代:【唐】 作者:【柳宗元】 体裁:【五古】 类别:【静物】
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
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早梅
年代:【唐】 作者:【张谓】 体裁:【七绝】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林村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春雪未销.
注释
【诗文解释】
有一树梅花凌寒早开,枝条洁白如玉.它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人们不知寒梅因靠近溪水而早发,以为那是经冬而未消融的白雪.
【词语解释】
迥:远.
傍:靠.
发:开放.
经冬:过冬.
销:这里指冰雪融化.
【诗文赏析】
全诗即在于写一个「早」字.寒冬刚过,百花未开,在冰雪尚未消融之际,为世界带来生机和希望的只有一束寒梅,因此无数文人墨客踏雪寻访,寻觅这凌寒独放的早梅.在远离道路的溪水桥边,诗人终于看到了似玉如雪的早梅.早梅的形象被刻画得惟妙惟肖,韵味十足,与诗人的精神心有灵犀.
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这首咏梅诗,则侧重写一个“早”字.
首句既形容了寒梅的洁白如玉,又照应了“寒”字.写出了早梅凌寒独开的丰姿.第二句写这一树梅花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一个“迥”字,一个“傍”字,写出了“一树寒梅”独开的环境.这一句承上启下,是全诗发展必要的过渡,“溪桥”二字引出下句.第三句,说一树寒梅早发的原因是由于“近水”;第四句回应首句,是诗人把寒梅疑做是经冬而未消的白雪.一个“不知”加上一个“疑是”,写出诗人远望似雪非雪的迷离恍惚之境.最后定睛望去,才发现原来这是一树近水先发的寒梅,诗人的疑惑排除了,早梅之“早”也点出了.
梅与雪常常在诗人笔下结成不解之缘,如许浑《早梅》诗云:“素艳雪凝树”,这是形容梅花似雪,而张谓的诗句则是疑梅为雪,着意点是不同的.对寒梅花发,形色的似玉如雪,不少诗人也都产生过类似的疑真的错觉.宋代王安石有诗云:“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也是先疑为雪,只因暗香袭来,才知是梅而非雪,和本篇意境可谓异曲同工.而张谓此诗,从似玉非雪、近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出了早梅的形神,同时也写出了诗人探索录觅的认识过程.并且透过表面,写出了诗人与寒梅在精神上的契合.读者透过转折交错、首尾照应的笔法,自可领略到诗中悠然的韵味和不尽的意蕴.
早梅
年代:【唐】 作者:【齐已】 体裁:【五律】 类别:【静物】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去,禽窥素艳来.
明年独自律,先发映春台.
注释
【诗文解释】
万木经受不住严寒的侵袭,枝干将被摧折.梅树的孤根却吸取地下的暖气,恢复了生气.在前村的深雪里,昨夜有一枝梅花凌寒独开.它的幽香随风飘散,一只鸟儿惊异地看着这枝素艳的早梅.我想寄语梅花,如果明年按时开花,请先开到望春台来.
【词语解释】
望春台:指京城,也有望春的含义.
【诗文赏析】
齐已是乡下贫苦人家的孩子,从小一边放牛一边读书,学习非常刻苦.几年后,能够吟诗作赋,被寺院长老发现,收进寺里作和尚.一年冬天,刚刚下过一场大雪,清晨齐已出去,被眼前的一片雪白吸引住了,突然前方的几只报春的蜡梅花引来了报春鸟围着梅花唱歌,齐已被这景色惊呆了,回寺后,马上写下了《早梅》这首诗.
这是一首咏物诗.全诗语言轻润平淡毫无浮艳之气,以含蕴的笔触刻画了梅花傲寒的品性及素艳的风韵,创作了一种高远的境界寄托了自己的理想,意蕴深刻.
望梅花
年代:【唐】 作者:【和凝】 体裁:【词】
春草全无消息,
腊雪犹馀踪迹.
越岭寒枝香自拆,
冷艳奇芳堪惜.
何事寿阳无处觅,
吹入谁家横笛?
忆梅
年代:【唐】 作者:【李商隐】 体裁:【五绝】
定定住天涯,
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
常作去年花.
注释
【注释】:
这是李商隐作幕梓州后期之作.写在百花争艳的春天,寒梅早已开过,所以题为“忆梅”.
一开始诗人的思绪并不在梅花上面,则是为留滞异乡而苦.梓州(州治在今四川三台)离长安一千八百余里,以唐代疆域之辽阔而竟称“天涯”,与其说是地理上的,不如说是心理上的.李商隐是在仕途抑塞、妻子去世的情况下应柳仲郢之辟,来到梓州的.独居异乡,寄迹幕府,已自感到孤孑苦闷,想不到竟一住数年,意绪之无聊郁闷更可想而知.“定定住天涯”,就是这个痛苦灵魂的心声.定定,犹“死死地”、“牢牢地”,诗人感到自己竟象是永远地被钉死在这异乡的土地上了.这里,有强烈的苦闷,有难以名状的厌烦,也有无可奈何的悲哀.屈复说:“‘定定’字俚语入诗却雅.”这个“雅”,似乎可以理解为富于艺术表现力.
为思乡之情、留滞之悲所苦的诗人,精神上不能不寻找慰藉,于是转出第二句:“依依向物华.”物华,指眼前美好的春天景物.依依,形容面对美好春色时亲切留连的意绪.诗人在百花争艳的春色面前似乎暂时得到了安慰,从内心深处升起一种对美好事物无限依恋的柔情.一、二两句,感情似乎截然相反,实际上“依依向物华”之情即因“定定住天涯”而生,两种相反的感情却是相通的.
“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三、四两句,诗境又出现更大的转折.面对姹紫嫣红的“物华”,诗人不禁想到了梅花.它先春而开,到百花盛开时,却早花凋香尽,诗人遗憾之余,便不免对它怨恨起来了.由“向物华”而忆梅,这是一层曲折;由忆梅而恨梅,这又是一层曲折.“恨”正是“忆”的发展与深化,正象深切期待的失望会转化为怨恨一样.
但这只是一般人的心理.对于李商隐来说,却有更内在的原因.“寒梅”先春而开、望春而凋的特点,使诗人很自然地联想到自己:少年早慧,文名早著,科第早登;然而紧接着便是一系列不幸和打击,到入川以后,已经是“克意事佛,方愿打钟扫地,为清凉山行者”(《樊南乙集序》),意绪颇为颓唐了.这早秀先凋,不能与百花共享春天温暖的“寒梅”,不正是诗人自己的写照吗?诗人在《十一月中旬扶风界风梅花》诗中,也曾发出同样的感叹:“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非时而早秀,“不待作年芳”的早梅,和“长作去年花”的“寒梅”,都是诗人不幸身世的象征.正因为看到或想到它,就会触动早秀先凋的身世之悲,诗人自然不免要发出“寒梅最堪恨”的怨嗟了.诗写到这里,黯然而收,透出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调.
五言绝句,贵天然浑成,一意贯串,忌刻意雕镂,枝蔓曲折.这首《忆梅》,“意极曲折”(纪昀评语),却并不给人以散漫破碎、雕琢伤真之感,关键在于层层转折都离不开诗人沉沦羁泊的身世.这样,才能潜气内转,在曲折中见浑成,在繁多中见统一,达到有神无迹的境界.
看了 托物言志的小短文,不少于15...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5的根号0次方等于?不是这个.是5的0次方根. 2020-05-13 …
若a=5的0.2次方,b=0.5的0.2次方,c=0.5的二次方,则大小为 2020-05-13 …
0.5的0.5次方和0.3的0.5次方还有以log0.3为底的0.2次方哪个大? 2020-05-13 …
2.3的-0.23次方与0.67的-3.5次方的比较或者此题:0.5的0.6次方与0.6的0.5次 2020-05-13 …
指数函数的问题0.5的0.6次方和0.6的0.5次方谁大不要告诉我这是规律什么的, 2020-05-16 …
5的2次方就是2个5相乘,那么5的0次方就是0个5相乘那么应该等于0,为什么等于1呢? 2020-05-17 …
关于乘方的3个问题为什么5的0次方得1?为什么2的1/2次方得根2?为什么0的非零次方不一定得0? 2020-05-23 …
高一一道对数转换.请大哥大姐帮帮忙为什么由-0.5小于log0.5(X)小于0.5可以得到0.5的 2020-06-04 …
怎样判断3的0.5次幂和5的0.3次幂的大小 2020-06-23 …
设a=log1/35,b=3的1/5次方,c=(1/5)的0.3次方,比较大小,顺便问下底数不同, 2020-08-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