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十六字令三首鉴赏第三段
题目详情
十六字令三首鉴赏第三段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十六字令三首
诗人:毛泽东 朝代:近代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注释】
①离天三尺三:与天空只有三尺三的距离.作者原注:“湖南民谣:‘上有骷髅山,下有八面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太平御览》引汉代《三秦记》:“俗云武功太白,去天三尺.”
②万马战犹酣:千军万马战斗得正激烈.以万马酣战比喻山势奔腾.金代王特起《绝句》:“山势奔腾如逸马.”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英姿飒爽犹酣战.”
③刺破青天:将青天刺破.郦道元《水经注·河水》:“连山刺天.”
④锷未残:剑刃没有残缺.《庄子·说剑》:“天子之剑,以燕溪石城为锋,齐岱为锷.”锷(è),剑刃.
⑤天欲堕,赖以拄其间:《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神话中有以山为撑天之柱的讲法.
【译文】
山啊,快驰骏马没有下鞍.蓦然回首,仅离天三尺三.
山啊,翻江倒海掀起狂涛.奔腾激越,如万匹战马酣畅征战.
山啊,刺穿苍天锋刃依然尖锐.天似要塌下,雄峰却独撑其间.
【赏析】
顾名思义,十六字令只有十六个字.在这短短的十六字里,要填充出一个完整、丰满的形象来是非常困难的,
而毛泽东做到了.这三首小令气势博大雄浑,豪放洒脱,气韵天成,句句是神来之笔,尽显山之体势、风骨,也折射出作者宏大的胸襟和抱负,足令鬼神动容.即使仅凭这三首小令,毛泽东的名字也可以千古流芳.
这三首十六字令创作于长征路上,时间范围就是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之间,肯定是反复推敲,改来改去的.他所指的没有哪一座具体的山,而是云南、贵州和四川一路上山给他的整体印象.
第一首写的是山的崔嵬和险峻,“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长征其实就是大范围的转移,前有崇山峻岭,后有几路追兵,这就促使部队快速行进,所以当毛泽东上到一高点回望时已经很高了,好像离天已经很近了.1934年12月,红军进入贵州,注释中的八宝山在贵州雷山县境内.毛泽东在这首小令里对山体的巍峨没有具体的描写,只是单单从自己在马上的感觉来说.试想,由于山势的险峻,坐在马上的人不得不上体前倾来保持平衡,这时他无暇顾及身后,等上到山巅,才能宽松地饱览周围的景色.而这时可以发现,原来苍浪的青天也仿佛伸手可及.这种描写是非常准确生动的,并不完全是毛泽东的伟大气势造就出了词本身的力量,而当时当地崔巍险峻的带有神话色彩的群山才是根本的材料.当然,当毛泽东把它们精确地描绘出来的时候,也显示出了他卓越的观察能力和超凡脱俗的审美眼光.
第二首写的是山雄浑的气势.“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这一句没有用典.山是静止不动的,最多是山上风大时,草木会随之摇摆,而由于毛泽东本身是行动的,他观察的角度也是动态的,或许他还是骑在那匹大白马上.那么山在他的眼里就可以像是江海那样翻腾起波浪来,而他本身也在这种波涛当中.他觉得山势实在是太磅礴了,在奔腾,在怒吼,在旋转,甚至是在跳跃和倾倒.于是他可以自然而然地想到这伟岸的群山就好像千军万马厮杀正狠.
第三首写的是山的宏大.“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个人感觉写到这里,气势更大,意象更加悲壮.如果说第一首里的山是“离天三尺三”,还有“三尺三”的距离的话,那么这首词里的山更是好像枪和戟一样直接刺破了青天,甚至成了天地间赖以存在的中介.没有山支撑的话,天就会坠落下来.这是一幅难以描摹而又宛若眼前的画面,个人主观色彩浓厚,很好地说明了毛泽东极度雄奇和大胆的想象力.
三首词是一个整体,毛泽东写的是山,但是通过对山的描写,毛泽东那博大的胸怀、宏伟的抱负和超凡的品格完全显露了出来.
诗人:毛泽东 朝代:近代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注释】
①离天三尺三:与天空只有三尺三的距离.作者原注:“湖南民谣:‘上有骷髅山,下有八面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太平御览》引汉代《三秦记》:“俗云武功太白,去天三尺.”
②万马战犹酣:千军万马战斗得正激烈.以万马酣战比喻山势奔腾.金代王特起《绝句》:“山势奔腾如逸马.”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英姿飒爽犹酣战.”
③刺破青天:将青天刺破.郦道元《水经注·河水》:“连山刺天.”
④锷未残:剑刃没有残缺.《庄子·说剑》:“天子之剑,以燕溪石城为锋,齐岱为锷.”锷(è),剑刃.
⑤天欲堕,赖以拄其间:《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神话中有以山为撑天之柱的讲法.
【译文】
山啊,快驰骏马没有下鞍.蓦然回首,仅离天三尺三.
山啊,翻江倒海掀起狂涛.奔腾激越,如万匹战马酣畅征战.
山啊,刺穿苍天锋刃依然尖锐.天似要塌下,雄峰却独撑其间.
【赏析】
顾名思义,十六字令只有十六个字.在这短短的十六字里,要填充出一个完整、丰满的形象来是非常困难的,
而毛泽东做到了.这三首小令气势博大雄浑,豪放洒脱,气韵天成,句句是神来之笔,尽显山之体势、风骨,也折射出作者宏大的胸襟和抱负,足令鬼神动容.即使仅凭这三首小令,毛泽东的名字也可以千古流芳.
这三首十六字令创作于长征路上,时间范围就是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之间,肯定是反复推敲,改来改去的.他所指的没有哪一座具体的山,而是云南、贵州和四川一路上山给他的整体印象.
第一首写的是山的崔嵬和险峻,“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长征其实就是大范围的转移,前有崇山峻岭,后有几路追兵,这就促使部队快速行进,所以当毛泽东上到一高点回望时已经很高了,好像离天已经很近了.1934年12月,红军进入贵州,注释中的八宝山在贵州雷山县境内.毛泽东在这首小令里对山体的巍峨没有具体的描写,只是单单从自己在马上的感觉来说.试想,由于山势的险峻,坐在马上的人不得不上体前倾来保持平衡,这时他无暇顾及身后,等上到山巅,才能宽松地饱览周围的景色.而这时可以发现,原来苍浪的青天也仿佛伸手可及.这种描写是非常准确生动的,并不完全是毛泽东的伟大气势造就出了词本身的力量,而当时当地崔巍险峻的带有神话色彩的群山才是根本的材料.当然,当毛泽东把它们精确地描绘出来的时候,也显示出了他卓越的观察能力和超凡脱俗的审美眼光.
第二首写的是山雄浑的气势.“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这一句没有用典.山是静止不动的,最多是山上风大时,草木会随之摇摆,而由于毛泽东本身是行动的,他观察的角度也是动态的,或许他还是骑在那匹大白马上.那么山在他的眼里就可以像是江海那样翻腾起波浪来,而他本身也在这种波涛当中.他觉得山势实在是太磅礴了,在奔腾,在怒吼,在旋转,甚至是在跳跃和倾倒.于是他可以自然而然地想到这伟岸的群山就好像千军万马厮杀正狠.
第三首写的是山的宏大.“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个人感觉写到这里,气势更大,意象更加悲壮.如果说第一首里的山是“离天三尺三”,还有“三尺三”的距离的话,那么这首词里的山更是好像枪和戟一样直接刺破了青天,甚至成了天地间赖以存在的中介.没有山支撑的话,天就会坠落下来.这是一幅难以描摹而又宛若眼前的画面,个人主观色彩浓厚,很好地说明了毛泽东极度雄奇和大胆的想象力.
三首词是一个整体,毛泽东写的是山,但是通过对山的描写,毛泽东那博大的胸怀、宏伟的抱负和超凡的品格完全显露了出来.
看了 十六字令三首鉴赏第三段...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一元一次方程)能答多少答多少!《1》一个六位数字的首位数字是1,若将这个1移到末位后所得的六位数是 2020-05-13 …
求转壶诗就是在茶壶上的六个字或八个字从起首一字读起,然后每句后退一个字均成一句诗,形成六字六句诗或 2020-05-14 …
十六字令三首鉴赏第三段 2020-06-17 …
十六字令三首!内容上象征的是什么?十六字令三首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山,倒海翻江 2020-06-21 …
十六字令三首练习求回答谢谢了十六字令三首毛泽东其一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其二山, 2020-06-2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古之善赏者,费少而劝众;善罚者,刑省而奸禁;善予者,用约而为德:善取者, 2020-06-23 …
谁能帮我写一首十六字令呀?谁能帮我写一首十六字令,绝望!内容是:对爱情的绝望,心爱的人已经跟别人好 2020-06-26 …
一个六位数,左边首位是1,这六位数乘以3后,还是六位数,新的六位数恰是原六位数首位上的1移到个位, 2020-07-08 …
杜鹃花得红字赏析此诗首联以两处破题请具体说明是哪两笔;此...杜鹃花得红字赏析此诗首联以两处破题请具 2020-12-13 …
古诗赏析问刘十九白居易山居秋暝王维登金陵凤凰台李白蝶恋花柳永声声慢李清照青玉案辛弃疾从军行七首(其四 2021-01-01 …
相关搜索:十六字令三首鉴赏第三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