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读如图两幅图,完成图后填空.(1)A、B、C三点都位于地球上五带中的带,一年中太阳直射两次光临点.(2)A点的纬度是,一天中,A、B两点先看到太阳的是.(3)当太阳直射A点
题目详情
读如图两幅图,完成图后填空.

(1)A、B、C三点都位于地球上五带中的___带,一年中太阳直射两次光临___点.
(2)A点的纬度是___,一天中,A、B两点先看到太阳的是___.
(3)当太阳直射A点时,地球位于公转轨道上的___处,此时北极圈内会出现___现象.
(4)当地球位于公转轨道上的乙处时,北半球处在___季,南半球处在___季.
(5)地球由公转轨道的丙处向丁处运动过程中,涉县的白昼将变___(填“长”或“短”),获得的太阳光热也将逐渐___(填“增加”或“减少”).


(1)A、B、C三点都位于地球上五带中的___带,一年中太阳直射两次光临___点.
(2)A点的纬度是___,一天中,A、B两点先看到太阳的是___.
(3)当太阳直射A点时,地球位于公转轨道上的___处,此时北极圈内会出现___现象.
(4)当地球位于公转轨道上的乙处时,北半球处在___季,南半球处在___季.
(5)地球由公转轨道的丙处向丁处运动过程中,涉县的白昼将变___(填“长”或“短”),获得的太阳光热也将逐渐___(填“增加”或“减少”).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五带的名称和范围:热带:23.5°S~23.5°N;北温带:23.5°N~66.5°N;南温带:23.5°S~66.5°S;北寒带:66.5°N~90°N;南寒带:66.5°S~90°S. 由此可得知:A、B、C都位于地球上的热带;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是有规律的徘徊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从公转示意图可得知,位于赤道上的C点,一年可有两次直射;
(2)从经纬网图看出,A点的经纬度是(90°E,23.5°N);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因此越处于东面的点先看到太阳,故A、B两点中,B点位置偏东,先看到太阳;
(3)当太阳直射A点(北回归线)时,地球位于公转轨道上的甲处,此时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南极圈内会出现极夜;
(4)当地球位于公转轨道上的乙处时,太阳直射赤道,为北半球的秋分日,此时北半球处在秋季,南半球处在春季;
(5)由丙处到丁处,也就是太阳直射点由南回归线向赤道移动,北半球的昼将变长,夜逐渐变短,获得的太阳光热逐渐增加.
故答案为:(1)热;C;(2)23.5°N;B;(3)甲;极昼;(4)秋;春;(5)长;增加.
(2)从经纬网图看出,A点的经纬度是(90°E,23.5°N);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因此越处于东面的点先看到太阳,故A、B两点中,B点位置偏东,先看到太阳;
(3)当太阳直射A点(北回归线)时,地球位于公转轨道上的甲处,此时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南极圈内会出现极夜;
(4)当地球位于公转轨道上的乙处时,太阳直射赤道,为北半球的秋分日,此时北半球处在秋季,南半球处在春季;
(5)由丙处到丁处,也就是太阳直射点由南回归线向赤道移动,北半球的昼将变长,夜逐渐变短,获得的太阳光热逐渐增加.
故答案为:(1)热;C;(2)23.5°N;B;(3)甲;极昼;(4)秋;春;(5)长;增加.
看了 读如图两幅图,完成图后填空....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读下面两幅图,完成图后填空(1)C点位于地球上五带中的带,一年中太阳直射两次光临点.(2)A点的纬 2020-04-09 …
读如图两幅图,完成图后填空.(1)A、B、C三点都位于地球上五带中的带,一年中太阳直射两次光临点. 2020-04-09 …
读下面两幅图,完成图后填空(1)A、B、C三点都位于地球上五带中的带,一年中太阳直射两次光临点.( 2020-04-09 …
读经纬网图填空(1)A点位于五带中的带.(2)写出B点的经纬度位置.(3)D点位于C点的方向.(4 2020-04-24 …
读图,回答问题.(1)在图中填出五带,并填出五带的划分界线;(2)五带中四季变化最明显的是.(3) 2020-05-14 …
海带中含有丰富的碘.为了从海带中提取碘,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并进行了以下实验:已知:四氯化碳沸点是 2020-05-16 …
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将夹有纸带的重物由静止释放,所打纸带如图所示,相邻点迹间的时间间 2020-06-19 …
如图所示,物体恰能沿倾斜的传送带匀速下滑,第一次物体以初速度v0从静止的传送带顶端匀速下滑,直至底 2020-07-13 …
(2011•保定模拟)如图所示,用一电动机带动的传送带把工件运送到高为h的平台上,传送带保持匀速运动 2020-11-12 …
如图所示,水平传送带在电动机带动下以速度v1=2m/s匀速运动,小物体P、Q质量分别为0.2kg和0 2020-12-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