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读如图两幅图,完成图后填空.(1)A、B、C三点都位于地球上五带中的带,一年中太阳直射两次光临点.(2)A点的纬度是,一天中,A、B两点先看到太阳的是.(3)当太阳直射A点
题目详情
读如图两幅图,完成图后填空.

(1)A、B、C三点都位于地球上五带中的___带,一年中太阳直射两次光临___点.
(2)A点的纬度是___,一天中,A、B两点先看到太阳的是___.
(3)当太阳直射A点时,地球位于公转轨道上的___处,此时北极圈内会出现___现象.
(4)当地球位于公转轨道上的乙处时,北半球处在___季,南半球处在___季.
(5)地球由公转轨道的丙处向丁处运动过程中,涉县的白昼将变___(填“长”或“短”),获得的太阳光热也将逐渐___(填“增加”或“减少”).


(1)A、B、C三点都位于地球上五带中的___带,一年中太阳直射两次光临___点.
(2)A点的纬度是___,一天中,A、B两点先看到太阳的是___.
(3)当太阳直射A点时,地球位于公转轨道上的___处,此时北极圈内会出现___现象.
(4)当地球位于公转轨道上的乙处时,北半球处在___季,南半球处在___季.
(5)地球由公转轨道的丙处向丁处运动过程中,涉县的白昼将变___(填“长”或“短”),获得的太阳光热也将逐渐___(填“增加”或“减少”).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五带的名称和范围:热带:23.5°S~23.5°N;北温带:23.5°N~66.5°N;南温带:23.5°S~66.5°S;北寒带:66.5°N~90°N;南寒带:66.5°S~90°S. 由此可得知:A、B、C都位于地球上的热带;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是有规律的徘徊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从公转示意图可得知,位于赤道上的C点,一年可有两次直射;
(2)从经纬网图看出,A点的经纬度是(90°E,23.5°N);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因此越处于东面的点先看到太阳,故A、B两点中,B点位置偏东,先看到太阳;
(3)当太阳直射A点(北回归线)时,地球位于公转轨道上的甲处,此时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南极圈内会出现极夜;
(4)当地球位于公转轨道上的乙处时,太阳直射赤道,为北半球的秋分日,此时北半球处在秋季,南半球处在春季;
(5)由丙处到丁处,也就是太阳直射点由南回归线向赤道移动,北半球的昼将变长,夜逐渐变短,获得的太阳光热逐渐增加.
故答案为:(1)热;C;(2)23.5°N;B;(3)甲;极昼;(4)秋;春;(5)长;增加.
(2)从经纬网图看出,A点的经纬度是(90°E,23.5°N);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因此越处于东面的点先看到太阳,故A、B两点中,B点位置偏东,先看到太阳;
(3)当太阳直射A点(北回归线)时,地球位于公转轨道上的甲处,此时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南极圈内会出现极夜;
(4)当地球位于公转轨道上的乙处时,太阳直射赤道,为北半球的秋分日,此时北半球处在秋季,南半球处在春季;
(5)由丙处到丁处,也就是太阳直射点由南回归线向赤道移动,北半球的昼将变长,夜逐渐变短,获得的太阳光热逐渐增加.
故答案为:(1)热;C;(2)23.5°N;B;(3)甲;极昼;(4)秋;春;(5)长;增加.
看了 读如图两幅图,完成图后填空....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运用对句意的表达有什么好处隔一定的时间必须呼吸一次.必须了加点2松鼠通常一 2020-04-27 …
将一植株放在密闭玻璃罩内,置于室外一昼夜,获得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图乙中 2020-05-14 …
1.一个等差数列{an}中,an/a2n是一个与n无关的常数,则此常数是多少?(1或1/2)2.在 2020-05-14 …
电场中有一点P,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A.若放在P点的电荷的电荷量减半,则P点的场强减半B.若放在 2020-05-15 …
如图,在△ABC中,点O在边AC上,⊙O与△ABC的边BC,AB分别相切于C,D两点,与边AC交于 2020-06-15 …
如图所示,电场中A点的电场强度E=2.0×104N/C.将电荷量q=-2.0×10-8C的点电荷放 2020-07-18 …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点M(2,2),以点M为圆心,OM长为半径作⊙M.使⊙M与直线OM的另一 2020-07-20 …
如图,在矩形ABCD中,点P在边CD上,且与C、D不重合,过点A作AP的垂线与CB的延长线相交于点 2020-07-29 …
如图,在矩形ABCD中,点P在边CD上,且与C、D不重合,过点A作AP的垂线与CB的延长线相交于点Q 2020-11-04 …
一电荷量为Q的点电荷激发的电场中A点,一试探电荷,所带电荷量为q,在该点受到的电场力为F,则()A. 2020-12-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