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欧阳修的怀秋悲包括哪些内容

题目详情
欧阳修的怀秋 悲 包括哪些内容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近日重读欧阳修的《秋声赋》,突然悟到他在《六一诗话》中所说的“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对我们重新审思《秋声赋》的主题思想,是一醒木.用它去敲一敲历代对此文的评论,我提出了一个“欧阳修悲秋乎?”的疑问.
  历代评家多以“悲秋”为此文的主题思想,典型代表是明代古文第一的归有光在《欧阳文忠公文选》中所说的:“形容物状,模写变态,末归于人生忧患,与时俱变,使人读之有悲秋之意.”此评一出,后人遂鹦鹉学舌.
  略举本世纪出版的集子为例:凤凰出版社的《欧阳修集》(刘扬忠编选)说:“这是一篇悲秋赋.”
  万卷出版公司的《唐宋八大家集》(傅璇琮主编)说:“是一篇以悲秋为主题的赋体散文,抒发了世事艰难而形神日渐衰老的感慨.”
  重庆大学出版社的《唐宋八大家散文详译》(张叔宁主编)说:“作文时已心力交瘁,志气消沉,体现在文中的,是一种十分忧郁伤感的情致.”
  如今,一介草民的我,斗胆提出:“欧阳修不悲秋.”
  何以如此?答曰:“欧阳修的人生践行是积极而不消沉的.”
  众所周知,欧阳修是文学创作多面手,是宋以来第一个在散文、诗词、史书各方面都成就卓著的大家.他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是政坛除弊的一代名臣.然而人们却忽略了他研究易经,探索易理,即易学方面的成就.
  欧阳修也是宋代易学名家,他既辩易,又解易,对《周易》推崇甚高,曾自述说:“饮酒横琴销永日,焚香读易过残春.”他有关易学的论著很多,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易童子问》.
  《易童子问》中体现了欧阳修的疑古精神,他在书中讨论了《易传》的作者问题,认为除了《彖》、《象》二传是孔子撰写的之外,其他都是他人杂揉众家之说而成,这一观点已成为后世学术界的公认.
  《易童子问》中提出的“圣人忧以天下,乐以天下”,“圣人以天下为心者也,是故以天下之忧为己忧,以天下之乐为己乐”,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谋而合.在欧阳修29岁那年,范仲淹因改革弊政遭贬,欧阳修为其辩护,自己也被贬为夷陵县令;39岁时,又因支持推行庆历新政诸君子,再贬滁州;48岁时丁母忧后复官,又有小人诈称他奏请裁汰内侍,激怒了宦官,被诬以他事,几乎出知同州.他历尽宦海波涛,仍然正直不屈,不畏权贵,坚持以易理的变革思维,积极革新,何来“志气消沉”之说.
  53岁时写作的《秋声赋》,也同样熟练地运用易象思维的方式,寓国家政治于景物之中.文章全篇都在讲秋天的肃杀之气令一般人感到悲伤,但欧阳修本人却是用以说明国家正处在阳气(君子的正气)下降而阴气(小人的邪气)弥漫上空的时期,并在无边的秋色中,以天地的自然规律,如“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来劝世人不要悲秋,期望未来的阴阳形势发生逆转,如“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号召世人不要怨恨秋天,这正是“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不要为自己人生旅途的秋天而悲伤,而要改变国家存亡危急之秋的阴阳不和谐的现状,正如他的《怀秋》诗:“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肃杀萧瑟的秋天,一定会变成和谐美丽的秋天.
  因此,可以说卒章显志,前边都是铺垫,唯有“亦何恨乎秋声?”才是主旨.欧阳修悲秋乎?不悲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