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其他-->
苏轼与苏辙的字是否是对其名的解释或说明|?如果是,又是说明着什么?子瞻,子由,难道和轼、辙,有互为补充的意思吗|?请高人不吝赐教,我先谢过了。
题目详情
苏轼与苏辙的字是否是对其名的解释或说明|?如果是,又是说明着什么?
子瞻,子由,难道和轼、辙,有互为补充的意思吗|?
请高人不吝赐教,我先谢过了。
子瞻,子由,难道和轼、辙,有互为补充的意思吗|?
请高人不吝赐教,我先谢过了。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的确是有联系的,苏洵当初起名时,正是要他俩互相补充!
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苏辙,字子由,自号颖滨遗老。
从苏轼、苏辙兄弟的名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名字的奇特之处就是都与车有关系。苏轼名字中的“轼”,本义是指设在车箱前面供人凭倚的横木。《说文》中解释道:“轼,车前也。”苏轼的字“子瞻”,则源于《左传·庄公十年》“登轼而望之”中的“望”,比较符合苏轼少年时踌躇满志的张扬作风。
而苏辙名字中的“辙”,本义是指车迹,车轮碾过的痕迹。《左传·庄公十年》有“下,视其辙”的句子。苏辙的字“子由”,则带有仿效、依循的意思,说白了就是跟着别人走。在为人处事方面,苏辙相比哥哥苏轼,要内敛得多。
苏洵为什么要给两个儿子起这样的名字呢?这还要从庆历六年(1046年),苏洵赴京赶考说起。尽管苏洵的才学可以“帝王师”,可在朝廷腐败、官场黑暗的环境下还是落榜了。他由此对科举、朝廷失去了信心,转而把希望寄托在两个儿子身上。第二年返乡后,苏洵写了一篇寄寓深重的《名二子说》。当时,苏轼十一岁,苏辙八岁。苏洵虽然对两个孩子寄予很大希望,但又对他们的生活道路充满忧虑。
苏轼个性张扬、豪放不羁,而苏辙的性格则相对内敛。苏洵对两个儿子的脾性秉性非常了解,为了劝诫与勉励儿子,他在《名二子说》阐释了为二子命名的深意。他说:“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苏洵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车轮、车辐、车盖、车轸,对于一辆车来说各有用途,缺一不可,而车轼则似乎是作用不大,可有可无,但一辆车如果缺了“轼”,也就不成其为完车了。由于这根横木有些过于张扬显露,所以苏洵在给苏轼取这个名字时说“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反映了当时苏洵矛盾的心理,既希望儿子的个性能充分发挥,又担心他过于张扬而遭人嫉妒,于是他又给苏轼起了个字叫作“子瞻”,意思是让他瞻前顾后,谨慎小心。而对于另一个儿子苏辙,苏洵则想对比较放心,取名为“辙”,字“子由”,意思是让他跟着别人走。虽然“辙”不像“轼”那样引人注目,却也不易遭人嫉恨。
苏洵这段近乎测字占卜的文字,从某一方面概括了苏轼、苏辙的性格,预测了他们的命运。苏轼豪放不羁、光照千古,却屡招人妒,一生坷坎。苏轼则未能因父亲取名“轼”而改掉“不外饰”的性格。这“不外饰”的性格,使他对改革派的过激作为和保守派的守旧作风,都进行了坦言告诫,并因此吃尽了苦头。
无论是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还是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都对他不满意,都要排挤他、打击他。“乌台诗案”就是一个例子。出狱之后,苏轼因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而变得心灰意懒,公务之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就是他在那时为自己起的,也算是一种自嘲吧。对于苏轼的遭遇,苏辙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
苏辙的一生,则做到了谨小慎微,游离于改革派与保守派之间,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虽然也屡遭贬斥,但终能免祸,尽管不像哥哥那样光彩夺目,却也比哥哥少了许多磨难。后来,苏辙在颍川定居,过起了田园隐逸生活,筑室曰“遗老斋”,自号“颍滨遗老”,以读书著述、默坐参禅为事,有一个较宁适的晚年。
从苏轼、苏辙兄弟的名字中,我们可以发现某种玄机。“轼”,作为车前用做扶手的横木,诚然对乘车人因车子突然停止而前倾有保护作用,但由其所处的位置十分抢眼,要想做到不招人忌,实在是太难了。“辙”,作为记录车行进的轨迹,虽然少了一些自己的主张,但总会受到“轼”的影响,难免会步“轼”的后尘。事实胜于雄辩,苏轼、苏辙兄弟一生中屡屡被贬、辗转颠簸的坎坷遭遇,恐怕是苏洵在为他们取名时所始料未及的吧?!
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苏辙,字子由,自号颖滨遗老。
从苏轼、苏辙兄弟的名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名字的奇特之处就是都与车有关系。苏轼名字中的“轼”,本义是指设在车箱前面供人凭倚的横木。《说文》中解释道:“轼,车前也。”苏轼的字“子瞻”,则源于《左传·庄公十年》“登轼而望之”中的“望”,比较符合苏轼少年时踌躇满志的张扬作风。
而苏辙名字中的“辙”,本义是指车迹,车轮碾过的痕迹。《左传·庄公十年》有“下,视其辙”的句子。苏辙的字“子由”,则带有仿效、依循的意思,说白了就是跟着别人走。在为人处事方面,苏辙相比哥哥苏轼,要内敛得多。
苏洵为什么要给两个儿子起这样的名字呢?这还要从庆历六年(1046年),苏洵赴京赶考说起。尽管苏洵的才学可以“帝王师”,可在朝廷腐败、官场黑暗的环境下还是落榜了。他由此对科举、朝廷失去了信心,转而把希望寄托在两个儿子身上。第二年返乡后,苏洵写了一篇寄寓深重的《名二子说》。当时,苏轼十一岁,苏辙八岁。苏洵虽然对两个孩子寄予很大希望,但又对他们的生活道路充满忧虑。
苏轼个性张扬、豪放不羁,而苏辙的性格则相对内敛。苏洵对两个儿子的脾性秉性非常了解,为了劝诫与勉励儿子,他在《名二子说》阐释了为二子命名的深意。他说:“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苏洵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车轮、车辐、车盖、车轸,对于一辆车来说各有用途,缺一不可,而车轼则似乎是作用不大,可有可无,但一辆车如果缺了“轼”,也就不成其为完车了。由于这根横木有些过于张扬显露,所以苏洵在给苏轼取这个名字时说“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反映了当时苏洵矛盾的心理,既希望儿子的个性能充分发挥,又担心他过于张扬而遭人嫉妒,于是他又给苏轼起了个字叫作“子瞻”,意思是让他瞻前顾后,谨慎小心。而对于另一个儿子苏辙,苏洵则想对比较放心,取名为“辙”,字“子由”,意思是让他跟着别人走。虽然“辙”不像“轼”那样引人注目,却也不易遭人嫉恨。
苏洵这段近乎测字占卜的文字,从某一方面概括了苏轼、苏辙的性格,预测了他们的命运。苏轼豪放不羁、光照千古,却屡招人妒,一生坷坎。苏轼则未能因父亲取名“轼”而改掉“不外饰”的性格。这“不外饰”的性格,使他对改革派的过激作为和保守派的守旧作风,都进行了坦言告诫,并因此吃尽了苦头。
无论是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还是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都对他不满意,都要排挤他、打击他。“乌台诗案”就是一个例子。出狱之后,苏轼因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而变得心灰意懒,公务之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就是他在那时为自己起的,也算是一种自嘲吧。对于苏轼的遭遇,苏辙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
苏辙的一生,则做到了谨小慎微,游离于改革派与保守派之间,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虽然也屡遭贬斥,但终能免祸,尽管不像哥哥那样光彩夺目,却也比哥哥少了许多磨难。后来,苏辙在颍川定居,过起了田园隐逸生活,筑室曰“遗老斋”,自号“颍滨遗老”,以读书著述、默坐参禅为事,有一个较宁适的晚年。
从苏轼、苏辙兄弟的名字中,我们可以发现某种玄机。“轼”,作为车前用做扶手的横木,诚然对乘车人因车子突然停止而前倾有保护作用,但由其所处的位置十分抢眼,要想做到不招人忌,实在是太难了。“辙”,作为记录车行进的轨迹,虽然少了一些自己的主张,但总会受到“轼”的影响,难免会步“轼”的后尘。事实胜于雄辩,苏轼、苏辙兄弟一生中屡屡被贬、辗转颠簸的坎坷遭遇,恐怕是苏洵在为他们取名时所始料未及的吧?!
看了 苏轼与苏辙的字是否是对其名的...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我觉得人之所以会恐高是因为人不会飞人如果会飞自然在高处的时候就会无所畏惧,而不是有些人认为人恐高是 2020-05-13 …
如果有一对等位基因D和d分布在一个同源染色体上,那么还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吗?为什么RT……求真相,说 2020-05-17 …
在订立保险合同时,由于行为人不合法,或者采取欺诈胁迫手段订立,或者违反法律或行政法规,将导致此 2020-05-22 …
“化人”与“化为人”分别是什么意思?语出:孔子不出三月,复见曰:“‘丘得之矣.乌鹊孺,鱼傅沫,细腰 2020-06-16 …
我认为人不管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了一个利字,你们认为呢有的人为了挣钱,不知道害死多少人,挣了钱啦,又去 2020-07-11 …
民通意见161条侵权行为发生时行为人不满十八周岁,在诉讼时已满十八周岁,并有经济能力的,应当承担民 2020-07-23 …
解释多义词三十而立的立可以为师矣的为为人谋而不忠乎的为人不知而不愠的而学而不思则罔的而切问而近思的 2020-07-23 …
庄子追求“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的精神绝对自由为人生目的,并提出了 2020-11-23 …
为人处世应该坚持哪些原则和方法重点在为人处世,人在世上,必要为人,才能处世.若为人不对,必处世无方. 2020-12-22 …
人不能太优秀?对吗,下面是观点的理由,请用强有力的论据证明下面的理由的对错.认为人不能太优秀的原因, 2021-0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