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众所周知,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唐诗继承了汉魏民歌

题目详情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众所周知,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唐诗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大大发展了歌行体样式,丰富了诗歌内容,把我国古典诗歌艺术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不可逾越的高峰。唐朝是广为人知的诗歌天堂,“唐诗宋词元曲”之说,其中把诗归结于唐 由此可看出唐朝在诗歌历史上的地位之高与垄断之势。唐诗知名作者有2000多人,保存在《全唐诗》中的诗作40000多首。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骨陈子昂、诗杰王勃、诗魔白居易等诗坛泰斗,如满天繁星,熠熠生辉,其脍炙人口的诗篇,千百年来广为流传。“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鲁迅先生感叹:“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朝已被做完,此后倘非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再动手了。”

唐诗之所以繁荣,不外乎经济、政治、文化、历史这四个方面的原因。具体说来,唐诗的空前繁荣,主要是因为前代的广泛积累,为唐诗奠定了坚实基础;经济的发展,为诗歌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科举要考诗歌,经诗赋取士的制度,造成了重视诗歌的社会风气。

最关键的一条是,唐代政治开明,在发展中解除了诸多束缚,这对诗歌的繁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唐朝提倡儒家、道家、释家并存,允许外来宗教在国内传播。这对于开阔眼界、解放思想、促进文学艺术的交融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源头活水”。作为统治这个朝代的王族,唐帝国一代雄主傲视群伦,胸襟眼界之开阔前所未有。更重要的,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规模的民族大融合。连太宗李世民也具有外族血统,因此唐王朝的民族政策具备了前所未有的开明。正因为有这样的政治背景,李姓王朝才能以前所未有的自信面对化外文明,此等自信,积弱之宋实难企及,明清两代,国势渐衰,也难望其项背。大唐朝奉行的国策是“中国既安,四夷自服”,讲究对待外族一视同仁。很多域外文化溶入中华文化之中,呈现一片天朝大国的风尚。唐朝国力强大,统治者对自身充满信心,对存在的问题不避讳,人臣敢于进言,君主积极纳谏,诗人创作自由,反映社会问题迅速而尖锐,具备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胸襟和气度。各族文化更是百花齐放,万家争鸣。

我们不难看到,唐诗题材广泛,其中揭露封建社会的丑恶与黑暗,矛头指向贪官污吏甚至皇帝老爷的诗也占很大比例。李白的《古风·秦王扫六合》讽刺唐玄宗信神求仙,杜甫的《三吏》·《三别》揭露官吏的残暴和民间疾苦,白居易的《轻肥》抨击了官宦们的奢侈腐化。批评时政是唐诗的特色之一,比其艺术特色更加难能可贵。

《容斋随笔》载,“唐诗无讳避”,“唐人诗歌,其于先世及当时事,直辞咏寄,略无避隐。至宫禁嬖昵,非外间所应知者,皆反复及言,而上之人亦不以为罪。”诚如作者洪迈所言,许多“讽谏诸章”,在唐朝诗人笔下“反复及言”,上面“不以为罪”,而“今人”、也包括很多古人皆“不敢尔也”。隋炀帝曰:“有谏我者,当时不杀,后必杀之”。“隋氏以主骄臣谄亡天下”,“秦以不闻其过亡天下”。明朝诗人高启因写《宫词》,为朱元璋猜忌而被腰斩。李白、杜甫等如生在隋朝或明朝,可能死无葬身之地。

正是唐代的开放与自由,最大限度地拓宽了文学的创作空间,唐诗才能跃居文学之巅,成为诗歌之最。唐朝的强大催生了唐诗的繁荣,唐诗的繁荣折射了唐朝的伟大。带刺的唐诗不仅没有为唐朝抹黑,反而为唐朝的政治开明作了最好的注脚。

带刺的唐诗告诉我们,强大的国家不惧怕批评,害怕批评的国家难以强大。批评不是洪水猛兽,谄媚的赞歌才是。                                                    (摘编自许家祥《唐诗何以繁荣》)
1下面关于唐诗繁荣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唐朝国力强大,经济、政治、文化、历史等方面都极为适合诗歌创作,这种优越的社会背景为诗歌的蓬勃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B.唐朝诗人众多,知名的诗人就有2000多人,不知名的诗人更是不计其数,庞大的创作队伍为诗歌的繁荣提供了充分的前提条件。

   C.唐朝重视诗歌,实行经诗赋取士制度,科举要考诗歌,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使读书人重视诗歌创作,营造了重视诗歌的社会风气。

   D.唐代政治开明,实行宽松的政治政策,在自我发展中解除了许多束缚,统治者这种博大的襟怀诗人自由创作搭建了宽广的平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唐诗浩如烟海,保存在《全唐诗》中的诗作40000多首,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骨陈子昂等优秀的诗人如满天繁星,熠熠生辉。

   B.唐诗源远流长,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有前代的广泛积累,诗歌创作久盛不衰,诗歌内容丰富多彩,歌行体样式极大发展。

   C.唐诗成就辉煌,是我国古典诗歌艺术不可逾越的高峰,大唐帝国在诗歌历史上有极高的地位和垄断之势,是广为人知的诗歌天堂。

   D.唐诗质量优异,鲁迅先生评价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并感叹:一切好诗到唐朝已被做完,后世诗人大可不必再动手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著名诗人都创作了大量的批评时政的诗歌,这说明唐代统治者对自身充满了信心,对存在的问题毫不避讳。

   B.唐代诗人写诗尽可直辞咏寄,无需避隐。就连外人不应该知道的皇宫中的私生活,他们也敢反复抒写,皇帝并不因此给他们治罪。

   C.《容斋随笔》的作者——南宋文学家洪迈认为,许多“讽谏诸章”,在唐朝诗人的笔下“反复及言”,当今和唐以前的人都不敢那么写。

   D.隋炀帝对谏我者必杀之,秦不闻其过而亡天下,朱元璋将诗人高启腰斩,这些例子反衬了唐代的开放与自由,折射出唐朝的伟大。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B【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文中主要内容的理解,对错误选项的设置有一定的迷惑性,语

    言叙述“振振有词”,考生容易误入陷阱,命题试图锻炼考生排除干扰的能力。

   【解析】唐诗繁荣的原因,是本文论述的主要内容。B项说的是唐诗繁荣的表现,而不

是原因。从结构上看,首段是引子,说的是唐诗的辉煌成就和繁荣的局面;第2段进入 

正题,但B项理解的依据却来自第1段,由此可判定该项错误;另外从B项本身的说

法来看,“唐朝诗人众多,知名的诗人就有2000多人”,已经不是为诗歌的繁荣提供

了前提条件的问题了,而是繁荣的标志。其它三项均符合文意。

2.D【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点较为巧妙,解题的角度较多,暗含了标点符号的运用和名言

   名句的积累,对培养缜密的思维和灵活的推理具有积极的训练意义。

   【解析】D 项张冠李戴。该项的表述来自第1段最后的句子,可以从三个角度作答。①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是韩愈的名句,不是鲁迅先生的。如果考生知道这个句子的出处,则可一锤定音。②如果不知道名句出处,可从标点符号的运用上判断。“鲁迅先

生”夹在“……光焰万丈长。”和感叹:“……”之间,后面的冒号说明引号部分是鲁

迅感叹的全部内容,前面的引号部分与鲁迅的感叹无关。如果是鲁迅先生说的,“感叹”

后面要用逗号。③通过灵活的推理进行判定。从文中原句来看,该项说“李杜文章在,

光焰万丈长”是鲁迅对唐诗的评价牵强附会,是站不住脚的。

3.C【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有关重要句子的理解,意在引导考生细心审读文章,与有关选

    项认真比对。

   【解析】C项说法过于绝对,把局部说成了全部。“今天的人和古人都不敢那么写”,

“古人”前面缺少“很多”“许多”等限制成分,参见倒数第2段的有关句子。该项的

说法不仅与原文不符,而且与后文的内容——隋炀帝、秦、朱元璋等滥杀敢于进谏的古

人相矛盾。

看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比较下面三个锯子,说说与1相比,23的句子意义有什么变化.1我翻过山看到了大海2大海我翻过山比较下面  2020-03-30 …

Al2O3+N2+C=高温=AlN+CO如何配平从右边配的话N变化了3价,但是有两个氮,所以要6了  2020-05-20 …

为了降低汽车排放的尾气对空气的污染,现在的大部分汽车都安装了催化式排气净化器.如图列举的是几种气体  2020-06-11 …

上面写不下写下面了靠山屯要把一座面积3.2公顷的荒山绿化。(1)栽松树,株距5米,行距4米,一共需  2020-07-13 …

如图圆柱的底面半径为2cm当圆柱的高由小到大变化时圆柱的体积也发生了变化.­(1)在这个变化过程  2020-07-25 …

10点30前,(高额悬赏,必须有好答案,圆锥的高是4厘米,当圆锥的底面半径由小到大变化时,圆锥的体  2020-08-01 …

如图,三角形ABC底边上的高是6厘米,当三角形的顶点C沿底边所在直边向点B运动时,三角形的面积发生  2020-08-01 …

为了美化环境,某地政府计划对辖区内60km2的土地进行绿化.为了尽快完成任务.实际平均每月的绿化面积  2020-11-04 …

某市为了美化环境,计划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绿化面积200万亩的任务,后来市政府调整了原定计划,不但绿化  2020-11-04 …

这些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哪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哪些产生了?这些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温度大小颜色体积  2020-1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