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濠梁之辩庄子和惠施分别采用了哪些论辩手法
题目详情
濠梁之辩庄子和惠施分别采用了哪些论辩手法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偷梁换柱”的诡辩,自古已然.其中有著名的“濠梁之辩”: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濠水)梁(河堰)之上.庄子曰:“儵(tiao 白鲦鱼)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
全矣(这就够了).” 庄子曰:“请循(追溯)其本(开头的话题).子曰‘汝安知鱼之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秋水》)
庄子与惠施是古代一对奇特的辩友,从“运斤成风”这个成语典故中可窥见斑.“濠梁之辩”是他俩之间最著名的一个论辩,可以称得上是千古奇辩.在这则论辩中,双方都在斗智斗巧,辩才均为无与伦比,但各自的诡辩也是可以分析出来的.
在“濠梁之辩”中,话题的焦点是“异类能不能相比”与“异类能不能相知”的问题.庄子根据“鱼出游从容”断定是“鱼之乐”.惠施提出“子非鱼”之句的反驳,明确表示了“子”与“鱼”是异类,不存在“相比”、“相知”的问题.但庄子“子非我”之句的再反驳就开始玩弄诡辩了,他把惠施说的异类不可以相知、相比的“子”与“鱼”偷换成了“子”与“我”,从而把同类可以相知、相比的“子”与“我”说成是不可以相知.在这里,庄子以“构造法”偷换话题,违反了在一个论辩过程中“论题必须同一”的同一律要求.
惠施当然不会善罢甘休,马上抓住话柄,提出了新的反驳:“我非子……全矣.”虽然惠施的这个反驳使庄子陷入了困境,但惠施的这个反驳也不是无懈可击的.首先,从思维规律角度讲,惠施一方面肯定“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表明自己对庄子已经有所知;另一方面却又说“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又承认了自己不知道庄子.这样,由于自己也违反了在一个论辩过程中,不能对一个论题(话题)既肯定又否定的矛盾律要求,使得惠施自己也陷入了自相矛盾.其次,从认识论角度讲,惠施错误地把本来属于同一物类的“子”与“我”(可以相知)混同于不属于同一物类的“子”与“鱼”(不可以相知),从而也混淆了话题,使自己也陷入了不可知论.在最后一轮论辩中,庄子继续玩弄诡辩.他反驳惠施说,你曾经说“汝安知鱼乐”,表明你已经认为我知道了鱼之乐,只是问我从哪里知道的(“安知”).我可以明明白白地告诉你,我是在濠梁之上知道的.这是一种“循辞”,是庄子故意转移话题,并且偷换概念,歪曲了惠施的原意.按“安”字在古汉语中,作为代词使用时,有两种含义,一是“哪里”,一是“怎么”.均表示疑问.如《诗·小雅·小弁》:“天之生我,我辰安在?”此处的“安”指“哪里”;《荀子·解蔽》:“彼愚者之定物,以疑决疑,决必不当.夫苟不当,安能无过乎?”此处的“安”指“怎么”.在“濠梁之辩”中,惠施所说的“汝安知鱼乐”是一句反问句,意谓“你怎么知道鱼乐呢?”但庄子显然利用了“安”的这种语义上的歧义性,似乎漫不经心地用偷换概念的手法,将惠施所说的“你怎么知道鱼乐”偷成“你从哪里知道鱼乐”.亦即将惠施所说的“安知”的“安”(怎么)偷换成“安”(哪里).把所问的问题疑问偷换成了地点疑问.于是,原来惠施的反问句似乎包含了肯定庄子知道鱼之乐的肯定句了.庄子自然可以大大方方地回答“我知之濠上也”.在这里,庄子的诡辩违反了在一个论辩过程中“使用概念必须同一”的同一律要求.
全矣(这就够了).” 庄子曰:“请循(追溯)其本(开头的话题).子曰‘汝安知鱼之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秋水》)
庄子与惠施是古代一对奇特的辩友,从“运斤成风”这个成语典故中可窥见斑.“濠梁之辩”是他俩之间最著名的一个论辩,可以称得上是千古奇辩.在这则论辩中,双方都在斗智斗巧,辩才均为无与伦比,但各自的诡辩也是可以分析出来的.
在“濠梁之辩”中,话题的焦点是“异类能不能相比”与“异类能不能相知”的问题.庄子根据“鱼出游从容”断定是“鱼之乐”.惠施提出“子非鱼”之句的反驳,明确表示了“子”与“鱼”是异类,不存在“相比”、“相知”的问题.但庄子“子非我”之句的再反驳就开始玩弄诡辩了,他把惠施说的异类不可以相知、相比的“子”与“鱼”偷换成了“子”与“我”,从而把同类可以相知、相比的“子”与“我”说成是不可以相知.在这里,庄子以“构造法”偷换话题,违反了在一个论辩过程中“论题必须同一”的同一律要求.
惠施当然不会善罢甘休,马上抓住话柄,提出了新的反驳:“我非子……全矣.”虽然惠施的这个反驳使庄子陷入了困境,但惠施的这个反驳也不是无懈可击的.首先,从思维规律角度讲,惠施一方面肯定“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表明自己对庄子已经有所知;另一方面却又说“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又承认了自己不知道庄子.这样,由于自己也违反了在一个论辩过程中,不能对一个论题(话题)既肯定又否定的矛盾律要求,使得惠施自己也陷入了自相矛盾.其次,从认识论角度讲,惠施错误地把本来属于同一物类的“子”与“我”(可以相知)混同于不属于同一物类的“子”与“鱼”(不可以相知),从而也混淆了话题,使自己也陷入了不可知论.在最后一轮论辩中,庄子继续玩弄诡辩.他反驳惠施说,你曾经说“汝安知鱼乐”,表明你已经认为我知道了鱼之乐,只是问我从哪里知道的(“安知”).我可以明明白白地告诉你,我是在濠梁之上知道的.这是一种“循辞”,是庄子故意转移话题,并且偷换概念,歪曲了惠施的原意.按“安”字在古汉语中,作为代词使用时,有两种含义,一是“哪里”,一是“怎么”.均表示疑问.如《诗·小雅·小弁》:“天之生我,我辰安在?”此处的“安”指“哪里”;《荀子·解蔽》:“彼愚者之定物,以疑决疑,决必不当.夫苟不当,安能无过乎?”此处的“安”指“怎么”.在“濠梁之辩”中,惠施所说的“汝安知鱼乐”是一句反问句,意谓“你怎么知道鱼乐呢?”但庄子显然利用了“安”的这种语义上的歧义性,似乎漫不经心地用偷换概念的手法,将惠施所说的“你怎么知道鱼乐”偷成“你从哪里知道鱼乐”.亦即将惠施所说的“安知”的“安”(怎么)偷换成“安”(哪里).把所问的问题疑问偷换成了地点疑问.于是,原来惠施的反问句似乎包含了肯定庄子知道鱼之乐的肯定句了.庄子自然可以大大方方地回答“我知之濠上也”.在这里,庄子的诡辩违反了在一个论辩过程中“使用概念必须同一”的同一律要求.
看了 濠梁之辩庄子和惠施分别采用了...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用自相矛盾的寓言来反对无用之辩,主张遵循客观规律的思想家是A老子B韩非子C庄子D荀子为什么是韩非子 2020-05-15 …
阅读下面的课内古文,完成1-2题。惠子相梁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2020-05-16 …
《梁上君子》:人们常用“梁上君子”喻窃贼,、引申为__危险处境的人.(在横线处填入四字短语) 2020-05-23 …
惠子相梁:惠子相(xiàng)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 2020-06-15 …
那位能帮忙列举出一些古往今来“先下手为强”的例子?用于辩论赛辩论观点的~能列出越多越好~ 2020-06-19 …
惠子相梁,的子还有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的子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的于是,于是鸱的腐鼠的于 2020-06-23 …
英语翻译梁相死,惠子欲之梁,渡河而遽堕水中,船人救之.船人曰:“子欲何之而遽也?”曰:“梁无相,吾 2020-06-30 …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 2020-12-17 …
文章最后一句中庄子十分传神地借用鸱发怒的声音吓字来传情达意.请结合选文谈谈你从该“吓”字中感受到的庄 2021-01-08 …
惠子相梁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 2021-01-16 …
相关搜索:濠梁之辩庄子和惠施分别采用了哪些论辩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