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问题。看麦熟刘成章肥沃的关中平原从头年冬到次年春田野上十有八九都铺着日渐加厚的小麦的绿毡。而到了清明节呢农谚说:“清明麦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问题。

看 麦 熟 刘成章

肥沃的关中平原 从头年冬到次年春 田野上十有八九都铺着日渐加厚的小麦的绿毡。而到了清明节呢 农谚说:“清明麦子埋老鸹。”于是 田野处处 是厚可盈尺的绿绒被了。“清明时节雨纷纷” 一块又一块的绿绒被儿 绿光闪烁 好不喜人。从此小麦就可着劲儿长了 那绿绒被便膨起来 膨起来 一天一个样子 直至像隆起的海浪碧波 涛声震响。忽然有那么一天 麦梢儿迎风摇摆 一浪推着一浪 有了金子一样的颜色。麦梢儿的变化是一种信号 它触动了每一个庄稼人的心 而跳得最快最欢最美的 却是婆娘们的心。

婆娘,关中农村特有的称谓,把自己的一颗心分成了两半——一半在婆家,一半在娘家。婆娘负重最多、爱最多,最具人性美,最有人情味。

这不 看见麦梢儿黄了 她们立即想到了娘 想到了娘家的麦田,都准备着看望辛苦了大半年的爹娘和兄嫂弟妹 同时分享娘家麦子即将成熟的欢乐。于是 她们都忙碌起来了:蒸馍馍 烙锅盔 采拔菜蔬……。丈夫、公婆都理解她们,由着她们的心性。咱关中俗话说:“麦梢黄 女看娘”呀!辈辈沿袭。她们小曲悄唱 加紧了手中的活儿。手疾脚快地找篮篮 装礼物 梳洗打扮——家家屋中都是这样。她们恨不得转眼间就能扑到亲娘的怀里。

于是,麦黄天,人们都惊叹关中路,广漠的田野上 到处闪耀着看麦熟的婆娘的身影。她们的肌肤有的粉红 有的微黑 有的如春萝卜般的细嫩 有的如秋白菜般的健康 真是摇曳多姿 风情万种。于是 这麦黄天 田野是大片大片的黄的色块 她们是红的绿的花的荡漾的曲线。色块有了曲线喜悦的旋律 曲线有了色块成熟的神韵,而这一切被馨香浸透。

天那么蓝 那么纯 布满麦田的大地显得更黄了。大地焕发出我们民族的原色 它那么丰盈 那么辉煌。婆娘们就走在那原色之中。丰收在望 庄稼人被它所燃烧 田野上便此起彼伏地飘荡着吼唱的秦腔。在那原色中 婆娘们踏着秦腔的节拍:“父兮生我 母兮鞠我。拊我畜我 长我育我。顾我复我 出入腹我。”这是来自《诗经》的声音。婆娘们虽然不懂得《诗经》 但这声音 早就存于她们的心坎了。

奔着爹 她们在走。奔着娘 她们在走。她们粘着轻尘的布鞋、皮鞋、胶鞋 踩下急切的脚印 千姿百态 南来北往地撒布在旷野 一如总也开不败的夏的花朵。

一片胜似一片的麦子 常常逗引得她们停下脚来。她们被关中大丰收的景象撩拨得晕晕乎乎 竟至忘了此刻身在何处 以为自己嗅到的已是娘家麦子的芳香,等恍然大悟——这哪是娘家的麦地呢 便独个儿笑了起来 如歌似地灿烂。但绝不吝惜泼出去的情意 娘家爹和丈夫不都常说么 人不能太自私了 天下农民是一家。是的 也应该为别人喜欢喜欢。何况 娘家地土好 人又勤 麦子一定不会比这儿差,也应该提前为之开怀一乐了。

满怀的麦香 满心的快活 满鬓角的汗珠 满眼睫的光。她们的身姿是大小雁塔上的风铃。正干农活的男人们都知道她们是干什么去的,都为她们而感到自豪和充实。婆娘们喜滋滋地迈开脚步。现在 娘正在做什么呢?是不是早站在村口的老椿树下等我了?爹又在做着什么?一定是风风火火地联系收割机去了,但他这两天会早早地赶回家的。爹娘都上了一把年纪了 女儿多么想多住上几天 好给他们凑一把力 把麦子颗粒不剩地收到囤子里头。这期间一定要尽量多帮爹娘干一些事情 比如缝缝补补呀 比如领着患老年病的爷爷上医院诊治呀。可是 爹又会厉声吼叫:“哪有这种情理?”娘也会柔声相劝:“听你爹的话 回去吧。麦忙天 谁家不是等着人手用哩?”而她们自己也放心不下婆家的事啊!婆娘 婆娘 婆娘的心里有多少牵挂啊!

脚下的这条路 已经走过百遍千遍了 却愈走愈亲切 愈走愈爱走。而且总是一边走一边在心里悄悄呼唤:娘啊娘啊 我回来了!无边麦田的金黄的底色 她们的脚步编织着一幅既古老又鲜活的关中农村的风俗画。她们望着麦子 她们也是麦子,装饰着田野。她们急匆匆地前行,她们心灵的麦芒在前行中,折射出最亮丽最动人的光彩。

1.文章开头比喻手法运用非常有特色,结合第一段内容具体分析这一手法及其好处。(4分)

2.第五自然段,作者为什么要引用婆娘们并不懂得的《诗经》中的诗句?(6分)

3.在文章结尾,作者赞美“她们心灵的麦芒在前行中颤抖着,折射出最亮丽最动人的光彩”,请简要概括“最亮丽最动人的光彩”主要体现在哪几方面?(4分)

4.结合全文内容,探究作者的情感倾向。(6分)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4分)将小麦比作日渐加厚的绿毡、厚可盈尺的绿绒被、隆起的有着金子颜色的海浪碧波,从厚度和颜色上展现了麦子日渐长高、饱满、成熟的全过程,(2分)形象地写出了丰收之景和人心情的快乐。(2分)2.(6分)①婆娘们虽不懂《诗经》的词句,但是她们懂得理解父母的辛苦,感念父母的恩德,用孝顺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2分)②《诗经》之歌融入秦腔,在关中平原上传唱,说明中华民族孝顺、回报父母的传统美德依旧具有生命力,这声音能够焕发出民族的纯朴本色;(2分)③体现“看麦熟”风俗的悠久历史、文化内涵和深厚底蕴。(2分)3.(4分)勤劳、善良、聪明能干、热情、孝顺、质朴的民族传统美德。(答到任意4点即可;答“人情味、人性美”也可得1分)4.(6分)①对丰收的期盼与丰收在望的喜悦之情;(2分)②对关中婆娘充满了赞美之情;(2分)③对关中风土人情和民族质朴本色的讴歌之情。(2分)
1.
分 析:
解答此题,首先应明白比喻修辞手法的一般性作用是使表达更生动形象,然后再结合第一段内容具体分析,比如指出是将什么比喻为什么,这样的比喻使什么更加形象生动,等等。
考点: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
分 析:
回答此题,要根据文本的具体内容、分析其对表现作品中人物和主题的作用。文本的有关内容是这样的:“在那原色中 婆娘们踏着秦腔的节拍:‘父兮生我 母兮鞠我。拊我畜我 长我育我。顾我复我 出入腹我。’这是来自《诗经》的声音。婆娘们虽然不懂得《诗经》 但这声音 早就存于她们的心坎了。”结合文本主题分析,可见婆娘们虽不懂《诗经》的词句,但是她们懂得理解父母的辛苦,知道感念父母的恩德,因而用孝顺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从另一方面看,《诗经》能在关中平原上传唱,说明中华民族孝顺、回报父母的传统美德依旧具有生命力;同时这也体现出“看麦熟”风俗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底蕴。
考点: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3.
分 析:
回答此题,要抓住题干中“最亮丽最动人的光彩”这一要求,在文本中筛选相关信息,然后进行归纳概括。比如,根据文本第2自然段中“婆娘负重最多、爱最多,最具人性美,最有人情味”一语、第3自然段中“于是 她们都忙碌起来了:蒸馍馍 烙锅盔 采拔菜蔬……”一语、第4自然段中“广漠的田野上 到处闪耀着看麦熟的婆娘的身影”一语、第5自然段中“她们粘着轻尘的布鞋、皮鞋、胶鞋 踩下急切的脚印 千姿百态 南来北往地撒布在旷野 一如总也开不败的夏的花朵”抑郁等等,可归纳出他们具有勤劳、善良、聪明能干、热情、孝顺、质朴的民族传统美德。
考点:
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4.
分 析:
回答此题,主要根据文本中所使用的词汇和语言进行分析。比如,从文本第5自然段中“天那么蓝 那么纯 布满麦田的大地显得更黄了。大地焕发出我们民族的原色 它那么丰盈 那么辉煌”等句可看出作者对丰收的期盼与丰收在望的喜悦之情;从文本第4自然段中“她们的肌肤有的粉红 有的微黑 有的如春萝卜般的细嫩 有的如秋白菜般的健康 真是摇曳多姿 风情万种”等句可看出作者对关中婆娘充满了赞美之情;从文本最后一段中“无边麦田的金黄的底色 她们的脚步编织着一幅既古老又鲜活的关中农村的风俗画。她们望着麦子 她们也是麦子,装饰着田野。她们急匆匆地前行”等语可看出作者对关中风土人情和民族质朴本色的讴歌之情。
考点:
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看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问题...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形容看到别人成功才意识到自己无作为而产生动力去努力的名言名句成语谚语歇后语都可以  2020-03-30 …

《口技》中"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到底如何翻译?是“妇人拍孩子的声音也越来越轻逐渐停  2020-03-31 …

1.夜幕降临,游船驶入了港口,晓彬看到远远的明月渐渐升到高空,月光照在江面上,撒下了万点银光.你能  2020-05-14 …

用光学的知识解释形成"万点银光"的原因.夜幕降临了,小名他们看到圆圆的明月渐渐升到高空,月光照在江  2020-05-22 …

阅读答案诗歌十六岁从哪几个方面说明成长的特点?十六岁想说的话语在我渐渐缄默的唇边我开始思索开始三思  2020-07-03 …

48个英语音标成语谚语举例用含有48个音标的单词组成谚语或成语,一个谚语句子里可以含有1个或多个音  2020-07-23 …

如图,中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东汉末年,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魏晋时期,书法字体由篆书转化到楷书,  2020-07-28 …

英语翻译名人名作的某些佳句和警句,客观上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生活经验和思想感情,深为人民群众喜爱并广为传  2020-12-06 …

如图,中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东汉末年,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魏晋时期,书法字体由篆书转化到楷书,草  2020-12-26 …

英语翻译四处闲逛(翻译成与动物有关的成语谚语)被人毒死(同上)你觉得好,别人可能讨厌(翻译成与毒药有  2021-0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