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求《道德经》(部分)的题的解答:原文: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

题目详情
求《道德经》(部分)的题的解答:
原文: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已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①解释括号里的词:
大成若缺(成):其用不弊(弊):信言不美(信):
大盈若冲(冲):知者不博(知):圣人不积(积):
②翻译下列句子:
⒈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⒉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③对“圣人不积,既已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的理解.
请大家就题答题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第四十六章 译文:
最美好的东西好象残缺,但是它的作用不会停止.
最充盈的东西好象空虚,但是它的作用不会穷尽.
最正直的东西好象弯曲,最灵巧的东西好象笨拙,最雄辩的人才好象口吃,最大的赢利好象亏本.
沉静战胜浮躁,寒冷战胜炎热.清净无为可以成为天下的君长.
第八十一章
(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这说明认识上的真不同于审美上的美,伦理上的善不同于逻辑上的辩,道维度的明不同于学维度的博——它们是六个相互独立又互有相关的维度,人在某些方面的突出将会导致其他方面的不足,他不可能无限度地扩张自己而去摊占所有维度的至高点.老子的言下之义就是说:有为与不足紧相伴随,理想的行为方式应在信、美、善、辩、知、博之间保有无为而无不为的柔弱灵动性,要虽可致某“徼”但又不执着于此“徼”,更不应同时向自身堆砌这些“徼”,也就是“不盈”.
(2)圣人不积,从承继的上文看,不积是指不积名——即不向自身堆砌信、美、善、辩、知、博等德能表观;从开启的下文看,不积还指不积功果财富.所以,“圣人不积”是指圣人不积名、利、功、果.即不滞于名,不系于物.
【译文】
真实的表述不见得漂亮,漂亮的表述不见得真实;善良的人不见得擅长道义之辩,擅长于道义之辩的不见得善良;明于道的人不见得博学,博学的不见得明于道.圣人不堆积这些德能表观以及功果财富的附赘.他尽力帮助人民,他自己也更充实;他尽量给予人民,他自己也更丰富.理想的行为方式是顺导万物而不妨害万物,圣人的行为准则是虽有作为但不与人争.
【评析】
本章是道论的终结.在纷纭流变的事件丛林之中,老子所奉行的基本准则就是不滞于名而柔弱灵动,不系于物而多有奉献,对一切利而不害,为而不争.
越是不积的河道越有可能成为万流奔凑的大道.万化皆流,而圣人是“天下厍”,唯其不积,万物才源源“自来”,唯其不积,才历久而常新,唯其不积,才可以容受更多的源流从他流经而拥有最多的源流.能够认识到在不积之中,在辅万物之自然的放养之中“成其私”、“成其大”、“已愈有”、“已愈多”,说明老子对耗散的成长方式以及共生共长、互利互惠的生存耦合之可能,都是深有认识的,这是潜藏的耗散结构分枝的萌芽.
看了 求《道德经》(部分)的题的解...的网友还看了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