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道间即事宋黄公度花枝已尽莺声老,桑叶渐稀蚕欲眠。半湿半晴梅雨道,乍寒乍暖麦秋天。村垆沽酒谁能择,邮①壁题诗尽偶然。方寸②怡怡无一事,粗裘粝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道间即事
宋黄公度
花枝已尽莺声老,桑叶渐稀蚕欲眠。
半湿半晴梅雨道,乍寒乍暖麦秋天。
村垆沽酒谁能择,邮①壁题诗尽偶然。
方寸②怡怡无一事,粗裘粝食地行仙。
注释:①邮,驿站、旅舍。②方寸,指心。
(1)本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它是通过哪些意象表达出来的?
(2)请自主赏析颈联。
(3)尾联如何抒情?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解析:
(1)概括时节要先关注诗人选取的意象.诗中作者用到了“花”,写“花枝已尽”,可见花期已过.“莺声”,用“老”形容,可见黄莺已经长成,属于暮春时节.“桑叶”已经稀少,春“蚕”将要进入眠期.可见已经是暮春初夏.“梅雨”提示了这是江南初夏的景色;“麦秋天”进一步引证了这是初夏时节;
(2)赏析诗句,包括对诗句的表现手法、内容和情感的分析.“村垆沽酒谁能择,邮壁题诗尽偶然.”诗人在梅雨时节赶路,已见羁旅行役之苦.走累了,也只能在乡村酒店歇歇脚,饮几杯水酒解解乏,更显出沉滞下僚,仕途奔波之艰辛.“谁能择”一句反问,深化了意境,隐隐露出蹭蹬失意的情怀.逆旅生活的另一侧面也反映了诗人随遇而安,恬然自适的心境.在邮馆客舍的墙壁上,即兴题诗,把偶然的感受信手写出,只不过是为了排遣旅途的寂寞,消除心头的郁闷.旅人皆然,己亦如是.“尽偶然”与“谁能择”相对应,蕴含着不得不随俗浮沉,与时俯仰的衷曲;
失分点提醒:本题失分较多,学生对本句诗中蕴含的诗人的多种情感分析不准.因为缺乏对诗人写作风格和诗人生活经历的了解,学生只能通过诗句本身,分析出诗人随遇而安的情感,对于其中隐含的艰辛和失意,理解不准.
(3)作者在尾联直抒胸臆,以作收煞,说自己虽然劳累途路,但心中怡然,毫不把得失萦绕胸中,穿着粗布衣服、吃着粗食,仍然恬淡无忧,犹如地行仙一样;

答案:
(1)江南初夏的景色.莺声老,说明莺声短促稀疏;桑叶稀,说明桑叶已被采食殆尽;梅雨一词更加说明了江南初夏的季节特点.
(2)“沽酒”和“题诗”这两个动作描写的结果是“谁能择”和“尽偶然”,表现了奔波赶路的艰辛;蹭蹬失意的情怀;随遇而安的心境.
(3)直抒胸臆.以地行仙自比,说明自己虽然粗裘粝食,但是内心依旧和悦顺从,怡然自得.

译文:
枝头的花已经开败,莺啼的声音也渐渐稀残;桑树上叶子渐渐稀疏,蚕也作茧三眠.梅雨季节道路总是忽干忽湿,麦秋时候天气常常乍暖乍寒.我在小村的酒店停下,喝着薄酒,没有选择的余地;住在旅店里,在墙上题诗,也只是偶然.只要心境怡然,全然没有尘俗杂事;即使天天粗衣淡饭,也悠闲自乐宛如神仙.

赏析:
这是一首纪行述怀之作.诗人以鲜明的笔触,刻画了江南初夏的田园风光,描述了恬淡闲适的行旅生活.
诗一起句,就选用富有时令特色的景物,点明了季节.“花”是春天的象征,“花枝已尽”用一“尽”字,写出了繁花凋落,春光消逝的景象.“莺”是报春的鸟,“莺将老”用一“老”字,说明雏莺渐长,啼声衰谢,春天已经归去.此中未遣一字表示感情,但已含有对韶华易逝的惋惜之情.次句又转换镜头,映出“桑叶渐稀”的画面.“渐稀”并非凋零,而是被采摘殆尽,这说明蚕要进入不食不动的眠期了.“蚕欲眠”以季节性和地区性的特点,形象地显示了诗人在初夏行经江南农村的情景.
“梅雨”是江南初夏特有的气候.诗人抓住这一季节特点,抒写路途境况,渲染初夏的气氛.黄梅雨是下一阵停一阵,行人还能在间歇中赶路,用“半湿半晴”形容梅雨天气的道路,十分贴切.要是阴雨连绵,道路泥泞,将另是一景.由于时下时停,阴晴不定,天气便是忽冷勿暖;这种“乍暖还寒时候”,正是农历四月麦收季节.诗人将抽象的时间概念,化为易于感知的意象,称之为“麦秋天”.《初学记》卷三引汉蔡邕《月令章句》:“百谷各以其初生为春,熟为秋,故麦以孟夏为秋.”唐罗隐《寄进士卢休》诗:“从此客程君不见,麦秋梅雨偏江东.”此虽指事不同,而光景仿佛.
上两联写景,突出了时令特征,而且用对偶句式,把各种物象组合在一起,互相衬托,像电影中的“叠印”镜头,将江南乡村的初夏景色刻画得鲜明生动.作者还把养蚕和麦收等农事活动摄人诗中,不仅丰富了季节感,同时也增添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下两联转入叙事抒怀.诗人在梅雨时节赶路,已见羁旅行役之苦.走累了,也只能在乡村酒店歇歇脚,饮几杯水酒解解乏,更显出沉滞下僚,仕途奔波之艰辛.“谁能择”一句反问,深化了意境,隐隐露出蹭蹬失意的情怀.逆旅生活的另一侧面也反映了诗人随遇而安,恬然自适的心境.在邮馆客舍的墙壁上,即兴题诗,把偶然的感受信手写出,只不过是为了排遣旅途的寂寞,消除心头的郁闷.旅人皆然,己亦如是.“尽偶然”与“谁能择”相对应,用全称判断加强语势,蕴含着不得不随俗浮沉,与时俯仰的衷曲.
尾联笔意洒脱,诗人决心丢开烦恼,以旷达求解脱.“怡怡”一词,用意精到.《宋史•隐逸传•宗翼》:“隐而不仕,家无斗粟,怡怡如也.”诗人仕途坎坷,生活清苦,但还有“粗裘粝食”,自然应无怨尤.结句以“地行仙”自喻.自居易《池上即事》:“身闲富贵真天爵,官散无忧即地仙.”苏轼《乐全先生生日以铁拄杖为寿》诗:“先生真是地行仙,住世因循五百年.”作者在尾联直抒胸臆,以作收煞,说自己虽然劳累途路,但心中怡然,毫不把得失萦绕胸中,穿着粗布衣服、吃着粗食,仍然恬淡无忧,犹如地行仙一样.这一联有意撇开行路的苦楚,故作达语,这也是宋诗常用的手法.
这首《道间即事》诗用白描手法,把眼前常见景象组合人诗,不堆砌辞藻,写得简淡而不近俗,在宋诗中是很有情味的作品.此外也寄托了作者仕宦不达,有志未酬的感慨,也表现出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精神.
看了 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谁能帮忙翻译一下文言文《蚕事要略》,打上标点,并翻译,谢谢.蚕事要略[清]张行孚撰.总论.天下之美  2020-06-22 …

请问蚕的象征意义是什么有没谁知道蚕的真正的意义是什么啊  2020-06-25 …

仿写句子,急要蚕:倾吐纯洁的思念,化作圣洁的温暖橡皮:一点一点地牺牲自己,一次一次地弥补错误漆:依  2020-06-25 …

下面没有运用对偶的一项是A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B乱花渐欲……C潮平两岸阔……D我记愁心与  2020-06-26 …

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道间即事宋黄公度花枝已尽莺声老,桑叶渐稀蚕欲眠。半湿半晴梅雨道,乍寒乍  2020-06-29 …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试写出蚕渐渐长大的顺序。极小极小的蚕→()→()→()→“蚕”上山了。  2020-07-04 …

《钱塘湖春行》中运用了对偶手法描写动物迎春的诗句是()A.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B.几处  2020-07-08 …

小练笔。(从《搭石》中我发现了美: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抬手礼让,闲话家常;若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  2020-11-13 …

家蚕为ZW型性别决定的生物,A、a位于2号染色体上,分别控制家蚕斑纹的普通斑、素斑,B、b位于5号染  2020-11-14 …

蚕吐丝了,却没有把自己裹住,它会变成蛹吗?我家养了四条蚕,有两条先后吐丝成蚕茧,还有一条正在成长,还  2020-1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