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为何《红楼梦》中总强调《四书》?记得《红楼梦》的第三回金陵城起复贾雨村荣国府收养林黛玉中,宝玉为黛玉起字“颦颦”时被探春笑是杜撰的时候,就有这么一段文字:宝玉笑道:“除

题目详情
为何《红楼梦》中总强调《四书》?
记得《红楼梦》的第三回 金陵城起复贾雨村 荣国府收养林黛玉 中,宝玉为黛玉起字“颦颦”时被探春笑是杜撰的时候,就有这么一段文字:宝玉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
除此之外 第九回 恋风流情友入家塾 起嫌疑顽童闹学堂 中宝语玉读书前去见父亲是,贾政就说了: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
为什么里面总强调《四书》呢?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作为封建主义科举制度代表的孔孟程朱的经典《四书》却表现出另一种态度:『第三回-探春笑道:“只恐又是你的杜撰.”宝玉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第二十八回-宝玉拿起海来一气饮干,说道:“如今要说悲、愁、喜、乐四字,却要说出女儿来,还要注明这四字原故.说完了,饮门杯.酒面要唱一个新鲜时样曲子;酒底要席上生风一样东西,或古诗、旧对、《四书》、《五经》、成语.”』;『第三十六回-因此祸延古人,除四书外,竟将别的书焚了.』
可见宝哥哥对《四书》的赞赏.要不然,不会顺口就提起、而且拿来行酒令,如果宝玉真的平时不熟读此书,那此刻不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吗?平时就很厌恶的东西,在喝酒行乐的时候拿出来玩,不是自己跟自己添堵吗?宝哥对《四书》其中的理论也多是标榜的、推崇的,要不然,他会说《四书》也是杜撰的,大概也在焚毁的行列中了.尤其是焚书,是很有象征意义的,这样惊世骇俗的举动是愤青的又一次表态.让宝玉产生大大抵触心理的只是“立身扬名等语”,因为他厌恶.而他对孔孟程朱以及《四书》其实是没有多大意见,在一定程度上很推崇当中的理论.可以这样说,宝玉才是大观园中原教旨主义的儒家,他认为当时投身仕途名利的行为已经偏离了儒家经典中的思想境界,是“钓名沽誉,国贼禄鬼”的行为,为此他很鄙视、很看不惯、很有意见、很愤慨!并要坚决和其划清界线.
王右军东牀坦卧、谢安石狂涛浪舟,不代表他们就不关心天下事、只知高乐,知识分子的一颗心实在是事事关心的,其实宝玉也是很有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在某些时候就会爆发出来.
比如某次“夜深人静”时和袭人姐姐的悄悄话,就突然转移到“文死谏、武死战”的话题上,的确表现得有够无厘头的:『第三十六回-宝玉谈至浓快时,见他不说了,便笑道:“人谁不死,只要死的好.那些个须眉浊物,只知道文死谏,武死战,这二死是大丈夫死名死节.竟何如不死的好!必定有昏君他方谏,他只顾邀名,猛拚一死,将来弃君于何地!必定有刀兵他方战,猛拚一死,他只顾图汗马之名,将来弃国于何地!所以这皆非正死.”袭人道:“忠臣良将,出于不得已他才死.”宝玉道:“那武将不过仗血气之勇,疏谋少略,他自己无能,送了性命,这难道也是不得已!那文官更不可比武官了,他念两句书横在心里,若朝廷少有疵瑕,他就胡谈乱劝,只顾他邀忠烈之名,浊气一涌,即时拚死,这难道也是不得已!还要知道,那朝廷是受命于天,他不圣不仁,那天地断不把这万几重任与他了.可知那些死的都是沽名,并不知大义.』
虽然字数不多,但当中包含了多少思想内容!现在只尝试以《四书》中的部分观点去解读,以一探宝玉当时心中之丘壑.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小勇,血气所为.大勇,义理所发.】《诗》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笃周祜,以对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张敬夫曰:“小勇者,血气之怒也.大勇者,理义之怒也.血气之怒不可有,理义之怒不可无”】(孟子卷二-梁惠王章句下;【】内为四书集注中的夹注)』
可见,儒家四书中推崇的是“理义之怒”的大勇,而反对“血气之怒”的小勇.所以,宝玉严重鄙视了“武死战”那“不过仗血气之勇”的小勇.『孟子曰:“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孟子卷十-万章章句下)』;可见,四书中并不鼓励“文死谏”这种形式,因为儒家的思想并不以此为最高境界,他们自认肩上负有更神圣崇高的职责,所谓“可知那些死的都是沽名,并不知大义.”.
什么是“大义”?其实在批判“文死谏、武死战”之前,宝玉矛头已经直指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必定有昏君他方谏”!胆子是够大了!皇帝哥哥要是知道了,定宝玉个反革命罪应该没有问题.还有“那朝廷是受命于天,他不圣不仁,那天地断不把这万几重任与他了.”这句话更大胆露骨!点出了最高统治者都非常忌讳的要害一点.
儒家的政治抱负,从孔子孟子等老爷的口中就可知,翻遍《四书》无非就在那里唠唠叨叨地要托古变制,依法三代,更而推崇至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这是为何?儒家学派刚在中国历史舞台上崭露头角的时候,可不象现在这般是“保守落后”的代名词,相反是积极进取甚至咄咄逼人的.“托古”并不是要开历史倒车,让大伙回到高尚的原始共产主义幸福社会(庄子老爷好象不太反对如此),而是关键要求“变制”,变什么制?要变“家天下”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