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数学-->
甲、乙两地之间有一条公路,李明从甲地出发步行往乙地;同时张平从乙地出发骑摩托车往甲地.80分后两人在途中相遇.张平到达甲地后马上折回往乙地,在第一次相遇后又经过20分张平在
题目详情
甲、乙两地之间有一条公路,李明从甲地出发步行往乙地;同时张平从乙地出发骑摩托车往甲地.80分后两人在途中相遇.张平到达甲地后马上折回往乙地,在第一次相遇后又经过20分张平在途中追上李明.张平到达乙地后又马上折回往甲地,这样一直下去,当李明到达乙地时,张平追上李明的次数是多少?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画线段图如下:

设从第一次相遇后到张平第一次追上李明时李明走了x千米,
则相同时间内张平走了:x(80÷20)×2+x=9x(千米),
即在相同时间内,张平速度是李明速度的:9x÷x=9(倍).
这就是说,李明从甲地步行到乙地时,张平骑摩托车行走了9个全程.
很明显,其中有5个全程是从乙地到甲地,有4个全程是从甲地到乙地.
从甲地到乙地张平每走一个全程,必然追上李明一次.因此,张平共追上李明4次.
答:张平追上李明的次数是4次.

设从第一次相遇后到张平第一次追上李明时李明走了x千米,
则相同时间内张平走了:x(80÷20)×2+x=9x(千米),
即在相同时间内,张平速度是李明速度的:9x÷x=9(倍).
这就是说,李明从甲地步行到乙地时,张平骑摩托车行走了9个全程.
很明显,其中有5个全程是从乙地到甲地,有4个全程是从甲地到乙地.
从甲地到乙地张平每走一个全程,必然追上李明一次.因此,张平共追上李明4次.
答:张平追上李明的次数是4次.
看了 甲、乙两地之间有一条公路,李...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历史学家余英时在研究中国近代历史时提出“转石效应”——改革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经发动,便如危崖转 2020-05-14 …
历史学家余英时在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的过程中提出了“转石效应”——改革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经发动,便 2020-05-14 …
从甲地到乙地共100千米,其中开头30km是平路,然后30km是上坡路,余下的是平路.小明骑自行车 2020-05-16 …
甲、乙两地之间有一条公路,李明从甲地出发步行往乙地;同时张平从乙地出发骑摩托车往甲地.80分后两人 2020-05-17 …
一司机驾驶汽车从甲地去乙地,以80千米每小时的平均速度用6小时到达目的地.(1)当他按原路均速返回 2020-05-17 …
历史学家余英时在研究中国近代历史时提出“转石效应”——改革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经发动,便如危崖转石 2020-11-02 …
行程问题-多次相遇甲乙两地相距二十四千米,上午六点,小羽和小豪分别从甲乙两地骑自行车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2020-11-30 …
历史学家余英时在研究中国近代历史时提出“转石效应”——改革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经发动,便如危崖转石 2021-01-13 …
历史学家余英时在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的过程中提出了“转石效应”——改革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经发动,便如 2021-01-13 …
历史学家余英时在研究中国近代历史时提出“转石效应”——改革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经发动,便如危崖转石 2021-0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