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戊戌政变后,康有为梁启超避往国外,而谭嗣同不愿离开,甘愿未变法儿死,评价,为什么

题目详情
戊戌政变后,康有为梁启超避往国外,而谭嗣同不愿离开,甘愿未变法儿死,评价,为什么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众所周知,梁启超和谭嗣同是戊戌变法中的两位先驱.其中,梁是变法的主要发起者和领导人,并在变法失败后坚持和自己的维新式君主立宪制观点;谭则是变法的主要思想者和组织者,在变法失败后作为六君子之首英勇就义,召起了人们爱国的热潮,点燃了日后革命的火种.无需置疑,他们都为变法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他们两个人,结局却是截然不同的.
在西太后决定兵变之前,康、梁、谭等变法领导人都已从光绪的衣带密诏和民众的流言中得知了事泄.光绪密劝“三日之内出逃”.康、梁风行雷厉,迅速逃往日本,准备往后死灰复燃.谭嗣同在他们走时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留者,无以酬圣主.”于是作为“留者”,他毅然留了下来.他坚决地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谭嗣同就这样地去了,而梁启超却继续主持变法.当我们现在看到那时的风云,该怎样评价谭和梁的行径呢?谭的话是否有矛盾呢?
和谭来比,我们也许可以说梁贪生怕死;和梁来比,我们也许可以说谭木讷不化.但是,从整个历史来看,变法需要谭嗣同这样舍己为公,用自己的鲜血来换取民心的;也需要有梁启超这样的人,以保存实力,东山再起的.如果没有谭嗣同,变法行动必将像他所说的那样因为无流血者,国之所以不昌也.变法失败时,就是需要这样一位有号召力的人的死,来唤起人们对变法需求和信任.没有谭,那么梁启超就是上天入地,也无力阻止变法的早早草草地收场.要进步就是需要有所牺牲,这是历史的必然性.
但是,谭的另一句话说得更有道理: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梁启超就是此“行者”.要使变法再次成功,就必须要保存实力.因此,梁启超无可厚非地作为“保留品种”留了下来.虽说梁最后还是没有力挽狂澜,再次发动变法,但是,谭嗣同的眼光是相当有远见的.全像他那样就义了,当然不可能“图将来”.但是,他选择了自己留了下来以酬民心,梁启超去继续他们的事业.这,都显出了他舍己为公的精神.
在知道了梁和谭的事迹后,我们的同学不是笑谭“愚鲁”就是骂梁“怕死”,但是,宏观上来看,变法有谭嗣同,又不能缺梁启超.历史也就是这样,既要歌功“舍己为公”的壮烈,又要发扬“东山再起”的魄力.但是,两者不可兼得而不可缺一,不是吗?
谭嗣同选择英勇就义,充分表现了他高尚的民族气节和变法的决心,这无疑是对顽固派的有力冲击,而且坚定了仁人志士的变法救亡的决心,但是,谭嗣同把变法失败归结为中国历来没有为变法流血牺牲者是片面的,但他的死,正表现了中华儿女不怕牺牲的英勇斗志,他死得其所.
如果谭嗣同和梁启超等人一起逃跑,也不失为明智之举.这样,一来可以为变法保存有生力量,有望他日东山再起,为中国尽力,又可以减少牺牲.
但是,不管谭嗣同的选择如何,都已经成为历史,站在今天的角度,我们仍然视他为英雄,戊戌变法的流血牺牲者.
看了 戊戌政变后,康有为梁启超避往...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戊戌变法是由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的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变革,下列不属于维新派代表的是()A康有为B梁启  2020-05-13 …

戊戌政变后,康有为梁启超避往国外,而谭嗣同不愿离开,甘愿未变法儿死,评价,为什么  2020-05-17 …

会计政策变更时,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应遵循的原则是A.必须采用未来适用法B.在追溯调整法和未  2020-06-07 …

南北朝时候(周齐陈时)在周与陈之间有一个后梁政权,而在南朝梁时没有后梁政权  2020-06-09 …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掀起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变革,该变革是指()A.洋务运动B.公车  2020-06-25 …

材料一弹指一挥间,中国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十一五”规划,富国强民的梦未变,远征不畏坎坷的决心未变。  2020-07-16 …

梁启超说:“昨日就专制,而今日已共和,如两船相接触,而绝无一楔子以行其问,则其冲突之程度,必极猛烈.  2020-11-14 …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掀起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变革,该变革是指()A、洋务运动B、公车上  2020-12-01 …

一物块静止在斜面上,若把斜面的倾角略微增大一些,物块仍保持静止,那么物块和斜面之间的作用力将?A、数  2020-12-12 …

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到:“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  2020-12-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