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文言文阅读裴政字德表,河东闻喜人也。政博闻强记,达于时政,为当时所称。政明习故事,簿案盈几,剖决如流,用法宽平,无有冤滥。囚徒犯极刑者,乃许其妻子入狱就之,至冬,将
题目详情
文言文阅读
裴政字德表,河东闻喜人也。政博闻强记,达于时政,为当时所称。政明习故事,簿案盈几,剖决如流,用法宽平,无有冤滥。囚徒犯极刑者,乃许其妻子入狱就之,至冬,将行决,皆曰:“裴大夫致我于死,死无所恨。”其处法详平如此。转左庶子,多所匡正,见称①纯悫。东宫凡有大事,皆以委之。右庶子刘荣,性甚专固。时武职交番,通事舍人赵元恺②作辞见帐,未及成。太子有旨,再三催促,荣语元恺云:“但尔口奏,不须造帐。”及奏,太子问曰:“名帐安在?”元恺曰:“禀承刘荣,不听造帐。”太子即以诘荣,荣便拒讳,云“无此语”。太子付政推问,未及奏状。有附荣者先言于太子曰:“政欲陷荣,推事不实。”太子召责之,政奏曰:“凡推事有两,一察情,一据证,审其曲直,以定是非。臣察刘荣,位高任重,纵令实语元恺,盖是纤介之愆。计理而论,不须隐讳。又察元恺受制于荣,岂敢以无端之言妄相点累。元恺引左卫率、崔茜等为证,茜等③款状悉与元恺符同。察情既敌,须以证定。臣谓荣语元恺,事必非虚。”太子亦不罪荣,而称政平直。政好面折人短,而退无后言。时云定兴数入侍太子,为奇服异器,进奉后宫。政数切谏,太子不纳。政因谓定兴曰:“公所为者,不合礼度,此于太子非令名也。愿公自引退,不然将及祸。”定兴怒,以告太子,太子益疏政,由是出为襄州总管。妻子不之官,所受秩奉,散给僚吏。民有犯罪者,阴悉知之,或竞岁不发,至再三犯,乃因都会时,于众中召出,亲案其罪,五人处死,流徙者甚众。合境惶慑,令行禁止,小民称为神明,尔后不修图圄,殆无争讼。卒官,年八十九。
【注释】①纯悫:诚实谨慎。②作辞见帐:奉命写文书。③款状:交代的情况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_
A.死无所恨 恨:遗憾。
B.进奉后宫 奉:进献。
C.皆以委之 委:推卸。
D.审其曲直 审:辨明。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裴政善于断案的一组是___
①簿案盈几,剖决如流 ②东宫凡有大事,皆以委之
③察情既敌,须以证定 ④政数切谏,太子不纳
⑤愿公自引退,不然将及祸 ⑥阴悉知之,或竞岁不发
A.①③④B.①③⑥C.②④⑤D.②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
A.裴政很有才干,被人们称赞。他见闻广博,记忆力强,通晓当时的治理情况;文书案卷堆满桌子,能够迅速作出公正判断。
B.裴政断案公平,为人正直。在受命审理刘荣一案时,面对刘荣党羽的诬陷与太子的责问,他分析事理,依据证人证词,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
C.裴政执法宽严适度。他允许死刑犯人的家属到狱中探望;对初次犯罪的百姓,并不马上揭发,对那些再三犯法的人则严惩不贷。
D.裴政刚直不阿。他喜欢当面指责别人的过错,曾经多次遭到权臣的忌恨;后来因为直谏太子,被调出京城担任襄州总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有附荣者先言于太子曰:“政欲陷荣,推事不实。”
②又察元恺受制于荣,岂敢以无端之言妄相点累。
③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裴政字德表,河东闻喜人也。政博闻强记,达于时政,为当时所称。政明习故事,簿案盈几,剖决如流,用法宽平,无有冤滥。囚徒犯极刑者,乃许其妻子入狱就之,至冬,将行决,皆曰:“裴大夫致我于死,死无所恨。”其处法详平如此。转左庶子,多所匡正,见称①纯悫。东宫凡有大事,皆以委之。右庶子刘荣,性甚专固。时武职交番,通事舍人赵元恺②作辞见帐,未及成。太子有旨,再三催促,荣语元恺云:“但尔口奏,不须造帐。”及奏,太子问曰:“名帐安在?”元恺曰:“禀承刘荣,不听造帐。”太子即以诘荣,荣便拒讳,云“无此语”。太子付政推问,未及奏状。有附荣者先言于太子曰:“政欲陷荣,推事不实。”太子召责之,政奏曰:“凡推事有两,一察情,一据证,审其曲直,以定是非。臣察刘荣,位高任重,纵令实语元恺,盖是纤介之愆。计理而论,不须隐讳。又察元恺受制于荣,岂敢以无端之言妄相点累。元恺引左卫率、崔茜等为证,茜等③款状悉与元恺符同。察情既敌,须以证定。臣谓荣语元恺,事必非虚。”太子亦不罪荣,而称政平直。政好面折人短,而退无后言。时云定兴数入侍太子,为奇服异器,进奉后宫。政数切谏,太子不纳。政因谓定兴曰:“公所为者,不合礼度,此于太子非令名也。愿公自引退,不然将及祸。”定兴怒,以告太子,太子益疏政,由是出为襄州总管。妻子不之官,所受秩奉,散给僚吏。民有犯罪者,阴悉知之,或竞岁不发,至再三犯,乃因都会时,于众中召出,亲案其罪,五人处死,流徙者甚众。合境惶慑,令行禁止,小民称为神明,尔后不修图圄,殆无争讼。卒官,年八十九。
【注释】①纯悫:诚实谨慎。②作辞见帐:奉命写文书。③款状:交代的情况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_
A.死无所恨 恨:遗憾。
B.进奉后宫 奉:进献。
C.皆以委之 委:推卸。
D.审其曲直 审:辨明。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裴政善于断案的一组是___
①簿案盈几,剖决如流 ②东宫凡有大事,皆以委之
③察情既敌,须以证定 ④政数切谏,太子不纳
⑤愿公自引退,不然将及祸 ⑥阴悉知之,或竞岁不发
A.①③④B.①③⑥C.②④⑤D.②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
A.裴政很有才干,被人们称赞。他见闻广博,记忆力强,通晓当时的治理情况;文书案卷堆满桌子,能够迅速作出公正判断。
B.裴政断案公平,为人正直。在受命审理刘荣一案时,面对刘荣党羽的诬陷与太子的责问,他分析事理,依据证人证词,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
C.裴政执法宽严适度。他允许死刑犯人的家属到狱中探望;对初次犯罪的百姓,并不马上揭发,对那些再三犯法的人则严惩不贷。
D.裴政刚直不阿。他喜欢当面指责别人的过错,曾经多次遭到权臣的忌恨;后来因为直谏太子,被调出京城担任襄州总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有附荣者先言于太子曰:“政欲陷荣,推事不实。”
②又察元恺受制于荣,岂敢以无端之言妄相点累。
③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C 都交给他处理.委:托付、委托.
(2)B ②裴政受到太子重用;④裴政劝谏太子;⑤裴政指责云定兴.
(3)D “曾经多次遭到权臣的忌恨”于文无据.
(4)①陷:陷害;推:推究.句子翻译为:有依附刘荣的人先对太子说:“裴政想陷害刘荣,推究案情不合实情.”
②于:表被动;妄:胡乱.句子翻译为:又察明元恺被刘荣节制,怎敢拿毫无根据的话胡乱诬陷牵累别人.
③雅:平素,素来;善:擅长;特征:特地征召.句子翻译为:汉安帝常听说他擅长数学方面的学问,命公车特地征召他,授予郎中职位.
④均:比较;之:这;负:使…背负(承担).句子翻译为:比较这两个计策,宁可答应给秦国璧,使他承担理亏的责任.
答案:
(1)C
(2)B
(3)D
(4)①有依附刘荣的人先对太子说:“裴政想陷害刘荣,推究案情不合实情.”
②又察明元恺被刘荣节制,怎敢拿毫无根据的话胡乱诬陷牵累别人.
③汉安帝常听说他擅长数学方面的学问,命公车特地征召他,授予郎中职位.
④比较这两个计策,宁可答应给秦国璧,使他承担理亏的责任.
参考译文:
裴政字德表,河东闻喜县人.裴政见闻广博,记忆力强,通晓当时的治理情况,被人们称赞.裴政熟悉典章制度,文书案卷堆满桌子,也能迅速作出分析判断,执法宽仁公正,没有量刑过度的情况.有判死刑的囚犯,裴政就准许他的妻子儿女到狱中看望.到冬天将要处决时,犯人们都说:“裴大夫判处我们死刑,我们没有什么遗憾.”他执法公正都像这件事一样.转任左庶子,纠正了许多不合理的事,被人们称赞诚实谨慎.东宫凡有大事,都交给他处理.右庶子刘荣生性非常专横固执.当时武职人员该轮番休息,通事舍人赵元恺奉命写文书,没来得及写成,太子有旨意,再三催促,刘荣告诉元恺说:“你只管口头陈奏,不必写出文书.”等到上奏时,太子问道:“文书在哪里?”元恺说:“秉承刘荣的意思,没有写出文书.”太子就拿这件事责问刘荣,刘荣便否认,说“没说过这话”.太子把这件事交给裴政推究审问,还没来得及陈奏,有依附刘荣的人先对太子说:“裴政想陷害刘荣,推究案情不合实情.”太子召裴政责问,裴政上奏说:“凡推究事理有两个要点,一是明察实情,二是依据证人证词,辨明事情的实际情况,来判定是非.我推断刘荣地位高权势重,即使刘荣确实告诉过元恺,也不过是很小的过错,按道理说,不必隐瞒.另外元恺受刘荣节制,怎敢拿毫无根据的话胡乱诬陷牵累别人.赵元恺找出左卫率、崔茜等人作证,崔茜等人交代的情况和赵元恺所说完全相符.从情理上既然难分是非,就应当根据证人判定.我认为刘荣告诉过元恺,这一情况一定属实.”太子没有治刘荣的罪,却称赞裴政公平正直.裴政喜欢当面指责别人的过错,但回去背后不再说什么了.当时云定兴屡次进宫侍奉太子,准备些奇异的服饰器物,进献给后宫.裴政多次恳切劝谏,太子不采纳.裴政趁机对云定兴说:“您的所作所为,不合礼仪制度,这对太子来说不是好名声.希望您主动回避,否则将惹祸上身.”云定兴大怒,把这话告诉了太子,太子更加疏远裴政,并因此将他调出京城做了襄州总管.妻子儿女没有跟随上任,所得俸禄分给下属官吏.百姓有犯罪的,都暗中掌握实情,有的一整年也不揭发他们,至于屡次犯罪的,就趁大规模的集会时,将他们从众人中召出来,亲自审查核实他们的罪行,有五人被处死,流放的人很多.全境的人惶恐不安,有令则行,有禁则止,百姓将他奉为神明,此后境内不设监狱,几乎没有多少人打官司.裴政死于襄州总管任上,终年八十九岁.
(2)B ②裴政受到太子重用;④裴政劝谏太子;⑤裴政指责云定兴.
(3)D “曾经多次遭到权臣的忌恨”于文无据.
(4)①陷:陷害;推:推究.句子翻译为:有依附刘荣的人先对太子说:“裴政想陷害刘荣,推究案情不合实情.”
②于:表被动;妄:胡乱.句子翻译为:又察明元恺被刘荣节制,怎敢拿毫无根据的话胡乱诬陷牵累别人.
③雅:平素,素来;善:擅长;特征:特地征召.句子翻译为:汉安帝常听说他擅长数学方面的学问,命公车特地征召他,授予郎中职位.
④均:比较;之:这;负:使…背负(承担).句子翻译为:比较这两个计策,宁可答应给秦国璧,使他承担理亏的责任.
答案:
(1)C
(2)B
(3)D
(4)①有依附刘荣的人先对太子说:“裴政想陷害刘荣,推究案情不合实情.”
②又察明元恺被刘荣节制,怎敢拿毫无根据的话胡乱诬陷牵累别人.
③汉安帝常听说他擅长数学方面的学问,命公车特地征召他,授予郎中职位.
④比较这两个计策,宁可答应给秦国璧,使他承担理亏的责任.
参考译文:
裴政字德表,河东闻喜县人.裴政见闻广博,记忆力强,通晓当时的治理情况,被人们称赞.裴政熟悉典章制度,文书案卷堆满桌子,也能迅速作出分析判断,执法宽仁公正,没有量刑过度的情况.有判死刑的囚犯,裴政就准许他的妻子儿女到狱中看望.到冬天将要处决时,犯人们都说:“裴大夫判处我们死刑,我们没有什么遗憾.”他执法公正都像这件事一样.转任左庶子,纠正了许多不合理的事,被人们称赞诚实谨慎.东宫凡有大事,都交给他处理.右庶子刘荣生性非常专横固执.当时武职人员该轮番休息,通事舍人赵元恺奉命写文书,没来得及写成,太子有旨意,再三催促,刘荣告诉元恺说:“你只管口头陈奏,不必写出文书.”等到上奏时,太子问道:“文书在哪里?”元恺说:“秉承刘荣的意思,没有写出文书.”太子就拿这件事责问刘荣,刘荣便否认,说“没说过这话”.太子把这件事交给裴政推究审问,还没来得及陈奏,有依附刘荣的人先对太子说:“裴政想陷害刘荣,推究案情不合实情.”太子召裴政责问,裴政上奏说:“凡推究事理有两个要点,一是明察实情,二是依据证人证词,辨明事情的实际情况,来判定是非.我推断刘荣地位高权势重,即使刘荣确实告诉过元恺,也不过是很小的过错,按道理说,不必隐瞒.另外元恺受刘荣节制,怎敢拿毫无根据的话胡乱诬陷牵累别人.赵元恺找出左卫率、崔茜等人作证,崔茜等人交代的情况和赵元恺所说完全相符.从情理上既然难分是非,就应当根据证人判定.我认为刘荣告诉过元恺,这一情况一定属实.”太子没有治刘荣的罪,却称赞裴政公平正直.裴政喜欢当面指责别人的过错,但回去背后不再说什么了.当时云定兴屡次进宫侍奉太子,准备些奇异的服饰器物,进献给后宫.裴政多次恳切劝谏,太子不采纳.裴政趁机对云定兴说:“您的所作所为,不合礼仪制度,这对太子来说不是好名声.希望您主动回避,否则将惹祸上身.”云定兴大怒,把这话告诉了太子,太子更加疏远裴政,并因此将他调出京城做了襄州总管.妻子儿女没有跟随上任,所得俸禄分给下属官吏.百姓有犯罪的,都暗中掌握实情,有的一整年也不揭发他们,至于屡次犯罪的,就趁大规模的集会时,将他们从众人中召出来,亲自审查核实他们的罪行,有五人被处死,流放的人很多.全境的人惶恐不安,有令则行,有禁则止,百姓将他奉为神明,此后境内不设监狱,几乎没有多少人打官司.裴政死于襄州总管任上,终年八十九岁.
看了 文言文阅读裴政字德表,河东闻...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用一句名言形容河伯的感受就是望洋兴叹这个成语的来历中当河伯看到海神时的感受,用一句名言来形容. 2020-03-30 …
爱护河流的名言警句爱护河流或保护河流的名言警句!名言警句!河流! 2020-05-16 …
英语翻译孔明乃当世奇才,君等以唇舌相难,非敬客之礼也.曹操大军临境,不思退敌之策,乃徒斗口耶!愚闻 2020-06-09 …
阅读材料,完成后面题目。填词之理变幻不常,言当如是,又有不当如是者。如填生旦之词,贵于庄雅,制净丑 2020-06-16 …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至人风采肩吾问于连叔曰:“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反;吾惊怖其言,犹河汉 2020-07-01 …
高中文言文,乃的意思乃作为副词.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1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 2020-07-14 …
文言文求解释当今天下,小人云集,不可亲见,网之甚繁!岂为何哉?言之,乃不得相见也!言之文雅,乃君子所 2020-11-23 …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至人风采肩吾问于连叔曰:“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反;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 2020-11-26 …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选出后面对于其中依次所用修辞格的判断正确的一项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反。吾 2020-11-28 …
“乃知昔日皆戏言”的“乃”相当于()还有,“乃英台自身也”中的“乃”相当于()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俱 2020-12-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