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过秦论》有完备而实用的导学案吗?

题目详情
《过秦论》有完备而实用的导学案吗?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一、实词
1.通假字
①合从缔交: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约从离衡: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威振四海: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而倔起阡陌之中: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赢粮而景从:__________________
⑥百有余年矣: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拨 ①“从”通“纵”,指合纵的策略.②“衡”通“横”,连横,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六国分别跟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③“振”通“震”,震慑.④“倔”通“崛”,突出,突起.⑤“景”通“影”,影子.⑥“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一词多义
①制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②亡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吞二周而亡诸侯 河曲智叟亡以应
③利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④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⑤遗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蒙故业,因遗策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点拨 ①统领、统率/控制/规模/制作.②逃跑,代指逃跑的兵士/丢失/灭亡/通“无”,没有.③好处/有利,代指有利的形势/锋利.④险固,代指险固的地势/巩固/固执、顽固/本来.⑤丢、丢失/遗失之物/遗留下来的/读wèi, 给予.
3.古今异义
①流血漂橹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九国之师.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以为桂林、象郡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赢粮而景从.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拨 ①古义:盾牌.今义:指划船工具.②古义:黄河.今义:指一般河流.③古义:军队.今义:指隶属于军或集团军的一个编制单位.④古义:即“以之为”,其义为“把……作为”.“以”后面省略宾语“之”,即“百越之地”.今义:常用义为“认为”.⑤古义:担负,背负.今义:常用义为“胜、获得”.⑥古义: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义:指山东省.
4.词类活用
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______________
②天下云集响应:__________________
③赢粮而景之:__________________
④内立法度:__________________
⑤南取汉中:__________________
⑥尊贤而重士:__________________
⑦且夫天下非小弱也:__________________
⑧外连衡而斗诸侯:__________________
⑨吞二周而亡诸侯:__________________
⑩却匈奴七百余里:__________________
○11序八州而朝同列:__________________
○12会盟而谋弱秦:__________________
○13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__________________
点拨 ①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席:像席子一样.包:像包裹一样.囊:像口袋一样.②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云:像云那样.响:像回声那样.③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景:像影子那样.④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行为的方向.内:对内.⑤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行为动作的方向.南:向南.⑥形容词作动词.重:敬重、看重.⑦形容词作动词.小:变小.弱:变弱.⑧动词的使动用法.斗:使……相斗.⑨动词的使动用法.亡:使……亡,灭亡.⑩动词的使动用法.却:使……退却.○11动词的使动用法.朝:使……朝拜.○1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弱:使……变弱,削弱.○1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愚:使……愚蠢.
二、虚词
1.以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拥火以入 以乱易整,不武
2.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蒙故业,因遗策 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后因伐木,始见此山
点拨 1.连词,来/介词,凭借/连词,表修饰,相当于“而”/介词,用.2.介词,趁着/动词,沿袭/介词,凭借,依仗/介词,由于.
三、句式
1.铸以为金人十二:__________________
2.身死人手:__________________
3.而天下诸侯已困矣:__________________[来源:Ks5u.com]
4.为天下笑者:________________
5.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________________
6.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__________
点拨 1.“以”后省略宾语“之”,代锋镝.同时也是定语后置句.2.“人手”前省略介词“于”,在.3.无标志的被动句.困,被困住,被围住.4.用“为”表示被动.5.宾语前置句.6.用“……也”表判断.
四、名句积累
1.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2.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3.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4.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五、课文理解
1.梳理课文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点拨 第一段,交代秦地理优势,政治雄心;概述商鞅变法与张仪连横情况以及西河之战首告大捷情况:总写秦孝公功业,他为秦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段,主要是写秦惠文王、秦武王与秦昭襄王功业.
第三段,总写秦始皇功业,即其统一天下势如破竹和巩固天下的各种措施.[来源:高&考%资(源#网]
第四段,总写陈涉起义情况及其亡秦结果.
第五段,归纳作结: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本文题为“过秦论”,是一篇论说文,但全文却用十之七八的篇幅来叙事,你是怎么理解的?
点拨 文章由叙史和议论两部分组成.叙史是议论的依据,议论是叙史的升华.先叙孝公时的“兴”,继而写惠文、武、昭襄王时的“强”,接着写秦始皇时的“盛”,最后写始皇既没,陈涉发难,使秦终致败亡.作者通过叙述,概括秦朝百余年由兴而亡的全过程,即从“攻”势转为“守”势两大阶段,为最后的议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作者的叙述中始终包蕴着文章的中心.作者写秦气锐势盛,是为了说明这是施行仁义的结果.如第1段就带出了秦能轻取易攻的原因:“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这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对内对外政策,作者认为是仁义之举.这种仁义之举是“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的根本原因.这样由事见意,由史出论,虽然叙述较多,却处处为最后一段的议论蓄势,体现了事实胜于雄辩的特点,使文章的中心更加突出,论证更加有力,更能使人信服.
3.文章从秦孝公写起,为什么不从孝公以前的国君如秦穆公写起?从第1段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一点?
点拨 材料是为中心服务的.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而秦的攻取天下正是从秦孝公开始的.关于这点,第1段已经明白论述.首句“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告诉我们,孝公在执政之初仍是“固守”秦地,对“周室”亦只是暗中“窥伺”.后来由于“商君佐之”,才开始有了“席卷天下”的行动,尽管在此之前,他已有了“地利”和“人和”(“君臣固守”)的条件.
4.你怎样理解作者的结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点拨 所谓“攻守之势异”,指的是秦要统一全国,自然要对山东(崤山以东)诸侯采取攻势,逐步消灭它们.而在统一全国之后要防止人民颠覆它的政权,这就转入守势了.处于攻势“高诈力”,处于劣势“贵顺权”.“顺权”,就是施行仁义以收拢民心.秦灭六国后依旧残酷地压迫人民,不施仁义,故而迅速灭亡.
“仁义不施”是对第三段“于是废先王之道”那些话说的.“攻守之势异”是表明前面的成功和后面的失败是形势使然.贾谊的观点,认为取天下是可以凭武力,而守天下必须靠仁义,就是说用正确的政策维系人心,一味镇压是不可能持久的.这实际上是要汉文帝记取这个历史教训,谋求长治久安之道.
一、中心主旨
本文通过概括从秦孝公到秦亡国这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说明秦由盛而衰的全过程和主要现象,论述了秦朝由盛到衰的变化中所犯的过失,分析总结了秦朝灭亡的原因,阐述了作者关于治国应施仁义的主张.作者的目的是希望汉文帝以秦朝为借鉴,施行仁义,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以免重蹈秦朝的覆辙.
二、写作特色
1.运用对比论述.
昔年,九国之师,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进攻仅有雍州一地的秦,却遭到惨败;而今天,陈涉以数百“疲弊之卒”发难,进攻占有天下的秦,反而取得成功,这就生动地说明了转入守势后的秦已经变得外强中干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呢?孟子说:“失民心者失天下.”“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这正是仁义不施而失掉民心的结果.这样来论述,自然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2.铺排渲染的语言特色
例如开头写秦孝公的雄心,连用“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等四语;中间写九国之师攻秦,四君、九国、谋臣、策士、武将,一一列名,显得很有声势;写秦始皇,则极力塑造出他那“威振四海”的形象,行文又多用骈偶,读起来铿锵有力.它的骈偶不同于后来的骈体文以“四六句”为基本形式,而是非常灵活,有时字数甚至不完全相等,如“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有些骈语是包含在散句之中如“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看了 《过秦论》有完备而实用的导学...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请等下我还没有准备好用英语怎么说?要考口语,老师问准备好了吗?而自己则没有准备好,要他等下要怎么说  2020-04-27 …

《过秦论》有完备而实用的导学案吗?  2020-05-16 …

上级单位应当指导、督促检查生产经营单位做好应急预案的备案登记工作,建立应急预案备案登记建档制  2020-05-31 …

不要因为你自己没有胃口而去责备你的食物赏析泰戈尔的这句话有什么好的地方?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这句  2020-06-09 …

求驳“机遇出人才”的阅读题答案有人认为”机遇出人才”,而且还振振有辞的”摆事实”.——假如没有刘备  2020-06-13 …

工程经济学某化工厂根据国家环保要求必须处理污水,该厂有两种方案解决此问题,一是利用现有设备,其年使  2020-06-14 …

带点字不正确的一项是()A.快走踏清秋.走:跑B.学而不厌.厌:厌烦C.早有防备的中国带点字不正确的  2020-11-07 …

上海迪士尼乐园项目正在加紧建设,其中重要配套工程——地铁迪士尼站的设计方案备受关注。本次上海地铁首次  2020-11-23 …

央行采取不动利息率,而动准备金,这两种不同的方案它有同样的效果,就是减少货币的供给,但是这样的成本是  2020-12-15 …

下图是由于人类不遵循生态规律,造成人口、粮食、生态环境之间恶性循环的示意框图。⑴请把有关备选答案的代  2021-0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