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旧传统与新思想之间的张力王生平翻一副新日历,发现1998年的春节,没有跨过公历2月的门坎,较之往年,提前了许多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 3 题。

旧传统与新思想之间的张力

王生平

  翻一副新日历,发现 1998 年的春节,没有跨过公历 2 月的门坎,较之往年,提前了许多天,因此,海陆空运的操作、邮电明信卡的上市、千千万万准备回家过节的心……全都一下子跟着忽悠起来。整个社会,弥漫着略显紧张而喜庆的氛围,我的感觉也被调动起来,忙里偷闲,写了不少给远方亲友的明信卡。不知怎地,忽然想起了一个我素来景仰的人,一个十多年不过春节的人。这个人就是鲁迅。

  “今天爆竹声好像比去年多,可见复古之盛。十多年前,我看见人家过旧历年,是反对的”( 1935 2 3 日,致黄源信)“舍间是向不过年的,不问新旧,但今年却亦借口新年,烹酒煮肉,且买花炮,夜则放之,盖终年被迫被困,苦得够了,人亦何苦不暂时吃一通乎”(同年 2 4 日致杨霁云信)。

  尽管“向不过年”,却终于“烹酒煮肉”、“何苦不暂时吃一通乎。”可见这个传统是很难破掉的,因为挤走一项,必须补上一项,不能留下空白,而破掉春节,又有什么能顶替呢 ?

  鲁迅在思想上确乎是独立支撑的大树,不是向两旁偏倒的小草:他力扛九鼎、叱咤文坛、所向披靡、令人神往的杂文,不仅在当时堪为黄钟大吕,在今日仍掷地有声。然而,如同不过春节一样,贬斥京剧、反对中医、提倡少看或不看中国书、呼吁废除汉字甚至认为“……苏州话……将来必须下令禁止”(《鲁迅全集》,第 13 卷,第 200 页)……这些近似极端的看法,大部分没有实现。但是,仅从这一方面来评价鲁迅,正如从他入木三分、一针见血抨击旧传统的病来看待他的功绩一样,都未免失之偏颇。鲁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他知道这一切,即使徒劳无功,还是要继续前行。“虽然未免可悲,但我以为除此没有别的法”(第 3 卷第 23 页)。包括“废除汉字”等矫枉过正的形式,都应从这个方面来理解,才是恰当的,而不能只从可否成功去衡量。这就是传统与新思想之间的张力。

  认识到这一点,我以为是很重要的。重要的是:旧传统与新思想之间的张力是在既互相依存又彼此冲突的历史过程中形成、变化、更新和发展的,新思想虽然面向未来,但却不能单独建设未来。要想建设未来,必须通过旧传统。旧传统本身就是历史和新思想张力的产物,又是新思想得以分娩的母体,于是又有新的张力产生。善待传统、善待母体,就是要保持这种张力的生命力,鲜活的创造性。这也不难理解,鲁迅为什么对消弥这种张力的“守夜人”和旧传统的“复制者”,那么深恶痛绝、大战三百合,而总是去加强这个张力,使之尖锐、鲜明、具体、有棱角,无非是对民族的爱——用“恨之切”的张力表现出来的“爱之深”。但是这种不得已的矫枉过正的形式并非毫无收获,例如白话文的流行就借助了这样的力量,“钱玄同提倡废止汉字……被不喜欢改革的中国人听见,就大不得了了……竭力来骂钱玄同。白话乘了这一机会,反而没有阻碍,能够流行了。”(第 4 卷,第 13 页)

  总之,我以为鲁迅的价值和意义正在于他对旧传统与新思想之间存在的张力的自我意识。由于多采取一般人较陌生的矫枉过正形式,常被人误解为“断裂传统”派。但是,他只是在言——思想、理论、文章中这样,并未完全落实到行——日常生活、接人待物、社会活动上去。后一点,人们较少注意。只有相濡以沫的许广平深知:“旧社会留给你苦痛的遗产,你一面反对这遗产,一面又不敢舍弃这遗产,恐怕一旦摆脱,在旧社会里就难以存身”(第 11 卷, 220

语文
作业帮用户2017-03-28 举报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4亿+用户的选择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答案:见详解解析:1.“这一切”指对旧传统的病根需抨击,需采用矫枉过正的形式;“这个方面”指鲁迅为了新思想和未来的诞生坚决同传统作斗争,即便无功,仍作韧性战斗。“这”指的是旧传统和新思想间相互的...
看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的网友还看了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