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宋中耿湋日暮黄云合,年深白骨稀。旧村乔木在,秋草远人归。废井莓苔厚,荒田路径微。唯馀近山色,相对似依依。注宋中:唐朝“安史之乱”时,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宋 中
耿 湋
日暮黄云合,年深白骨稀。
旧村乔木在,秋草远人归。
废井莓苔厚,荒田路径微。
唯馀近山色,相对似依依。
【注】宋中:唐朝“安史之乱”时,张巡、许远在此与叛军进行过殊死搏斗,杀敌万人,但最后二人战败被杀。
(1)诗歌首联的意境和作用分别是什么?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请简要解说诗歌最后一句“唯馀近山色,相对似依依”与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在景物描写上的相同点和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点。
宋 中
耿 湋
日暮黄云合,年深白骨稀。
旧村乔木在,秋草远人归。
废井莓苔厚,荒田路径微。
唯馀近山色,相对似依依。
【注】宋中:唐朝“安史之乱”时,张巡、许远在此与叛军进行过殊死搏斗,杀敌万人,但最后二人战败被杀。
(1)诗歌首联的意境和作用分别是什么?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请简要解说诗歌最后一句“唯馀近山色,相对似依依”与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在景物描写上的相同点和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点。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分析意境抓住景物特点即可.“暮”“黄云”“白骨稀”,营造了一种凄凉、惨淡的意境;首联写景的作用一般具有营造氛围、奠定感情基调、引出下文等作用.本题中从内容看,奠定全诗悲凉的基调,从结构上看引出下文对宋中苍凉、寥落景色的描写.
(2)本题有两小问,一是景物描写上的相同点:“相对似依依”“相看两不厌”都是写人、山之间的感情交流;
二是情感上的不同点:本诗尾联的分析抓住“唯”,表现的是青山不改、人事全非的悲凉愁怀;李白的抓住“不厌”,表现的是物我两忘、怡然自得的情感.
答案:
(1)①首联通过对宋中暮色四合、白骨稀少的景物描写,营造了一种凄凉、惨淡的意境.②为全诗定下了悲凉的基调,引出下文对宋中苍凉、寥落景色的描写.
(2)①相同点:耿诗和李诗的诗句都是写人、山之间的感情交流.②不同点:耿诗表现的是青山不改、人事全非的悲凉愁怀;李诗表现的是物我两忘、怡然自得的情感.(结合《独坐敬亭山》的前两句,回答体现了诗人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情感亦可.)
赏析:
公元八世纪中叶,宋中的治所雎阳曾发生过一场感天地、泣鬼神的战斗--睢阳保卫战,唐朝中兴名臣张巡、许远,在此地与安史叛军进行了殊死的搏斗,立下了不世之功.由于兵燹,乱后的宋中特别荒凉,耿湋此诗正描写了这荒凉景象.
“日暮黄云合,年深白骨稀.”首句点出时间,渲染日暮时分,黄云四合的惨淡景象,为全诗奠定悲剧的基调.次句将视线转向战争遗留下的痕迹,说年深日久而白骨稀少,可见当年白骨累累.从时间上看,上句写“日暮”,为当天情事,下句写“年深”,将时间拉得很长;从空间上看,上句写“黄云合”,是仰观,下句见“白骨稀”,为俯视,时空错综极尽其妙.
“旧村乔木在,秋草远人归.”颌联自述于秋天回到宋中,诗中用“旧村”、“远人归”等词语,可知耿湋曾在这里居住过.此联着重写“旧村”的“乔木”和“秋草”仍在,命意与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相同,司马光评老杜这两句诗云:“‘国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城春草木深’,明无人迹矣.”(《杜诗详注》引)这也可移过来评“旧村”一联.旧村仅余乔木、秋草,表明既无人烟、又无屋舍,一片废墟而已,以疏淡之笔写荒废之景,尤为动人.
“废井莓苔厚,荒田路径微.”颔联是大笔略写,此联则进一步用工笔描绘村内、村边荒凉景象.水井已经废弃,井边和井中结了厚厚一层绿苔,说明早已无人使用;田园既已荒芜,田间小路又因长满杂草和年久失修,变得模糊不清,可见久已无人耕作.这一联用“废井”、“荒田”两个最有代表性的意象,极写旧村的荒废、凄清.如果说颔联是淡笔虚写,此联就是浓墨、实写.这两联加上首联对大环境的总括性描写,一幅“山村劫后图”已经勾画完毕.
末两句,诗人转入感慨:“唯余近山色,相对似依依.”眼前已是满目疮痍,只剩下附近的山峦,与我相对无言,似有无限深情.这两句表现出诗人对青山不改,人事全非的无可奈何的万般愁怀.
(2)本题有两小问,一是景物描写上的相同点:“相对似依依”“相看两不厌”都是写人、山之间的感情交流;
二是情感上的不同点:本诗尾联的分析抓住“唯”,表现的是青山不改、人事全非的悲凉愁怀;李白的抓住“不厌”,表现的是物我两忘、怡然自得的情感.
答案:
(1)①首联通过对宋中暮色四合、白骨稀少的景物描写,营造了一种凄凉、惨淡的意境.②为全诗定下了悲凉的基调,引出下文对宋中苍凉、寥落景色的描写.
(2)①相同点:耿诗和李诗的诗句都是写人、山之间的感情交流.②不同点:耿诗表现的是青山不改、人事全非的悲凉愁怀;李诗表现的是物我两忘、怡然自得的情感.(结合《独坐敬亭山》的前两句,回答体现了诗人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情感亦可.)
赏析:
公元八世纪中叶,宋中的治所雎阳曾发生过一场感天地、泣鬼神的战斗--睢阳保卫战,唐朝中兴名臣张巡、许远,在此地与安史叛军进行了殊死的搏斗,立下了不世之功.由于兵燹,乱后的宋中特别荒凉,耿湋此诗正描写了这荒凉景象.
“日暮黄云合,年深白骨稀.”首句点出时间,渲染日暮时分,黄云四合的惨淡景象,为全诗奠定悲剧的基调.次句将视线转向战争遗留下的痕迹,说年深日久而白骨稀少,可见当年白骨累累.从时间上看,上句写“日暮”,为当天情事,下句写“年深”,将时间拉得很长;从空间上看,上句写“黄云合”,是仰观,下句见“白骨稀”,为俯视,时空错综极尽其妙.
“旧村乔木在,秋草远人归.”颌联自述于秋天回到宋中,诗中用“旧村”、“远人归”等词语,可知耿湋曾在这里居住过.此联着重写“旧村”的“乔木”和“秋草”仍在,命意与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相同,司马光评老杜这两句诗云:“‘国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城春草木深’,明无人迹矣.”(《杜诗详注》引)这也可移过来评“旧村”一联.旧村仅余乔木、秋草,表明既无人烟、又无屋舍,一片废墟而已,以疏淡之笔写荒废之景,尤为动人.
“废井莓苔厚,荒田路径微.”颔联是大笔略写,此联则进一步用工笔描绘村内、村边荒凉景象.水井已经废弃,井边和井中结了厚厚一层绿苔,说明早已无人使用;田园既已荒芜,田间小路又因长满杂草和年久失修,变得模糊不清,可见久已无人耕作.这一联用“废井”、“荒田”两个最有代表性的意象,极写旧村的荒废、凄清.如果说颔联是淡笔虚写,此联就是浓墨、实写.这两联加上首联对大环境的总括性描写,一幅“山村劫后图”已经勾画完毕.
末两句,诗人转入感慨:“唯余近山色,相对似依依.”眼前已是满目疮痍,只剩下附近的山峦,与我相对无言,似有无限深情.这两句表现出诗人对青山不改,人事全非的无可奈何的万般愁怀.
看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宋...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惯性的例子和解释例如:车启动或者突然加速时,人会向后靠.紧急刹车或者突然停下时,人会向前倾.再把惯 2020-05-15 …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阅读,丢失了什么①人类需要阅读。人类几千年的创作和阅读,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传统 2020-05-17 …
诸葛亮传略中与武帝交战是指什么之战?再帮忙翻译下时人异焉.和权既宿服仰备. 2020-06-09 …
英语翻译只有在提到自由两字会怆然涕下时,人类的情况才会好转.虽然分很少,但真的只有这点分,都拿出来 2020-06-1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①休闲阅读是人在闲暇时间里,于内心之爱驱动下自主选择的以阅读为内容的 2020-06-12 …
动量中的相对运动问题一质量为M的平板车上,站着n个质量均为m的人,车原来静止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人 2020-07-07 …
晚清时期有人说:“火轮一开,震动龙脉,害我国体。”以下时人观点与上述材料观点在本质上相一致的是[] 2020-07-16 …
当人在地球下方倒过来时怎么不晕?地球是圆的吧。人是分布在这个圆上吧。那在这圆上总有上下之分吧?如果在 2020-11-11 …
自行车不倒问题有网友回答说,自行车的平衡首先来自于骑车人腰部的肌肉.熟练的骑车人,其身体形成自动的条 2020-12-17 …
声音的响度(分贝)在多少以上多少以下时,人耳能听到? 2020-12-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