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高适的《塞上听吹曲》和李益的《从军北征》这两首诗如何表现征人思乡之情的雪净胡天牧马还”的那首和“天山雪后海风寒”的那首

题目详情
高适的《塞上听吹曲》和李益的《从军北征》这两首诗如何表现征人思乡之情的
雪净胡天牧马还”的那首和“天山雪后海风寒”的那首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诗从“雪净”起笔,传递出的则是边关解冻、春回大地的信息,由此,诗人了无痕迹地引出了牧马晚归的开廓情景,而“月明”又极柔和地为此添上了清澄的一笔.
漫漫边关,残雪已收敛起它最后的一片花瓣,茵茵的绿草便从眼前一直漫上了辽远的天际,夕阳依在远山的肩上,安然而祥和.暮色开始缓缓地走了出来,顿时,山野披上了一层灰色的袈裟,牧马人吹起嘹亮的口哨,马群在口哨的召唤下,隐没在灰色的山野中.这时,月亮出来了,清澈如水的月光流泻而下,表达着一种靓丽,写意着一种圣洁.一切是如此的静谧、平和,而隐含在这幅画面背后的却还有另一种意味,则是胡马北还,狼烟暂息,边关危解.于是,也就有了戍楼里的羌笛声,悠悠地沉浮,弥漫在清越明澈的月光里.
⑵三、四句中将羌笛曲名“梅花落”拆用,构成了一种怎样的虚景?表达了戍边战士怎样的感情?
诗人将《梅花落》这一曲名的三字拆开,而“何处”则又是无计排遣的思乡之情的天问.那关山静寂的夜空里,让人感到飘落的不仅仅是笛声,还仿佛飘落着落梅的花片,那幽幽的梅香,也顿时溢满了整个的天地.在这样苍茫而清澄的夜境里,羌笛的声音如泣如诉,它牵拽出的是戍士们对千里之外家乡的绵绵思情李益:《从军北征》鉴赏诗的后两句“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是这一片笛声在军中引起的共感.句中的“碛里”、“月中”,也是烘染这幅画的背景的,起了加重首句的作用,说明这支远征军不仅在雪后的天山下、刺骨的寒风里,而且在荒漠上、月夜中,这就使人加倍感到环境的荒凉、气氛的悲怆.也许有人对这两句中“三十万”的数字和“一时回首”的描写,感到不大真实,因为一支行军队伍未必如此庞大,更不可能全军都听到笛声并在同一时间回首顾望.但是,植根于生活真实的诗歌,在反映真实时决不应当只是依样画葫芦,为了托出一个特定境界,收到最大艺术效果,有时不但容许而且需要运用夸张手法.李益的这两句诗,如果一定要按照碛上行军的实际人数、按照闻笛回顾的现场情况来写,其艺术效果必将大打折扣.只有象现在这样写,才能充分显示这片笛声的哀怨和广大征人的心情,使这支远征队伍在大漠上行军的壮观得到最好的艺术再现,从而获致王国维所说的“境界全出”的艺术效果.这不但不违背真实,而且把真实表现得更突出,更完满,也更动人. 乐声对人有巨大的感染力.李益在一些写边情旅思的诗中善于从这一点着眼、下笔,让读者随同乐声进入诗境,通过乐声引声的反应窥见诗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如在《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两句中,诗人明点出征人因笛声而触发的是一夜望乡之情;在这首诗中,他却只摄取了一个回首看的动作,没有说明他们为什么回首看以及回首看时抱什么心情,但寓情于景,情在景中.这一动作所包含的感情,是一言难尽,又可想而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