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书魏郑公传后曾巩予观太宗常屈己以从群臣之议,而魏郑公之徒喜遭其时,感知己之遇,事之大小,无不谏诤。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书魏郑公传后

曾巩

  予观太宗常屈己以从群臣之议,而魏郑公之 喜遭其时,感知己之遇,事之大小,无不谏诤。虽其忠诚自至,亦得君而然也。则思唐之所以 ,太宗之所以称贤主,而前世之君不及者, 渊源皆出于此也。能知其有此者,以其书存也。

  夫君之使臣, 臣之事君者何?大公至正之道而已矣。 大公至正之道,非灭人言以掩己过 ,取小亮①以私其君,此其不可者也。又有甚不可者: 夫以谏诤 宗末年,群下既知此意而不言,渐不知天下之得失,至于辽东之败,而始 郑公不在世,未尝知其悔之萌芽出于此也。

  夫伊尹、周公何如人也!伊尹、周公之切谏其君者,其言至深,而其事至迫,存之于书,未尝掩焉。至今称太甲、成王为贤君,而伊尹、周公为良相者, 其书可见也。令当时削而弃之,成区区之小 ,则后世何所据依而谏?又何以知其贤且良欤?桀、纣、幽、厉、始皇之亡,则其臣之谏词无见焉。非其史之遗,乃天下不敢言而然也。则谏诤之无传,乃此数君之所以益暴其恶于后世而已矣。

  或曰:“《春秋》之法,为尊、亲、贤者讳。”与此戾矣。夫《春秋》之所以讳者,恶也,纳谏岂恶乎?“然则焚稿者非欤?”曰:焚稿者谁欤?非伊尹、周公为之也,近世取区区之小亮者为之耳。其事又未是也。何则?以焚其稿为掩君之过,而使后世传之,则是使后世不见稿之是非, 而必其过常在于君,美常在于己也,岂爱其君之谓欤?

  或曰:“造辟② 言,诡辞而出”,异乎此。曰:此非圣人之所曾言也。今万一有是理,亦谓君臣之间,议论之际,不欲漏其言于一时之人耳,岂杜其告万世也?

  噫!以诚信持己,而事其君,而不欺乎万世者,郑公也。

(选自《古代十大散文流派》第三卷“欧苏古文派”,有删改)

  [注释]①亮:同“谅”,忠信。②辟:君主、国君。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 不正确 的一项

[  ]

A.

而魏郑公之 喜遭其时  徒:仅仅

B.

则思唐之所以      治:太平

C.

而始 郑公不在世    恨:遗憾

D.

成区区之小       让:礼让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其渊源皆出于此也

自今以往,吾 无意于人世矣

B.

夫君之使臣, 臣之事君者何

武卧啮雪, 旃毛并咽之

C.

而伊尹、周公为良相者, 其书可见也

樊将军 穷困来归丹

D.

造辟 言,诡辞而出

自然存天理 行,不流于人欲

(3)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唯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

B.

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唯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

C.

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唯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

D.

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唯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

(4)

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 不正确 的一项是

[  ]

A.

文章立论明确,并以史实为证反复论说了什么是真正的“治国”之道。作者指出“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称贤主”,太宗能纳谏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B.

本文从不同�

语文
作业帮用户2017-04-21 举报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4亿+用户的选择

我是二维码 扫描下载二维码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答案:1.A;2.A;3.A;4.C;
解析:
(1) 徒:同类或同一派别的人。课文链接:A.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语文必修3》P55《师说》;B.天下大治;C.此三者,吾遗恨也《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P88《伶官传序》;D.一家让,一国兴让《中国文化经典研读》P36《大学》节选 (2) A.语气助词,表示揣测。吾其无意于人世矣,语出《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P93《祭十二郎文》;B.连词,和、同/介词,连同,语出《语文必修4》P63《苏武传》;C.连词,因为、凭借/介词,因为,语出《语文必修1》P18《荆轲刺秦王》;D.连词,表顺承关系/连词,表修饰关系。自然存天理而行,不流于人欲,语出《中国文化经典研读》P59《诸子语类》三则 (3) 注意兼语的断句。 (4) 意思弄反了。对“春秋笔法”的理解有误,参阅《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春秋笔法”。 (5)   答案:(1)极其公正的方法,不是不许别人讲话来掩盖自己的过失(“大公至正”“灭人言”“掩己过”,为记分点,3分)   (2)认为谏诤是应当掩盖的,这是把谏诤当作不好的事情(“以……为”、“掩”、“美”为记分点,3分)   (3):而(让后世人)必然认定那过错通常在君主身上,美德常常在(焚稿者)自己身上,这哪里说得上是爱护他们的君主呢?(前两个分句各1分,“岂……欤1分,主谓倒装1分)   参考译文   我看到唐太宗常常委屈自己,听从群臣的意见,而魏郑公这些人喜逢这个好时代,他们感激太宗的知遇之恩,事情不论大小,没有不直言进谏的。虽然这是由于他们的忠诚,也是因为能遇上圣明的君主才能这样的啊。那么,我想唐代之所以太平,太宗之所以被称为贤君,前代的君主之所以比不上太宗,根本原因大概都在这里吧。能够知道魏郑公有谏诤的事情,是因为他的奏章还保存在。   君王任用臣子,臣子侍奉君王的原则是什么呢?只是极其公正罢了。极其公正的原则,不是不许别人讲话来掩盖自己的过失,博取小信来讨好自己的君主,这是不可以做的事。还有更不可以做的事:认为谏诤是应当掩饰的,这是把谏诤臣明知这层意思,但不进言,致使他越来越不明白治理天下的失误,后来出现辽东败亡的情况,才开始遗憾魏征不在世了,不曾知道他后悔的念头是从无人进谏而引发的。   那伊尹、周公是什么样的人物呢!伊尹、周公恳切率直地规劝他们的君主,言辞极其深刻,事情又非常紧迫,他们的谏词保存在《尚书》里,不曾湮没。到现在,人们还称颂太甲、成王为贤君,伊尹、周公为良相,是因为他们的谏书还能见得到。假使当时就把谏书删减毁弃,成就小小的谦让的名声,那么后世依据什么来谏诤?又根据什么知道他们是德才兼备的人呢?夏桀、商纣、周幽王、周厉王、秦始皇这些国君的败亡,原来是他们的臣下的进谏的言辞没有流传下来。这不是史官的遗漏,而是当时的大臣不敢进谏才这样的。那么进谏的言辞没有流传下来,这是这几个国君的恶行更加昭然于后世的原因。   有人说:“《春秋》记史的原则是替君主、父母、贤德的人掩饰隐瞒过错。”与此正好相反。《春秋》里所掩饰、隐瞒的都是不好的行为,接受谏诤怎么能说是不好的行为呢?又说:“既然这样,那么,焚毁谏稿的人不对吗?”我说:“焚稿的人是谁呢?这不是伊尹、周公做的,而是近世博取小信的人干的。那事情又不对了。为什么?因为他们把焚稿当作掩饰君主过错的方法,而让后世去传扬这件事,这就使得后世看不到奏章的正确与否,而(让后世人)必然认定那过错通常在君主,美德常常在(焚稿者)自己身上,这哪里说得上是爱他们的君主呢?”   又有人说:“到君主面前说的话,出来不把实话告诉别人”,与此不同。我说:这不是圣人说过的话。即使万一有这样的理论,也是说君臣之间,议论的时候,不想对当时的人泄漏他们的话语罢了,哪里是想杜绝告诉万世的人呢?   唉!用真实信诚要求自己、侍奉君主,而且对万世不欺瞒的人,就是郑公啊!
看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书魏...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三朝名臣言行录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2020-06-17 …

三朝名臣言行录原文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  2020-06-17 …

思其义的“义”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2020-06-27 …

或中夜不寝时的“时”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  2020-07-06 …

谁知道以下这段话的意思.司马光好学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  2020-07-28 …

书要成诵司马温公①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②,迨③能倍讽④乃  2020-07-28 …

阅读:文言文两篇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2020-11-10 …

古书中记载“神农氏,民方始谷”传说中的神农氏相当于[]A.母系氏族公社时期B.父系氏族公社时期C.部  2020-12-22 …

翻译一个文言文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讽乃止。  2021-01-09 …

“群居讲习”的解释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  2021-01-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