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谈贾岛的《访隐者不遇》访隐者不遇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是我国唐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谈贾岛的《访隐者不遇》
访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贾岛是我国唐代以“推敲”而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 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仅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就可想见当时来访者所问的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这句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来访者的问题: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这三番问答,至少需要六句才能表达,可是贾岛却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里的“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了。
这首诗的成功,一方面是构思精巧,另一方面是善于抒情。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不能相遇,自然也就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来访者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愈发显其情深与情切。而且这三番问答,表达感情逐层深入,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希望落空;“只在此山中”,使诗人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诗的抒情要凭借艺术形象,要讲究色调。从表面看,贾岛在选取景物入诗时,好像是信笔而书,所虑不远;在色彩的选用上,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其实,这郁郁青松,悠悠白云,正是诗人精心摄取入诗的。这松与云,这青与白,其形象与色调恰和大山深处的隐者身份是相符的。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诗中苍松赞其风骨,白云显其高洁,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
1.第一段说“此诗就是一个例证”,文章用这首诗证明了什么?(不超过16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认为《访隐者不遇》一诗的抒情有一个逐层深入起伏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怎样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惘然若失(每格填一字)
3.在文中,作者为什么说青松白云的形象和色调同隐者的身份是相符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说,诗人访隐者不遇,心情是惘然若失的;也有人说,诗人虽然访隐者不遇,但心情是欢畅愉悦的。对诗人访隐者不遇的心情,你是如何理解的?请说出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煞费苦心的;2.满怀希望 希望落空 萌生希望;3.青松、白云挺拔苍翠,悠远淡雅;隐者济世活人,超凡脱俗;青松、白云的特点与隐者的品行是相符的;4.本题可有多种答案。答案示例①诗人满怀对隐者的钦慕前来访,却未相遇,因而惘然若失。答案示例②诗人来访,虽未相遇,但为自己所钦慕的隐者是一位济世活人,超凡脱俗的真隐士而感到愉悦。答案示例③诗人来访,虽未相遇,但隐者所居山中的郁郁青松、悠悠白云令诗人心情欢畅。
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黛玉在贾府见到的人可分为几类 2020-03-31 …
分别说一说唐朝与当时的日本及天竺的友好关系,并谈谈唐朝文化对它们的影响. 2020-05-16 …
用怎样的成语评价一个很成功的商人想要用文学点的文字评价下天津石家虽然是商贾却很注重教育和人品应该用 2020-05-21 …
谈谈你从“全面的开放与广泛的交流时刻唐朝文明更加辉煌”这句话中得到的深刻启示 2020-06-07 …
文章分析:的主旨是什么?(内含文)济阴之贾人原文济阴之贾人,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之上,号焉。有渔 2020-07-08 …
求《女生贾梅》文章里的成语(十五个即可)求《女生贾梅》文章里的成语(五个即可)还要写出句中原句如X 2020-07-24 …
拉玛努贾是印度的数学家,他曾应邀去英国剑桥大学,在英国数学家哈代指导下研究数学,有一天,哈代乘坐一辆 2020-12-09 …
张籍的《贾克乐》:金临向西贾克多,船中生长乐风波.……金多众中为上客,夜夜算舅眠独迟.姚合《庄居野行 2020-12-20 …
观看如图所示图片,回答问题。请回答:(1)比较日本和服与我国唐朝服饰有很多共同的特点,为什么会有这些 2020-12-24 …
文章结构严谨,前后呼应,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文章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于园)文章结构严谨,前后呼应,结 2021-01-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