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一张安稳的睡床秦珍子他们或许是这城市最先感到天气转冷的一群人。霜降过后的某个中午,在北京城铁知春路站附近小路边,一对年轻男女对

题目详情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一张安稳的睡床
秦珍子
    他们或许是这城市最先感到天气转冷的一群人。霜降过后的某个中午,在北京城铁知春路站附近小路边,一对年轻男女对坐于路沿两侧。他们把头深埋进膝盖,乍一看,仿佛刚结束了一场争吵的情侣。
    然而当你悄悄走近,你会听到匀净的呼吸和轻微的鼻鼾。她身上,还穿着附近餐馆的白色工作服。他手边,还放着隔壁工地的黄色安全帽。劳作了整个上午,他们在北方深秋一天里最温暖的时刻,疲惫睡去。
    与路人偶然见到的这个场景相似,近日,一组由英国路透社摄影师拍摄的照片在微博上引起热议。这组照片被命名为“中国睡美人”,发布它们的图片网站的编辑写道:“中国正试图通过辛勤工作来使自己成为世界上最强大最富有的国家。只是有的时候,他们似乎需要休息一下。”
    在这组照片中,你会看到水果贩子睡在堆积如山的柚子里,菜农在冬瓜垒成的“墙”边小憩,铁道工横卧于铁轨之上,而一位养鸭人则直接睡倒在水塘边的空地上--鸭群以他为圆心围成一圈,好像给他“站岗”。
有的人看完了或许会发笑,为那些奇异的卧榻和古怪的睡姿。有的人却泛起一阵心酸,为那些暴露在烈日下、浸透在汗水中的睡眠一更多的人则忽然想到了自己的生活。尽管照片没有拍下,但加班的文员会在末班地铁里睡着,补课的学生会在最后一堂英语课眼看书上的文字渐渐模糊。
    我们正是这些照片里疲惫的人们,乘上一列奔驰的火车,朝着“中国梦”而去,不知停歇。
    事实上,早在2002年到2009年,德国人贝尔恩德•哈格曼就曾拍过“睡觉的中国人”。在华工作的7年间,他印象最深的就是“中国速度”。他把镜头对准保安、司机、建筑工人等普通劳动者,为他们“每周7天、一天24小时”的干劲而激动。
    当人们惊叹于中国高速的发展变化时,那些随意发生在街道边、小摊上、板车里的梦境被轻易地遗忘了。它们本该是构成这个国家宏大梦想的一个个具体表达,它们的主人才是这个国家真正的“造梦者”。
    然而许多时候,这些人因为疲劳,来不及找个舒服的姿势,就已沉沉睡去。在照片中,建筑工人的卧榻--砖块、水泥、砂子、钢筋,也许马上就要撑起高楼大厦,但其建造者却往往只能是仰望者,而非分享者。象征工人身份的安全帽,只能为他们遮挡阳光,却不足以为他们带来足够的体面和尊严。
    或许正因如此,拍摄者从未觉得这种“哪儿都能睡”的行为有什么不体面,即使在公共场合打呼噜,即使睡眠条件再恶劣。在他看来,疲劳的时候就会打瞌睡,人们都一样。他甚至欣赏这一点,认为“处事灵活”是中国社会的一种文化。
    这当然并不仅仅事关“灵活”。如果睡觉不再是必需品,而仅仅变成是一种消遣,那么试想会有多少中国人放弃睡眠,宁愿夜以继日地奔忙。照片中随意睡着的人们大多不是无家可归、无榻可栖者,而是醒来就要马上投入工作的劳动者。在那些古怪的睡姿和奇异的卧榻背后,是为改变命运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全部辛劳。用自己的奋斗努力活着,这充满尊严。
   不过,一觉醒来,现实照进梦想,依然凛冽如冬。教育支出不体面,农民工的孩子就还要挤在狭小教室的课桌里午睡。社保制度不体面,拾荒的老人就依然会从垃圾山上醒来。法治理义不体面,劳动者的梦想就依然会被不正当竞争者轻轻松松地捏碎。他们,在一次又一次不够体面的睡眠过后醒来,看到的依然是浓烟滚滚中奔腾的列车,而列车却从未停下看看他们的脸,等一等他们疲惫的身躯。
    这些身躯仅仅需要在这趟列车上拥有一张安静的卧榻让启程者不必胆怯,让跋涉者得以休憩,让离开太久的漂流者,梦见故乡和未来
(节选自《中国青年报》2012年10月31日)(1)怎样理解文中“处事灵活”的说法?
(2)根据文意,说说文末画线句子的含意。
(3)本文的语言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请以文章倒数第二段为例试作分析。
(4)对于照片中的中国人,路透社拍摄“中国睡美人”照片的记者网站编辑、拍过“睡觉的中国人”的德国人贝尔恩德•哈格曼和面对这些照片的作者分别有怎样的态度?你怎样看待这些观点?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对词语的理解,一定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因为文章中的任何词语都不是孤立的,它总是跟上下文及文章的主旨等有着紧密联系.“处事灵活”一词是外国拍摄者的观点,他们目睹了中国许多劳动者的睡觉方式,深有感触,觉得这些劳动者的做法灵活,表现了中国人能较灵活地运用现有条件达到生活目的理念和智慧.
(2)此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这段话放在文章的结尾,是对上文的总结,也是作者对那些奔波劳碌而无暇休息的劳动者的同情,从而呼吁社会来关注他们.作者把正在发展的中国的梦想比喻成一列正在奔腾前进的列车,成就这一梦想需要一个个具体的劳动者的付出,但这些劳动者也需要休息.国家有责任和义务来保障他们的权益.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保障“这趟列车”永远向前奔驰.
(3)此题考查学生肩上作品语言魅力的基本能力.“语言表达艺术”是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它包含三个要素,即表现手法、语言特征、表达效果.解答此类题,要从这三个方面来入手.本段话从表现手法看,作者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从教育、社保、法治三个方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对生命个体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尊严的生活的痛心和无奈.在语言方面,作者巧妙地运用“不够体面”“浓烟滚滚”“奔驰”等修饰词语,形象而真切地表现了痛苦、焦灼之情,有很强的感染力.
(4)此题考查学生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这类探究题要求学生必须正确把握文章主旨.另外,还要明确题干要求,正确把握命题指向,以确保能在文中找出相关的信息,并准确地概括出来.解答本题需要先从文中概括出三人的态度,再分别就他们各自的态度谈谈自己的认识.答题时,要有理有据,可适当地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作出较客观的分析.组织答案时还要注意条分缕析,分点答题,力求全面.

参考答案:(1)文中的“处事灵活”是外国拍摄者的观点,他认为中国人“哪儿都能睡”,体现了中国人善于因陋就简,灵活利用现有条件达到目的生活智慧,是中国文化的一种体现.
(2)当一个国家的宏大梦想如同列车奔驰向前的时候,构成这一梦想的“一个个具体表达”的劳动者个体(无论是启程者、跋涉者还是漂流者),他们的个体梦想与尊严更需要给予关怀与尊重,他们需要一张安稳的睡床让自己暂时停靠、休息一下.
(3)①选择了三大社会焦点问题--教育、社保、法治,运用排比表达对现实中个体无尊严生活的强烈痛苦和无奈,深化了情感的意蕴.②诗化语言,使用形象的修饰语如“不体面”“浓烟滚滚”“奔驰”“疲惫”等,配以“一次又一次”“依然”“从未”“等一等”等词语更加强了情感的强度,强化了作品的情感节奏,从而在直接表达强烈痛苦、焦灼和无奈之后,还能让读者感受到对改变现实的无限焦虑、期待和呼唤.
(4)①英国路透社:在奇怪的睡姿背后看到中国人的辛勤劳动,并提醒:累的时候需要休息.编辑从“睡姿”这个独特的角度观照中国劳动者,观点相对而言较为客观,包含着独特的人文关怀.②德国人:在“睡觉的中国人”身上看到的是辛苦疲惫的外表后面劳动者积极奋斗的干劲和中国社会的蓬勃精神,并表达推崇和敬佩之意.③作者:在奇怪的睡姿中看到了被忽略甚至被损害的中国劳动者个体的梦想和尊严,从中国人自身和中国社会现实的角度提出在国家宏大梦想不断前行的同时,要给予真正的“造梦者”--每一个普通劳动者个体的梦想和尊严足够的关怀和尊重.(对三种观点的评价言之成理即可.)
看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盐桥装置,左边是铁棒跟氯化钠溶液,右边是碳棒跟三氯化铁溶液,那么铁棒是跟三氯化铁反应还是跟氯化钠那  2020-05-14 …

二氧化碳焊接30mm厚度铁板对接工艺铁板长3米,厚30mm,宽250mm两铁板长边对接焊接,一侧平  2020-06-29 …

《春》后三自然段的仿句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  2020-07-04 …

若考虑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武广高铁从广州开往武汉的列车对铁轨的磨损程度()A.对西边的铁轨磨损较重B  2020-07-05 …

学校准备在图书馆后面的场地边建立一个长方形的自行车棚,一边利用图书馆的后墙(墙长35米),另外三边  2020-07-11 …

一个面积为189平方分米的平行四边形刚好能放进一个底边长为21分米的铁框内,问铁框的高.需要注意的  2020-07-18 …

从北京开往广州的列车对铁轨的磨损程度()A.对西边的铁轨磨损较严重B.对东边的铁轨磨损较严重C.两边  2020-11-12 …

2一铁块压着一纸条放在水平桌面上,当以速度V抽出纸条后,铁块掉在地上的P点.若以2V速度抽出纸条,则  2020-11-20 …

在一桌子的边缘放一铁块,铁块下面压着一张纸条第一次一速度V抽出纸条后,铁块落到地面上的P点,点2次一  2020-12-02 …

甲乙两人在铁路旁边以相同的速度沿铁路相向而行,恰好有一列火车开来,整个火车经过甲旁边用了18秒,2分  2020-12-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