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材料一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意,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朱熹《行宫便殿奏札》材料二

题目详情
材料一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意,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材料二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被服儒雅,行若狗彘。……

——李贽《藏书》

材料三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宋)张载《张子语录》

材料四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

材料五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朱熹和李贽观点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三反映了宋朝理学家们创立理学的目的是什么?材料四又反映了理学家们怎样的思想追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五反映的思想与材料四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朱熹坚持儒家学说,认为儒家思想不可改变;李贽提出不以孔子的言论为衡量是非的标准。说明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怀疑和动摇。
(2)目的:继承和发展圣人的学说,创立人世间的伦理规范、行为准则,从而达到国家昌盛、人民幸福、社会安定的目的。思想追求:朱熹肯定了“理”的绝对性和神圣性,而实际上就是“三纲五常”这一套封建伦理规范和道德准则,因此他实际上是要求人们恪守三纲五常,如此就会天下太平。
(3)程朱理学宣扬的是理在心外,而王守仁则认为“心外无理”,而程朱理学则强调“格物致知”获取理。王守仁主张“致良知”,即通过内心感悟就能回复良知,强调道德自律。

看了材料一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桃李满门弟子不下三千将李桃比作学生,古已有之,为什么要将桃李比作学生呢?我对田老师概括极得为准确,好  2020-03-30 …

阅读材料:材料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材料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材料三:三人行,必有我  2020-05-14 …

如果被开方数写为一个负数的平方的形式,那么在进行开方后,所得到的数是正还是负,亦或兼而有之? 为什  2020-05-16 …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材料二古者圣王之  2020-06-23 …

下列说法最准确的一项是()A.有人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比喻写文章没有写作材料.B.有人用“巧妇难  2020-07-10 …

阅读材料,阅读材料,材料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  2020-07-13 …

材料一:他广开私学,主张“有教无类”,不论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材料二“知之为知之,不知  2020-07-13 …

英语翻译1、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为了美而整容,可以理解,而且这样做本身对别人对社会并没有不好的影响,且  2020-11-03 …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020-11-08 …

某些材料在特定温度下电阻接近于零,这种材料物理学上称之为材料,此处的特定温度通常(选填“很高”、“接  2021-0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