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综合性学习我们曾在八年级探究过“莲文化的魅力”这一综合性学习的专题,大家也许被莲花的出尘芳姿所吸引,而忽略了那田田可人的叶子,现在,我们九年级(3)班开展“趣话‘叶’字
题目详情
综合性学习
我们曾在八年级探究过“莲文化的魅力”这一综合性学习的专题,大家也许被莲花的出尘芳姿所吸引,而忽略了那田田可人的叶子,现在,我们九年级(3)班开展“趣话‘叶’字”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以下活动.
(1)【积累知识】请写出两个含“叶”的成语.___.
(2)【才艺展示】根据“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的意境描绘一个画面.___.
(3)【探究感悟】古人咏叶常以“
叶”替代“
叶”,以此来传达更加沉郁的情感,如屈原《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请你试着从以下角度辨析下列两组词语,体会它们之间微妙的区别.
(4)【实践运用】为了营造“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妙境,有些诗人会给意象着色,如“接天莲叶无穷
,映日荷花别样
”、“枝间新
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
”,这些佳句都用了红与绿这种对比色,请谈谈这种对比色的运用有什么艺术效果?在生活中,我们常用“绿叶”来比喻哪一类人?___.
我们曾在八年级探究过“莲文化的魅力”这一综合性学习的专题,大家也许被莲花的出尘芳姿所吸引,而忽略了那田田可人的叶子,现在,我们九年级(3)班开展“趣话‘叶’字”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以下活动.
(1)【积累知识】请写出两个含“叶”的成语.___.
(2)【才艺展示】根据“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的意境描绘一个画面.___.
(3)【探究感悟】古人咏叶常以“
木 |
• |
树 |
• |
角度 词语 |
|
| ||||
颜色 | ||||||
触感 | ||||||
疏密 |
碧 |
• |
红 |
• |
绿 |
• |
红 |
• |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此题考察了成语的积累,我们平日要多观察识记好的成语,用于自己的写作或者口语中.
(2)此题考察了对诗句的理解和语言创造能力,这题并非是翻译文言文句子而是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进行再次创作,注意语言的优美生动,而且不脱离诗句原意.例句:
雄鸡报晓,残月未落,诗人行于崎岖的山路,看见槲叶飘落,因天未大亮,道旁的白色枳花似乎照亮了驿墙.
(3)此题考察了对木叶、树叶两词语的理解,要注意在具体的语境下进行分析,体会它们之间微妙的区别.
(4)此题考察了写作手法的运用,衬托是语文学科中的表现手法的一种,可分为正衬与反衬.甲事物由於乙事物的陪衬,就显得更清楚,更鲜明,更突出.此处的红绿两色在一起,就是起衬托的作用.会使红的更红,绿的更绿,双方的色彩都会得到加强,造成一种明丽鲜艳的效果;
在生活中,我们常用“绿叶”来比喻哪一类人,该题可联系“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来思考,“绿叶”比喻在取得成就的人物背后付诸帮助,默默奉献的人.
答案:
(1)【积累知识】示例 叶落归根 叶公好龙(2分)
(2)【才艺展示】雄鸡报晓,残月未落,诗人行于崎岖的山路,看见槲叶飘落,因天未大亮,道旁的白色枳花似乎照亮了驿墙.(只是翻译诗句给1分,画面上有诗句的背景,如交代时间、人物、事件才给2分)
(3)【探究感悟】
(每空0.5分,共3分)
(4)【实践运用】红绿两色在一起,会使红的更红,绿的更绿,双方的色彩都会得到加强,造成一种明丽鲜艳的效果;“绿叶”比喻在取得成就的人物背后付诸帮助,默默奉献的人.(前问2分,后问1分,共3分)
(2)此题考察了对诗句的理解和语言创造能力,这题并非是翻译文言文句子而是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进行再次创作,注意语言的优美生动,而且不脱离诗句原意.例句:
雄鸡报晓,残月未落,诗人行于崎岖的山路,看见槲叶飘落,因天未大亮,道旁的白色枳花似乎照亮了驿墙.
(3)此题考察了对木叶、树叶两词语的理解,要注意在具体的语境下进行分析,体会它们之间微妙的区别.
(4)此题考察了写作手法的运用,衬托是语文学科中的表现手法的一种,可分为正衬与反衬.甲事物由於乙事物的陪衬,就显得更清楚,更鲜明,更突出.此处的红绿两色在一起,就是起衬托的作用.会使红的更红,绿的更绿,双方的色彩都会得到加强,造成一种明丽鲜艳的效果;
在生活中,我们常用“绿叶”来比喻哪一类人,该题可联系“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来思考,“绿叶”比喻在取得成就的人物背后付诸帮助,默默奉献的人.
答案:
(1)【积累知识】示例 叶落归根 叶公好龙(2分)
(2)【才艺展示】雄鸡报晓,残月未落,诗人行于崎岖的山路,看见槲叶飘落,因天未大亮,道旁的白色枳花似乎照亮了驿墙.(只是翻译诗句给1分,画面上有诗句的背景,如交代时间、人物、事件才给2分)
(3)【探究感悟】
| 树叶 | 木叶 | |
颜色 | 绿(或“红”) | 黄(或“褐”) | |
触感 | 柔软(或“湿润”) | 硬(或“脆”,或“干燥”) | |
疏密 | 绵密[来源:Z|xx|k.Com] | 疏朗 |
(4)【实践运用】红绿两色在一起,会使红的更红,绿的更绿,双方的色彩都会得到加强,造成一种明丽鲜艳的效果;“绿叶”比喻在取得成就的人物背后付诸帮助,默默奉献的人.(前问2分,后问1分,共3分)
看了综合性学习我们曾在八年级探究过...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南宋诗人陆游也曾以落花自比"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而龚自珍的思想境界显得南南宋诗人陆游也曾以落 2020-04-25 …
英语翻译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 2020-05-09 …
写作(35分)23.每一个人都曾流过泪,也曾看过别人流泪。刘若英曾为爷爷的责骂而流下委屈的泪;我们 2020-05-14 …
(4分)生活,我对你心存感激①也许我们曾经埋怨过自己的身世,也曾经因为某些方面(感情、事业、学习等 2020-06-15 …
《汉书•宣帝纪》中说:“吏不廉平则治道衰。”顾炎武也曾说过“今日贪取之风,所以胶固于人心而不可去者 2020-06-1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我曾经徘徊于黄河上游的水库,惊异于她①;曾生活于河套平原,陶醉于她② 2020-07-05 …
在五千年的文化历史中,尽管华夏民族也曾历经各种灾难,但它在同化周边各族群的过程中,已将他们凝聚、融 2020-07-10 …
曾子曰:“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夫无父而无师者,余若夫何哉!”此言事师之犹 2020-07-11 …
王阳明曾说:“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此话实质上 2020-11-03 …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曾子曰:子曰: 2020-11-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