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历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世有内华外夷之说,人遂谓中国为华,而中国以外统谓之夷,此大谬不然者也。……然则华夷之辨,其不在地之内外,而系于礼之有无也明矣。苟有礼也,
题目详情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世有内华外夷之说,人遂谓中国为华,而中国以外统谓之夷,此大谬不然者也。……然则华夷之辨,其不在地之内外,而系于礼之有无也明矣。苟有礼也,夷可进为华,苟无礼也,华则变为夷,岂可沾沾自大,厚己以薄人哉?
--王韬《弢园文录外编》
(1)依据材料一,说明作者王韬的“华夷观”与传统“华夷观”的不同。
材料二 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似乎处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无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出叛逆色彩。
--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
(2)依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变法思想的特点。康有为的“叛逆色彩”在其思想主张上有何具体体现?
材料三 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陈独秀是要把欧洲两千多年发展起来的自由、民主和科学应用于中国,彻底改变几千年以来中国人民处于奴隶地位的旧伦理、旧道德、旧政治、旧思想,建立起人民本来就是主人地位的新伦理、新道德、新政治、新思想。
--余孚《重新启蒙:五四运动九十周年反思》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
材料四 自1840年以来,各时代思想特征虽十分不同,流派分立,各具理说,个别概念之琐屑,复不可胜计,而最基本之原始动力则是完全一致的。
--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中国新思潮不断涌现的“最基本之原始动力”是什么?
材料一 自世有内华外夷之说,人遂谓中国为华,而中国以外统谓之夷,此大谬不然者也。……然则华夷之辨,其不在地之内外,而系于礼之有无也明矣。苟有礼也,夷可进为华,苟无礼也,华则变为夷,岂可沾沾自大,厚己以薄人哉?
--王韬《弢园文录外编》
(1)依据材料一,说明作者王韬的“华夷观”与传统“华夷观”的不同。
材料二 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似乎处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无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出叛逆色彩。
--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
(2)依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变法思想的特点。康有为的“叛逆色彩”在其思想主张上有何具体体现?
材料三 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陈独秀是要把欧洲两千多年发展起来的自由、民主和科学应用于中国,彻底改变几千年以来中国人民处于奴隶地位的旧伦理、旧道德、旧政治、旧思想,建立起人民本来就是主人地位的新伦理、新道德、新政治、新思想。
--余孚《重新启蒙:五四运动九十周年反思》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
材料四 自1840年以来,各时代思想特征虽十分不同,流派分立,各具理说,个别概念之琐屑,复不可胜计,而最基本之原始动力则是完全一致的。
--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中国新思潮不断涌现的“最基本之原始动力”是什么?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本小问的不同,依据材料一“然则华夷之辨,其不在地之内外,而系于礼之有无也明矣”可以得出传统华夷观以地域作为区分标准,作者的华夷观以文明(“礼”)作为区分标准.
(2)第一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二“偷运西学之果”、“‘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可以得出借助封建传统文化,宣传维新变法理论.
第二小问的体现,结合康有为的思想主张可以得出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度),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
(3)本小问的理解,实际上考查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和新文化运动的意义.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思想领域里的反封建不彻底;陈独秀领导的启蒙运动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极大促进了思想解放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4)本小问的动力,依据材料,结合中国近代的时代特征可以得出救亡图存(挽救民族危,实现国家独立和富强).
故答案为:
(1)不同:传统华夷观以地域作为区分标准,作者的华夷观以文明(“礼”)作为区分标准.
(2)特点:借助封建传统文化,宣传维新变法理论.
具体体现: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度),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
(3)理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思想领域里的反封建不彻底;陈独秀领导的启蒙运动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极大促进了思想解放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4)动力:救亡图存(挽救民族危,实现国家独立和富强).
(2)第一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二“偷运西学之果”、“‘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可以得出借助封建传统文化,宣传维新变法理论.
第二小问的体现,结合康有为的思想主张可以得出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度),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
(3)本小问的理解,实际上考查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和新文化运动的意义.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思想领域里的反封建不彻底;陈独秀领导的启蒙运动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极大促进了思想解放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4)本小问的动力,依据材料,结合中国近代的时代特征可以得出救亡图存(挽救民族危,实现国家独立和富强).
故答案为:
(1)不同:传统华夷观以地域作为区分标准,作者的华夷观以文明(“礼”)作为区分标准.
(2)特点:借助封建传统文化,宣传维新变法理论.
具体体现: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度),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
(3)理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思想领域里的反封建不彻底;陈独秀领导的启蒙运动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极大促进了思想解放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4)动力:救亡图存(挽救民族危,实现国家独立和富强).
看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世...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判断“其”中在文中的意义。人言,蔺相如徒以1其口舌之功垂于竹帛,以吾观之,则非徒口舌耳。相如观秦王 2020-06-18 …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秦攻赵长平,齐、楚救之。秦计曰:“齐、楚救赵,亲①,则将退兵;不亲,则遂 2020-06-19 …
英语翻译人言,蔺相如徒以其口舌之功垂于竹帛,以吾观之,则非徒口舌耳.相如观秦王无意偿赵城,则却立睨 2020-06-19 …
功名待时之象功名待时之象.凡百事必就大利者耶.上上之签.百事皆有遂意之可能.繇於祖德之深.君尔又顺 2020-06-20 …
“轻诣”这个词怎么解释?遂轻诣垒下,晓以利害栋梁之材,社稷之器,安敢轻诣?栋梁之材,社稷之器,安敢 2020-06-25 …
观音解签:本签之曰功名待时之象.凡百事必就大利者耶.上上之签.百事皆有遂意之可能.繇於祖德之深.君 2020-06-25 …
判断“其”中在文中的意义。人言,蔺相如徒以1其口舌之功垂于竹帛,以吾观之,则非徒口舌耳。相如观秦王 2020-07-08 …
阅读下列材料: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太宗的话)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未 2020-07-28 …
鸦片战争后,洋货“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 2020-07-28 …
英语翻译1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2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 2020-1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