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国际贸易和国际组织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8世纪上海附近有两万多名纺织工人和染色工人。江西的瓷器中心,天空被炉火映得通红。广东的制铁业水力锤

题目详情
国际贸易和国际组织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8世纪上海附近有两万多名纺织工人和染色工人。江西的瓷器中心,天空被炉火映得通红。广东的制铁业水力锤不费任何人力不断锤打着。在西南省份,水力造纸机嗡嗡作响。中国国内市场的规模保证了生机勃勃的经济。1800年左右,10%以上的粮食用来出售而不是农民自己吃掉,25%以上的原棉、以及一半以上的棉布用来销售,几乎所有的丝、茶、盐也同样在市场上出售。在此背景下,国际贸易对中国相对无足轻重。然而,中国对世界其他地方的经济至关重要。
在广州的对外贸易据点,世界各国吵吵嚷嚷地要进入中国几乎紧闭的大门,搜寻中国茶叶、丝绸、大黄、瓷器等。而且,感谢欧洲茶叶市场的增长,中国贸易顺差继续扩大。荷兰在广州购买的茶叶从18世纪前期的年约150万荷兰盾,上升到18世纪后期的年近1650万荷兰盾。此时,英国成为大买主,在1784年后的20年里购买了近3亿英镑的茶叶。
摘编自  P.费尔南德兹一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18世纪中国对外贸易的状况及成因。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状况”,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世界各国吵吵嚷嚷地要进入中国几乎紧闭的大门,搜寻中国茶叶、丝绸、大黄、瓷器等”可归纳为世界市场对中国商品需求旺盛;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而且,感谢欧洲茶叶市场的增长,中国贸易顺差继续扩大”可归纳为荷兰、英国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等商品,中国处于出超地位;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在此背景下,国际贸易对中国相对无足轻重”可归纳为外国商品进口少,国内对外国商品需求量小.
“成因”,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中国国内市场的规模保证了生机勃勃的经济”、“1800年左右,10%以上的粮食用来出售而不是农民自己吃掉,25%以上的原棉、以及一半以上的棉布用来销售,几乎所有的丝、茶、盐也同样在市场上出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中国手工业发达、农产品商品化、闭关政策、自然经济的封闭性、西方推行重商主义、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等方面进行分析归纳.
故答案为:
状况:世界市场对中国商品需求旺盛;荷兰、英国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等商品,中国处于出超地位;外国商品进口少,国内对外国商品需求量小.
成因:中国手工业发达提供大量产品;农产品商品化,大量投入市场;自然经济仍占较大比例,实行闭关政策.西方国家推行重商主义,积极开拓海外市场.18世纪后期英国开始工业革命,对海外市场有强烈需求.
看了国际贸易和国际组织推动了经济发...的网友还看了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