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雠,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
题目详情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雠,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使宰相不罢,自得以古圣哲王之行摩切(注:规劝)其主,其主亦有所畏而不敢不从也。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中国近代,可以说经历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第一次是对“华夷之辨”观念的突破,第二次是对“道”“器”观念的突破,第三次则是对传统文化束缚的突破……由于第一次思想解放到第二次思想解放花了34年的时间,第二次思想解放到第三次思想解放又花了20年的时间,使得中国人民无力确立自己的独立道路,中华民族第一次腾飞的机会彻底丧失了。
一一摘编自张玉福《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进程及启示》
材料三 30年来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两次大的思想交锋。第一次是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另一次是上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
一一摘自沈宝祥《新时期解放思想的历程》
社会转型必然促使思想文化变迁,反过来具有前瞻性的社会思潮与文化革新,又往往是社会转型的先导和催化剂。
一一摘自楠升《多维视野中的社会转型》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进步政治思想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次“突破”的核心内容,如何理解材料二中“中华民族第一次腾飞的机会彻底丧失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思想解放成为“社会转型的先导和催化剂”的表现,分析这一时期与前两个时期思想解放运动在推动“社会转型”方面产生巨大差异的原因。
材料一 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雠,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使宰相不罢,自得以古圣哲王之行摩切(注:规劝)其主,其主亦有所畏而不敢不从也。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中国近代,可以说经历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第一次是对“华夷之辨”观念的突破,第二次是对“道”“器”观念的突破,第三次则是对传统文化束缚的突破……由于第一次思想解放到第二次思想解放花了34年的时间,第二次思想解放到第三次思想解放又花了20年的时间,使得中国人民无力确立自己的独立道路,中华民族第一次腾飞的机会彻底丧失了。
一一摘编自张玉福《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进程及启示》
材料三 30年来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两次大的思想交锋。第一次是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另一次是上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
一一摘自沈宝祥《新时期解放思想的历程》
社会转型必然促使思想文化变迁,反过来具有前瞻性的社会思潮与文化革新,又往往是社会转型的先导和催化剂。
一一摘自楠升《多维视野中的社会转型》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进步政治思想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次“突破”的核心内容,如何理解材料二中“中华民族第一次腾飞的机会彻底丧失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思想解放成为“社会转型的先导和催化剂”的表现,分析这一时期与前两个时期思想解放运动在推动“社会转型”方面产生巨大差异的原因。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本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一“…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雠,名之为独夫…”、“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等主要信息可以得出抨击君主专制、借鉴古人;结合教材所学,与西方对比,可以得出没有提出未来的蓝图,片面化倾向等.
(2)第一小问的内容,结合所学可以看出洋务派的“中体西用”、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的制度变革、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伦理变革.
第二小问的理解,依据材料二“第一次思想解放到第二次思想解放,花了34年的时间,第二次思想解放到第三次思想解放又花了20年的时间,使得中国人民无力确立自己的独立道路”等信息,结合教材所学,可以归纳为与思想解放对应的运动接连失败,民族危机继续加深.
(3)第一小问的表现,紧扣“社会转型的先导和催化剂”,依据材料三“第一次是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另一次是上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推动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两个方面概括,即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推动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摆脱姓“社”姓“资”束缚,为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提供舆论准备.
第二小问的原因,结合前两则材料,可以从政治体制、领导力量、思想本身等几个角度归纳.
故答案为:
(1)特点:抨击君主专制,带有鲜明的民主色彩;托古改制(答主张学习古人治国经验也可);未提出未来社会建设方案,没能跳出传统儒家的藩篱;看待历史有偏激和绝对化倾向.
(2)内容:“中体西用”,学习西方器物;通过改良或革命,建立西方民主制度;反对封建思想,提倡民主、科学.
理 在三次思想解放影响下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连续失败;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逐渐加深.
(3)表现: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推动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摆脱姓“社”姓“资”束缚,为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提供舆论准备.
原因:政治条件:前者处在封建社会末期,以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者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领导力量:明清之际新的经济处于萌芽状态,新阶级尚未形成,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始终未能独立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极其脆弱;中共的正确领导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思想本身:明清之际是借用儒家的民本思想,近代是西学东渐;后者始终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
(2)第一小问的内容,结合所学可以看出洋务派的“中体西用”、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的制度变革、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伦理变革.
第二小问的理解,依据材料二“第一次思想解放到第二次思想解放,花了34年的时间,第二次思想解放到第三次思想解放又花了20年的时间,使得中国人民无力确立自己的独立道路”等信息,结合教材所学,可以归纳为与思想解放对应的运动接连失败,民族危机继续加深.
(3)第一小问的表现,紧扣“社会转型的先导和催化剂”,依据材料三“第一次是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另一次是上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推动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两个方面概括,即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推动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摆脱姓“社”姓“资”束缚,为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提供舆论准备.
第二小问的原因,结合前两则材料,可以从政治体制、领导力量、思想本身等几个角度归纳.
故答案为:
(1)特点:抨击君主专制,带有鲜明的民主色彩;托古改制(答主张学习古人治国经验也可);未提出未来社会建设方案,没能跳出传统儒家的藩篱;看待历史有偏激和绝对化倾向.
(2)内容:“中体西用”,学习西方器物;通过改良或革命,建立西方民主制度;反对封建思想,提倡民主、科学.
理 在三次思想解放影响下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连续失败;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逐渐加深.
(3)表现: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推动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摆脱姓“社”姓“资”束缚,为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提供舆论准备.
原因:政治条件:前者处在封建社会末期,以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者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领导力量:明清之际新的经济处于萌芽状态,新阶级尚未形成,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始终未能独立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极其脆弱;中共的正确领导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思想本身:明清之际是借用儒家的民本思想,近代是西学东渐;后者始终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
看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英语翻译王夫之在《论秦始皇废分封行郡县》中说:“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因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 2020-06-13 …
“仆诚赖天之灵,偶有见于良知之学,以为必由此而后天下可得而治。是以每念斯民之陷溺,则为之戚然痛心, 2020-06-16 …
英语翻译景公之时,荧惑守于虚,期年不去.公异之,召晏子而问曰:“吾闻之,人行善者天赏之行不善者天殃 2020-06-19 …
请问这几句在白话文意思是甚麼?请问这几句在白话文意思是甚麼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 2020-06-21 …
《老子》二章的翻译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天之道,损有余而 2020-07-01 …
请用斜线(/)给下面画线部分断句。持枢,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之正也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虽成必败 2020-07-04 …
下面对“之”字的用法和解释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其翼若垂天之云②水之积也不厚下面对“之”字的用法和解释 2020-07-05 …
以下是什么意思:1.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2.在目力之所及之所不及的天下。以下是 2020-07-07 …
对下列加线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天命之谓性本性B.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适合符合C.有弗学,学之弗 2020-11-02 …
下列选项与“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观点相一致的是A.动之端乃天地之心B.存在即被感知C.死 2020-11-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