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小松》描写了什么?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题目详情
《小松》描写了什么?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这首小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
“自小刺头深草里”——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转大.不是么?——
“而今渐觉出蓬蒿.”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这个“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先兆.事物发展总是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从“刺头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渐觉”.“渐觉”说得既有分寸,又很含蓄.是谁“渐觉”的呢?只有关心、爱护小松的人,时时观察、比较,才能“渐觉”;至于那些不关心小松成长的人,视而不见,哪能谈得上“渐觉”呢?故作者笔锋一转,发出深深的慨叹: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里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大松“凌云”,已成事实,称赞它高,并不说明有眼力,也无多大意义.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能识别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故诗人感叹道: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啊!这些小松,和韩愈笔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千里马,不是遭到同样悲惨的命运吗?
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入关》),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埋没深草里的“小松”,不也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由于诗人观察敏锐,体验深切,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炼传神;描写和议论,诗情和哲理,幽默和严肃,在这首诗中得到有机的统一,字里行间,充满理趣,耐人寻味.
看了 《小松》描写了什么?自小刺头...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国朝以来木工,一人而已.至今木工皆以预都料为法.有《木经》三卷,今行於世者是也.的意思  2020-04-25 …

读下图并回答问题(15★)请回答:⑴、为什么把这条商路叫作丝绸之路?(3★)⑵、从图中找出丝绸之路  2020-05-14 …

木禾木+心读什么?今天小弟我看见一个字.实在不知.字是上下结构.上面是禾木禾下面是心  2020-05-17 …

为什么今天晚上在月亮的周围出现巨大的月晕?今天是2011年3月17日,不知道大家今天注意到没有,晚  2020-05-23 …

东京食尸鬼,放出赫子会很消耗能量?为什么金木要吃肉才放赫子呢?TV党金木难道还不能掌握如何放出赫子  2020-07-06 …

请教一个字(木出)这个字叫什么吗?(木出)左偏旁是木右偏旁是出这个字叫什么吗?  2020-07-08 …

木糖醇小知识什么是木糖醇?木糖醇原产于芬兰,是从白桦树、橡树、玉米芯、甘蔗渣等植物中提取出来的一种  2020-07-08 …

谁能简要的讲一下“天干”,“地支”,让我能自己说出今天是什么年什么月什么日什么时(如:丙寅年丁酉月  2020-07-15 …

(1)如图1所示,一木块静止在斜面上,请画出该木块所支持力以及木块对斜面压力的示意图.(2)如图2  2020-08-01 …

两木板之间夹着一个方木块并处于静止状态若为把木块向上抽出,在木块上施加一竖直向上的力,那该力是等于木  2020-12-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