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春山夜月于良史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1)本诗中颔
题目详情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春山夜月
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1)本诗中颔联中的“掬”“弄”用得好。请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好在哪里。
(2)“夜忘归”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全诗加以概括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春山夜月
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1)本诗中颔联中的“掬”“弄”用得好。请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好在哪里。
(2)“夜忘归”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全诗加以概括分析。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此题考查了“炼字”.答题模式: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掬”写出泉水的清澈;“弄”写出山花香气的馥郁.
(2)诗歌的首联“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就道明了“夜忘归”的原因,就是“春山多胜事”,也就是山中景色美:“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答案:
(1)掬,双手捧,捧起泉水,泉水映见月影,好像明月也在自己的手里一样,写出了泉水的清澈(2分),弄,摆弄,摆弄满枝繁花,花香自然也就沾满衣衫,道尽了山花香气的馥郁.(2分)表现了诗人可爱的童心和游玩的兴致.(2分)
(2)“夜忘归”是因为珍爱春天的山里有如此多美景.(1分)一是泉清月明,花繁香浓,这是近处的美景;(2分)二是隐现在青翠山色深处的楼台,这是远处的美景.这些美景让作者在玩赏之中欲去还会,以致“夜忘归”. (2分)
参考译文:
春山美景好不胜收,令人赏玩彻夜忘归.捧起山泉,月影闪烁手间;拨弄树枝,香气渗透衣衫.游兴顿起,不会在乎路途远近;想要离去,总难舍下花草深情.翘首南望,钟声悠扬,楼台掩映翠微深处.
赏析: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二百七十五.诗的开头二句点出:春天的山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自己游春只顾迷恋玩赏,天黑了,竟然忘了归去.这两句,提纲挈领,统率全篇.以下六句,具体展开对“胜事”与“赏玩忘归”的描述.一、二句之间,有因果关系,“多胜事”是“赏玩忘归”的原因.而“胜事”又是全诗发脉的地方.从通篇着眼,如果不能在接着展开的三、四句中将“胜事”写得使人心向往之,那么,其余写“赏玩忘归”的笔墨,势将成为架空之论.
在这吃紧处,诗人举重若轻,毫不费力地写道:“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此处描写堪称恰到好处:第一,从结构上来看,“掬水”句承第二句的“夜”,“弄花”句承首句的“春”,笔笔紧扣,自然圆到.一、二句波纹初起,至这两句形成高潮,以下写赏玩忘归的五、六两句便是从这里荡开去的波纹.第二,这两句写山中胜事,物我交融,神完气足,人情物态,两面俱到.既见出水清夜静与月白花香,又从“掬水”“弄花”的动作中显出诗人的童心不灭与逸兴悠长.所写“胜事”虽然只有两件,却足以以少胜多,以一当十.第三,“掬水”句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弄花”句写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将花香衣香浑为一体.艺术形象虚实结合,字句安排上下对举,使人倍觉意境鲜明,妙趣横生.第四,精于炼字.“掬”字,“弄”字,既写景又写人,既写照又传神,确是神来之笔.
诗人完全沉醉在山中月下的美景之中了.唯兴所适,根本不去计算路程的远近.而当要离开时,对眼前的一花一草不能不怀依依惜别的深情.这就是诗人在写出“胜事”的基础上,接着铺写的“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二句的诗意.这两句写赏玩忘归,“欲去”二字又为折入末两句南望楼台埋下伏笔.
正当诗人在欲去未去之际,夜风送来了钟声.他翘首南望,只见远方的楼台隐现在一处青翠山色的深处.末两句从近处转向远方,以声音引出画面.展示的虽是远景,但仍然将春山月下特有的情景,用爱怜的笔触轮廓分明地勾勒了出来,并与一、二、三句点题的“春山”、“夜”、“月”正好遥相呼应.
综上所述,可见三、四两句是全诗精神所在的地方.这两句在篇中,如石韫玉,似水怀珠,照亮四围.全诗既精雕细琢,又出语天成,自具艺术特色.
(2)诗歌的首联“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就道明了“夜忘归”的原因,就是“春山多胜事”,也就是山中景色美:“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答案:
(1)掬,双手捧,捧起泉水,泉水映见月影,好像明月也在自己的手里一样,写出了泉水的清澈(2分),弄,摆弄,摆弄满枝繁花,花香自然也就沾满衣衫,道尽了山花香气的馥郁.(2分)表现了诗人可爱的童心和游玩的兴致.(2分)
(2)“夜忘归”是因为珍爱春天的山里有如此多美景.(1分)一是泉清月明,花繁香浓,这是近处的美景;(2分)二是隐现在青翠山色深处的楼台,这是远处的美景.这些美景让作者在玩赏之中欲去还会,以致“夜忘归”. (2分)
参考译文:
春山美景好不胜收,令人赏玩彻夜忘归.捧起山泉,月影闪烁手间;拨弄树枝,香气渗透衣衫.游兴顿起,不会在乎路途远近;想要离去,总难舍下花草深情.翘首南望,钟声悠扬,楼台掩映翠微深处.
赏析: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二百七十五.诗的开头二句点出:春天的山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自己游春只顾迷恋玩赏,天黑了,竟然忘了归去.这两句,提纲挈领,统率全篇.以下六句,具体展开对“胜事”与“赏玩忘归”的描述.一、二句之间,有因果关系,“多胜事”是“赏玩忘归”的原因.而“胜事”又是全诗发脉的地方.从通篇着眼,如果不能在接着展开的三、四句中将“胜事”写得使人心向往之,那么,其余写“赏玩忘归”的笔墨,势将成为架空之论.
在这吃紧处,诗人举重若轻,毫不费力地写道:“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此处描写堪称恰到好处:第一,从结构上来看,“掬水”句承第二句的“夜”,“弄花”句承首句的“春”,笔笔紧扣,自然圆到.一、二句波纹初起,至这两句形成高潮,以下写赏玩忘归的五、六两句便是从这里荡开去的波纹.第二,这两句写山中胜事,物我交融,神完气足,人情物态,两面俱到.既见出水清夜静与月白花香,又从“掬水”“弄花”的动作中显出诗人的童心不灭与逸兴悠长.所写“胜事”虽然只有两件,却足以以少胜多,以一当十.第三,“掬水”句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弄花”句写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将花香衣香浑为一体.艺术形象虚实结合,字句安排上下对举,使人倍觉意境鲜明,妙趣横生.第四,精于炼字.“掬”字,“弄”字,既写景又写人,既写照又传神,确是神来之笔.
诗人完全沉醉在山中月下的美景之中了.唯兴所适,根本不去计算路程的远近.而当要离开时,对眼前的一花一草不能不怀依依惜别的深情.这就是诗人在写出“胜事”的基础上,接着铺写的“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二句的诗意.这两句写赏玩忘归,“欲去”二字又为折入末两句南望楼台埋下伏笔.
正当诗人在欲去未去之际,夜风送来了钟声.他翘首南望,只见远方的楼台隐现在一处青翠山色的深处.末两句从近处转向远方,以声音引出画面.展示的虽是远景,但仍然将春山月下特有的情景,用爱怜的笔触轮廓分明地勾勒了出来,并与一、二、三句点题的“春山”、“夜”、“月”正好遥相呼应.
综上所述,可见三、四两句是全诗精神所在的地方.这两句在篇中,如石韫玉,似水怀珠,照亮四围.全诗既精雕细琢,又出语天成,自具艺术特色.
看了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少年读诗如隙中窥月,中年读诗如庭中望月,老年读诗如台上观月我要这句话的意思AAAAAAAAAAAA 2020-06-12 …
材料一2017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在国内掀起了一阵全民皆诗的文化 2020-06-25 …
阅读诗歌《送别》,完成下列各题。送别(隋朝民歌)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尺花飞尽,借 2020-06-27 …
阅读材料,从以下任务中任选一项完成.“为你读诗”是一个公众网络艺术平台,它用诗歌吟读的方式表达情感 2020-07-14 …
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各题鹧鸪天晏几道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①飞。 2020-11-03 …
比读诗歌,背诵默写1.以《回延安》第一部分为例按座位号为序,诗句接龙2.以《回延安》第二部分为例男女 2020-11-13 …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一去二三里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1)有感情地读一读, 2020-11-14 …
阅读《归园田居》,选出理解不恰当的一项A.全诗运用白描手法,情、景、人交融在一起,且语言朴实无华,营 2020-11-22 …
朗读诗歌《夜》,回答下列问题。(1)此诗的作者是,国别)诗人。全诗着力表现了夜,(的特点,传达出诗人 2020-12-04 …
台湾省是我国神圣的不可分割的领土,读我国台湾包括台湾岛,以及附近的澎湖列岛、钓鱼岛等许多小岛.根据题 2020-12-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