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罗兰之歌为什么会长期流传为什么会长期流传,成为其实文学的典型作品

题目详情
罗兰之歌为什么会长期流传
为什么会长期流传,成为其实文学的典型作品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罗兰之歌》是法国英雄史诗,中世纪武功歌的代表作品.全诗共分为291节,长4002行 ,以当时民间语言罗曼语写成.
英雄史诗是法国最古老的文学.英雄史诗主要分为帝王系、纪尧姆·德·奥郎日系和敦·德·梅央斯系.《罗兰之歌》是帝王系德主要作品.
以帝王将相武功为内容的叙事诗,在欧洲称为纪功歌,跟《奥德赛》、《伊利亚特》一样,起初都是吟游诗人在深宅大院、通衢大道吟唱的歌谣,后来才编写成书.
说《罗兰之歌》是开卷之作,并不是说在此以前法国文学史上没有出现过作品.在九至十一世纪之间有《圣女欧拉丽的颂歌》、《耶稣受难》、《圣勒日》、《圣阿莱克西》等,从题目便可看出这是一些表彰基督教圣徒的道德圣行的作品,语言贫乏,牵强附会,虽然写的是韵文,但是通篇说教,谈不上文学价值.
在牛津抄本产生之时,法国通俗语言有了很大发展,其结构、形式和词汇已经能够承受长篇叙事的分量.在《罗兰之歌》中可以看到大量并列句,简单的形象和隐喻,人物的心理和意图描写,还有民歌中常见的复叠和夸张.随着各地区文化的传播,宗教斗争激发的宗教热忱,这部叙述七七八年龙塞沃悲剧的纪功歌,更多反映的却是十一、十二世纪的时代精神和特征.今天读到的《罗兰之歌》包含了三个层次的冲突:
一、两个世界、两种文明、两种宗教的冲突.基督教代表善、正义和天意,而伊斯兰教代表恶、不义和邪道.
二、领主与藩臣的冲突.领主供养和保护藩臣,藩臣向领主效忠,以死相保.一名藩臣可以同时效忠几名领主;也可既是一名领主的藩臣,又是另外藩臣的领主.
三、藩臣与藩臣之间的冲突.好藩臣忠诚、英勇、磊落;坏藩臣不忠、怯懦、阴险.这些道德行为的准则当时是明确的,对待上帝诚惶诚恐的基督徒心灵中容不得半点怀疑.
《罗兰之歌》是欧洲中世纪的一部伟大史诗,浑厚质朴.有人赞誉说它有荷马宽阔流动的优美,但丁豪放有力的笔致.这毕竟是一千多年以前的作品,有中世纪的种种特点.若用历史观点阅读,今天的读者依然会认为这是一部卓越不凡的大作.
关于两教圣战的历史,基督教有基督教的写法,伊斯兰教有伊斯兰教的写法,水火不相容.《罗兰之歌》属于基督教的写法.当西方国家接受了基督信仰以后,一切其他信仰在他们眼中都是异端邪说,一切抱其他信仰的人都是异教徒,里面不仅是阿拉伯人,还包括斯拉夫人、匈牙利人、鞑靼人等.圣战中要勇往直前,把异教徒赶尽杀绝是基督徒的天职,杀敌可以作为补赎,信仰上帝的人战无不胜,为教而殉死者灵魂升入天堂.当作者怀着一片虔诚刻意描写这些价值观的同时,也暴露了基督教狂热、偏执和残忍的一面.
法国史学家保尔·彭古尔有一部著作,书名很有意思:《纪功歌是不是种族主义作品?》.以《罗兰之歌》来说,似乎还不能算,但是从中也可看出一切以宗教划线,区分敌我的是宗教,还不是种族和肤色.撒拉逊人一旦改宗,皈依了基督教,就拥有基督徒的一切权利.
其实,作者对伊斯兰教口诛笔伐,却对它的教义和仪式表现了相当的无知.完全以基督教的模式来想象:顺服唯一的神安拉的伊斯兰教同样有三位一体:穆罕默德、泰瓦干、阿卜林;从不供奉神像的撒拉逊人同样在地室进行偶像崇拜;政教合一的教权政体同样也有十二员大将,以此与查理曼的十二太保相对应;军队中同样的武装、同样的战斗方阵;甚至撒拉逊王在狠狠诅咒查理曼时,同样用“douceFrance”(douce有“可爱”、“气候温和”的意思,考虑其含义,本书中译为“富饶的法兰西”,显然这词只用在褒义上).
自古以来,各个民族的发展决不是平衡的,同一个民族的演变也不是直线状的.可是只是到了近代,人才慢慢明白了这个事实,发现世界是多极的,立体的,不该囿于自己精神与行动上的束缚,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用扁平的目光看事物.实际上大千世界万象纷纭,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这恐怕是事物发展中的永恒存在.
看了罗兰之歌为什么会长期流传为什么...的网友还看了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