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美国科学家因发现“大脑中GPS”--组成大脑定位系统的细胞,而荣获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奖.某研究小组为探究定位与海马区的神经元的关系,利用水迷宫对大鼠进行重复训练,然后让它们寻

题目详情
美国科学家因发现“大脑中GPS”--组成大脑定位系统的细胞,而荣获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奖.某研究小组为探究定位与海马区的神经元的关系,利用水迷宫对大鼠进行重复训练,然后让它们寻找水下隐蔽的平台.实验处理及结果如表:
组别  实验处理  实验结果
 对照组 -  错误次数  到达平台所需时间/s
 8.76  22.7
 实验组  向海马区注射0.5mmol/L的缓冲液溶解的鹅膏蕈氨酸1pL  36.23 243.2
(1)表中用来判断大鼠定位与海马区神经元有关的指标是___.
(2)乙酰胆碱是海马区神经元释放的兴奋性神经递质,该递质山突触前膜通过___(填运输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突触后膜上发生的信号变化是___.
(3)短期记忆主要与___有关,尤其与大脑皮层的海马区有关.
(4)鹅膏蕈氨酸是一种神经毒素,它与___上的毒蕈碱受体结合,从而导致海马区神经元死亡或者缺失.
(5)阿尔茨海默氏症也称老年性痴呆症,可能与海马区神经元病变有关,经DNA序列分析表明,患者神经元突触末端βA4蛋白质的第711位的缬氨酸变成了苯丙氨酸,有的则是第670位和第671位的赖氨酸和甲硫氨酸变成了天冬氨酸和亮氨酸,由此可知该病与遗传物质的___(填“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或“染色体变异”)有关.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分析题干信息和表格可知:表中用来判断大鼠定位与海马区神经元有关的指标是:大鼠寻找水下隐蔽的平台的错误次数和到达平台所需时间.
(2)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以胞吐的形式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突触后膜上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
(3)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的联系有关,尤其与大脑皮层的海马区有关.
(4)鹅膏蕈氨酸是一种神经毒素,它与突触后膜上的毒蕈碱受体结合,从而导致海马区神经元死亡或者缺失.
(5)经DNA序列分析表明,患者神经元突触末端βA4蛋白质的第711位的缬氨酸变成了苯丙氨酸,有的则是第670位和671位的赖氨酸和甲硫氨酸变成了天冬氨酸和亮氨酸,由此可知这是基因突变造成氨基酸替换的结果.
故答案为:
(1)错误次数和到达平台所需时间
(2)胞吐   化学信号变为电信号
(3)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
(4)突触后膜
(5)基因突变
看了美国科学家因发现“大脑中GPS...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2015年10月6日,获得诺贝尔奖的屠呦呦发表获奖感言:“青蒿素这个生物研究成功是多年研究集体攻关  2020-06-09 …

北京时间2015年10月5日晚,84岁高龄的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屠呦呦继  2020-07-15 …

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在发表获奖感言时说:“青高素研究成功是多年研究集体攻关的成绩,青  2020-07-16 …

央视专访屠呦呦屠呦呦:这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再次获得诺奖。屠呦呦通过央视正式发表获  2020-11-14 …

(1)2015年10月6日,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通过央视正式发表获奖感言:诺奖是一个很大的荣誉,  2020-11-23 …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获奖者屠呦呦,通过央视发表获奖感言时说道:“获诺将是一个很大的荣誉,青蒿  2020-11-23 …

美国科学家因发现“大脑中的GPS”-组成大脑定位系统的细胞,而荣获2014诺贝尔生物学奖.某研究小组  2020-12-09 …

美国科学家因发现“大脑中GPS”--组成大脑定位系统的细胞,而荣获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奖.某研究小  2020-12-09 …

2012年是《南京条约》签署170周年,百年荣辱起于此,某班同学以此为契机开展研究性学习,利用不同史  2020-12-13 …

(1)2015年10月6日,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通过央视正式发表获奖感言:诺奖是一个很大的荣誉,  2021-0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