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李清照词《如梦令》,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A.这首词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

题目详情

阅读李清照词《如梦令》,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A. 这首词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系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B. “浓睡不消残酒”是叙事,表面是说早晨起来酒意未消,实际是说愁情太深,借酒浇愁依然还是愁

C. “绿肥红瘦”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

D. 这首词借助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A“直抒胸臆”错,词的开篇从昨夜“风”“雨”写起,描述了“雨疏风骤”的场景,应该是借景抒情;
B“浓睡不消残酒”是叙事,表面是说早晨起来酒意未消,实际是说愁情太深,借酒浇愁依然还是愁,分析正确;
C运用了部分代整体的借代手法,分析正确;
D这首词借助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分析正确;
译文:
  昨夜雨点稀疏,晚风急猛,我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试问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她说海棠花依然如旧.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赏析:
  这首词写法别致,是李清照的成名作之一.全词曲折委婉,意境层层递进,虽只六句,却几度转承,时时宕开一笔.同为伤春之作,词人并没有像其他诗人一样直接写如何百花凋零、如何悲伤惆怅,而是侧面通过听觉、视觉等营造暮春时节的氛围,从客观现实逐渐转入主观感受,从而能够更加强烈地引起读者的共鸣.一问一答之间,花在人前花含愁,人在花前人消瘦.一个不解愁思,一个叹时光易逝,两相对照,如花影摇曳,自有风致翩然.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写的是昨夜的情景,包含了两个内容--风雨和喝酒.“雨疏风骤”直言昨夜的风雨:雨点稀疏,风声急骤;而写喝酒的情景却很婉转,“浓睡”即酣睡之意,证明昨夜大醉,故可知酒喝得很多;从“不消”二字,可看出词人是借酒消愁,沉沉的酣睡都不能把残存的酒力以及内心的愁苦全部消尽,足见愁有多深.前两句一明写,一隐写,境界全出,尽显风采.“试问卷帘人”以下五句是今晨的情景.词人一早醒来,虽酒意未消,但仍想起昨夜的雨狂风猛,于是一起身就问正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庭园里的海棠现在怎么样了?”因词人不确定昨夜的风雨是否摧残到园中的海棠花,故言“试问”.“卷帘人”的回答:“海棠旧”.一个“却”字用得极妙,将词人的情致与侍女的冷漠态度描绘得活灵活现.显然词人不满侍女的回答,于是反驳道:“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虽然词人的语气肯定,但毕竟自己没有亲见海棠花的状态,故用“应是”.“绿肥红瘦”指海棠花绿叶繁茂红花凋零,实为名句.以“绿”和“红”两种颜色指代叶子和花朵,以“肥”和“瘦”形容叶之繁茂与花朵凋零,可谓新鲜之极,动人之极,只是随手点染却又神气兀然.“绿肥红瘦”又照应起句的“雨疏风骤”,前后呼应,相映成趣.
这首小令虽然篇幅短小,但却有人物、场景以及对白,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表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