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中国画之所以能为大众接受,是因为它的人性指归的“至善”。既然是养心修身之术,谁都不会排斥,是人性的需要。宋人面对山水,可游可居、可静心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画之所以能为大众接受,是因为它的人性指归的“至善”。既然是养心修身之术,谁都不会排斥,是人性的需要。宋人面对山水,可游可居、可静心畅神,坐游万里、精骛八极,进而进入一种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的状态,也即“入静”的状态。老子说:“静胜躁,寒胜热,清净以为天下正。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中国画就是让人静下来的艺术,它不表现战争,不表现血腥,不表现暴躁,也极少表现焦虑。它追求至静至远,调和天人。这种艺术观念源自老子思想,无所谓消极积极。
“逸、神、妙、能”四格,逸之外其余三格没有原则的界限。如果要分的话,每个品种还分上中下等,这需要是同时代的人才好比较。画论品评中多有点评,我不研究画史,故对“典型的代表人物”无大兴趣。孔子说“君子不器”,大约是指对“术”和“技法”不是看得太重。
学生请教种地,孔子说“吾不如老农”。中国画中“道”的部分千载不移,而“术”的部分代代有变,这应验了石涛那句“笔墨当随时代”。变是自然的变,而不是刻意的变。形而上的认知,是历代中国画论提炼出来的共同部分。其中我们所谓的“逸”是宋之后,贯穿中国画精神的一个核心命题。如果仅仅把“逸”看作是“文人画”的产物,这认识是狭隘的。“逸”是笔墨文化成熟的标志。“逸”关乎才情,更关乎修为和境界。关于“逸”的历代论述很多,我把它概括为六个字:
不象--不愿拘泥于物象,“非不能也,实不为也”。实在是不屑于那个“象”。
自由--忠实于个人情感。不做,不刻,不雕,不期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如是做出来、刻出来的可能就是“妙”和“能”,在刻和做之间的是“神”。
出尘--与“意识形态”无关,不为谁服务;不为时风左右、不顾大众需求。当然它又绝然不是仇视社会,它是通过内省而达至善;人们欣赏它需要提升自己,修养到一定的功夫才能有所解悟。
“逸、神、妙、能”这四格往往不是截然分开的,“神”“妙“能”里面也往往有部分“逸“的因素,但到“逸”格则是更突出了。历代画论称之为“标格特出”或“标致特出”,人们一看,会感觉它完全跳出来了,超尘绝俗。这与是否工笔或写意无关,与题材、体裁、形制、手法也无关,是效果,浸透着精神内涵的一种效果。仇英画得虽好,但不能称作“逸”,是妙品,有的可称神品。陈老莲是“逸”,八大是“逸”,石涛略显粗糙,也是“逸”。他的画作在“笔精墨妙”上要打点折扣。我也研究了原因,他在“出尘”上有点欠缺,还不是真的自由,放不下。真的逸格多为野逸之人、出世之人。没有出世的人有一颗求逸的心他也能做到,如董其昌、沈石田。而石涛呢,他心里头还是向往着入世,放不下,身在尘外,心在尘中,如此状态,在画上能看出来。观石涛的画,时见才华过人,时见浮烟涨墨;时见清奇脱俗,时见随世俯仰。这是一个矛盾着的石涛。他的画论却有极强的思辨能力,对中国画的本质把握入骨,认识可谓深刻,但“笔墨当随时代”被20世纪过度解读,成为标签,甚至成为肤浅作品找来的依据。
(摘自《中国画是静、慢、淡的艺术》)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
A.中国画是养心修身的艺术,谁都不会排斥,是人性的需要,能够被大众广泛接受。
B.中国画的人性指归的“至善”,可静心畅神,坐游万里、精骛八极•进而进入一种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的状态。
C.中国画不表现战争血腥,也很少表现暴蹂焦虑。追求至静至远,天人合一。这种艺术观念源自老子思想,无所谓消极积极。
D.老子认为安静克服躁动,寒冷克服炎热,唯有清静,是天下的正道。中国画就是能够让人静下来的艺术,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___
A.“逸”涉及才情,更涉及修为和境界。“逸”是宋之后,贯穿中国画精神的一个核心命题。
B.中国画追求至静至远,调和天人。这种艺术观念千载不移,而“笔墨”的部分代代有变。
C.中国画绘画的情感应该不期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在流和做之间的作品是神品。
D.中国画“笔墨”的变是自然的变,而不是刻意的变。中国画作品应当随时代而变,随大众需求而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
A.历代画论称“逸”格为“标格特出”或“标致特出”,人们一看,会感觉绘画形象完全跳出来了,活灵活现,超尘绝俗。
B.“逸”格与是否工笔或写意无关,与题材、体裁、形制、手法也无关,“逸”格的中国画作品有浸透着精神内涵的一种效果。
C.真的逸格多为野逸之人、出世之人。石涛在“出尘”上有点欠缺,还不是真的自由,所以他的画作在“笔精墨妙”上要打点折扣。
D.石涛的画论思辨能力极强,对中国画的本质认识深刻,但他的那句“笔墨当随时代”被20世纪过度解读。
中国画之所以能为大众接受,是因为它的人性指归的“至善”。既然是养心修身之术,谁都不会排斥,是人性的需要。宋人面对山水,可游可居、可静心畅神,坐游万里、精骛八极,进而进入一种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的状态,也即“入静”的状态。老子说:“静胜躁,寒胜热,清净以为天下正。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中国画就是让人静下来的艺术,它不表现战争,不表现血腥,不表现暴躁,也极少表现焦虑。它追求至静至远,调和天人。这种艺术观念源自老子思想,无所谓消极积极。
“逸、神、妙、能”四格,逸之外其余三格没有原则的界限。如果要分的话,每个品种还分上中下等,这需要是同时代的人才好比较。画论品评中多有点评,我不研究画史,故对“典型的代表人物”无大兴趣。孔子说“君子不器”,大约是指对“术”和“技法”不是看得太重。
学生请教种地,孔子说“吾不如老农”。中国画中“道”的部分千载不移,而“术”的部分代代有变,这应验了石涛那句“笔墨当随时代”。变是自然的变,而不是刻意的变。形而上的认知,是历代中国画论提炼出来的共同部分。其中我们所谓的“逸”是宋之后,贯穿中国画精神的一个核心命题。如果仅仅把“逸”看作是“文人画”的产物,这认识是狭隘的。“逸”是笔墨文化成熟的标志。“逸”关乎才情,更关乎修为和境界。关于“逸”的历代论述很多,我把它概括为六个字:
不象--不愿拘泥于物象,“非不能也,实不为也”。实在是不屑于那个“象”。
自由--忠实于个人情感。不做,不刻,不雕,不期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如是做出来、刻出来的可能就是“妙”和“能”,在刻和做之间的是“神”。
出尘--与“意识形态”无关,不为谁服务;不为时风左右、不顾大众需求。当然它又绝然不是仇视社会,它是通过内省而达至善;人们欣赏它需要提升自己,修养到一定的功夫才能有所解悟。
“逸、神、妙、能”这四格往往不是截然分开的,“神”“妙“能”里面也往往有部分“逸“的因素,但到“逸”格则是更突出了。历代画论称之为“标格特出”或“标致特出”,人们一看,会感觉它完全跳出来了,超尘绝俗。这与是否工笔或写意无关,与题材、体裁、形制、手法也无关,是效果,浸透着精神内涵的一种效果。仇英画得虽好,但不能称作“逸”,是妙品,有的可称神品。陈老莲是“逸”,八大是“逸”,石涛略显粗糙,也是“逸”。他的画作在“笔精墨妙”上要打点折扣。我也研究了原因,他在“出尘”上有点欠缺,还不是真的自由,放不下。真的逸格多为野逸之人、出世之人。没有出世的人有一颗求逸的心他也能做到,如董其昌、沈石田。而石涛呢,他心里头还是向往着入世,放不下,身在尘外,心在尘中,如此状态,在画上能看出来。观石涛的画,时见才华过人,时见浮烟涨墨;时见清奇脱俗,时见随世俯仰。这是一个矛盾着的石涛。他的画论却有极强的思辨能力,对中国画的本质把握入骨,认识可谓深刻,但“笔墨当随时代”被20世纪过度解读,成为标签,甚至成为肤浅作品找来的依据。
(摘自《中国画是静、慢、淡的艺术》)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
A.中国画是养心修身的艺术,谁都不会排斥,是人性的需要,能够被大众广泛接受。
B.中国画的人性指归的“至善”,可静心畅神,坐游万里、精骛八极•进而进入一种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的状态。
C.中国画不表现战争血腥,也很少表现暴蹂焦虑。追求至静至远,天人合一。这种艺术观念源自老子思想,无所谓消极积极。
D.老子认为安静克服躁动,寒冷克服炎热,唯有清静,是天下的正道。中国画就是能够让人静下来的艺术,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___
A.“逸”涉及才情,更涉及修为和境界。“逸”是宋之后,贯穿中国画精神的一个核心命题。
B.中国画追求至静至远,调和天人。这种艺术观念千载不移,而“笔墨”的部分代代有变。
C.中国画绘画的情感应该不期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在流和做之间的作品是神品。
D.中国画“笔墨”的变是自然的变,而不是刻意的变。中国画作品应当随时代而变,随大众需求而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
A.历代画论称“逸”格为“标格特出”或“标致特出”,人们一看,会感觉绘画形象完全跳出来了,活灵活现,超尘绝俗。
B.“逸”格与是否工笔或写意无关,与题材、体裁、形制、手法也无关,“逸”格的中国画作品有浸透着精神内涵的一种效果。
C.真的逸格多为野逸之人、出世之人。石涛在“出尘”上有点欠缺,还不是真的自由,所以他的画作在“笔精墨妙”上要打点折扣。
D.石涛的画论思辨能力极强,对中国画的本质认识深刻,但他的那句“笔墨当随时代”被20世纪过度解读。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将选项带回原文进行比较,辨识细微差别之处,再做取舍.B、主语应该是宋代山水画,通过第一段关于“宋人面对山水,可游可居、可静心畅神,坐游万里、精骛八极,进而进入一种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的状态”的表述,明显为宋代的山水画.故选B.
(2)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将选项带回原文进行比较,辨识细微差别之处,再做取舍.D 、“中国画作品应当随时代而变,随大众需求而变”错,原文第五段中有“不为时风左右、不顾大众需求”,原文最后一句“‘笔墨当随时代’被20世纪过度解读,成为标签,甚至成为肤浅作品找来的依据”.故选D.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认真阅读一遍文本,然后阅读题干和各选项,再根据各选项表述在文本中找出相应部分,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文字仔细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A、原文最后一段“会感觉它完全跳出来了,超尘绝俗”,它指代“逸”格,而不是“绘画形象”.故选A.
答案:
(1)B
(2)D
(3)A
(2)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将选项带回原文进行比较,辨识细微差别之处,再做取舍.D 、“中国画作品应当随时代而变,随大众需求而变”错,原文第五段中有“不为时风左右、不顾大众需求”,原文最后一句“‘笔墨当随时代’被20世纪过度解读,成为标签,甚至成为肤浅作品找来的依据”.故选D.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认真阅读一遍文本,然后阅读题干和各选项,再根据各选项表述在文本中找出相应部分,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文字仔细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A、原文最后一段“会感觉它完全跳出来了,超尘绝俗”,它指代“逸”格,而不是“绘画形象”.故选A.
答案:
(1)B
(2)D
(3)A
看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人丶奇怪的生物.纯属娱乐,都来气氛下,是关于人的问题,:(人活着为了什么?.(人为什么要活着?.很难 2020-03-30 …
"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怎么理解这句话?O 2020-03-30 …
我想询问有关食物人体吸收量的问题~人体内吸收食物的营养物质是一天有个总量还是每顿有个限制量啊?如果 2020-05-13 …
进化的问题人类为什么至今不进化,难道是停止了进化吗?如果人类进化后会变成什么?如果人类会进化,那为 2020-05-14 …
关于凹面镜的问题人在凹面镜前照镜,呈的像会变胖吗?我知道像会缩小,但我是说,它会变胖吗?我不是说大 2020-05-16 …
关于马克思概论的题~材料一:马克思说8: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恶搞理论问题,而是一 2020-05-16 …
关于人类禁止近亲繁殖的问题人类大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不提倡近亲繁殖的?(注意:是不提倡,不是禁止,更 2020-05-17 …
还原,铁.{由于现在的出题人都很不负责任,我们学生写这种颜色给叉叉,他们出题写就可以的颜色,麻烦也 2020-05-20 …
乌龟和人赛跑的问题,人为什么追不上乌龟?不是脑筋急转弯!一只乌龟与一个人赛跑,乌龟在人的前面100 2020-06-07 …
下表是元素周期表中短周期部分,表中所列字母分别代表一种元素,试回答有关问题.(1)只由A、D、F三 2020-06-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