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怎样读中国书余英时中国传统的读书法,讲得最亲切有味的无过于朱熹。古今中外论读书,大致都不外专精和博览两途。“专精”是指对古代经典之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怎样读中国书
余英时
     中国传统的读书法,讲得最亲切有味的无过于朱熹。
     古今中外论读书,大致都不外专精和博览两途。“专精”是指对古代经典之作必须下基础功夫。古代经典很多,今天已不能人人尽读。像清代戴震,不但“十三经”本文全能背诵,而且“注”也能背诵,只有“疏”不尽记得,这种功夫今天已不可能。因为我们的知识范围扩大了无数倍,无法集中在几部经、史上面。但是我们若有志治中国学问,还是要选几部经典,反复阅读,虽不必记诵,至少要熟。近人余嘉锡在他的《四库提要辩证》的序录中说:“董遇谓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固是不易之论。百遍纵或未能,三复必不可少。”至少我们必须在自己想进行专门研究的范围之内,作这样的努力。不但中国传统如此,西方现代的人文研究也还是如此。
     精读的书给我们建立了做学问的基地;有了基地,我们才能扩展,这就是博览了。博览也需要有重点,不是漫无目的地乱翻。现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古人所谓“一物不知,儒者之耻”,已不合时宜了。所以我们必须配合着自己的专业去逐步扩大知识的范围。博览之书虽不必“三复”,但也还是要择其精者作有系统的阅读,至少要一字不遗地细读一遍。稍稍熟悉之后,才能“快读”“跳读”。朱子曾说过:读书先要花十分气力才能毕一书,第二本书只用花七八分功夫便可完成了 ,以后越来越省力,也越来越快。这是从“十目一行”到“一目十行”的过程,无论专精和博览都无例外。
     读书要“虚心”,这是中国自古相传的不二法门。朱子说得好:“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崖来崖去,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且虚心,只管看。看来看去,自然晓得。”这似乎是最笨的方法,但其实是最聪明的方法。我劝青年朋友们暂且不要信今天从西方搬来的许多意见,说甚么我们的脑子已不是一张白纸,我们必然带着许多“先入之见”来读古人的书,“客观”是不可能的等等昏话。正因为我们主观,我们读书时才必须尽最大的可能来求“客观的了解”。事实证明:不同主观的人,只要“虚心”读书,则也未尝不能彼此印证而相悦以解。
    “虚”和“谦”是分不开的。我们读经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学术价值的今人之作,总要先存一点谦逊的心理,不能一开始便狂妄自大。这是今天许多中国读书人常犯的一种通病,尤以治中国学问的人为甚。他们往往“尊西人若帝天,视西籍如神圣”,凭着平时所得的一点西方观念,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如果有人认为这是“创造”的表现,我想他大可不必浪费时间去读中国书。倒不如像鲁迅所说的“中国书一本也不必读,要读便读外国书”,反而更干脆。不过读外国书也还是要谦逊,也还是不能狂妄自大。
     古人当然是可以“批判”的,古书也不是没有漏洞。朱子说:“看文字,且信本句,不添字,那里原有罅缝,如合子相似,自家去抉开,不是浑沦底物,硬去凿。亦不可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读书得见书中的“罅缝”,已是有相当程度以后的事,不是初学便能达得到的境界。“硬去凿”“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却恰恰是今天中国知识界最常见的病状。有志治中国学问的人应该好好记取朱子这几句话。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每一个真正读书人所必须力求达到的最高阶段。读书的第一义是尽量求得客观的认识,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创造力”,能“发前人所未发”。
      只有温故才能知新,只有推陈才能出新,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是颠扑不破的关于读书的道理。
(选自2013年第9期《悦读》,有删节)
(1)下列对作者“读中国书的方法和态度”的理解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___
A.“专精”阅读,就是对古代经典之作必须下基础功夫,要选几部经典反复阅读,虽不必全部背诵,但至少“三复”,达到“熟”的程度。
B.“博览”是在“专精”的基础上的扩展阅读,必须配合着自己的专业去逐步扩大知识的范围,要有目的地择其精者作有系统的阅读,至少要一字不遗地细读一遍。
C.就态度而言,作者强调要“虚心”,要静心地读,反复地读,读来读去就不会有“先入之见”,做到尊重经典的客观内容,达到能和作者心心相印的地步。D.作者认为我们读经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学术价值的今人之作,要有“谦逊”的态度,不是不能批判,是不要一开始便狂妄自大,凭着平时所得的一点西方观念,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
(2)“中国传统的读书法,讲得最亲切有味的无过于朱熹”,下列说法完全属于朱熹观点的一项是___
A.读书先要花十分气力才能毕一书,第二本书只用花七八分功夫便可完成了,以后越来越省力,也越来越快,从“十目一行”到“一目十行”,无论专精和博览都无例外。
B.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崖来崖去,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且虚心,只管看。看来看去,自然晓得。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C.看文字,且信本句,不添字,那里原有罅缝,如合子相似,自家去抉开,不是浑沦底物,硬去凿。亦不可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
D.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固是不易之论。读书百遍或许不能够做到,但是反复读多遍一定是不可少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
A.清代学者戴震堪称“专精”读书的典范,他对“十三经”,除了“疏”不尽记得外,经文与“注”全都能够背诵下来,作者认为现在读书做学问的人必须具备这番基础功夫。
B.作者认为,“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每一个真正读书人所必须力求达到的最高阶段,强调读书的第一要义是尽量求得客观的认识,而不是急于横加“批判”。
C.鲁迅的话是反封建思想的激愤之词,作者在此引用并不是非议鲁迅,矛头指向的是那些崇尚西洋、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并认为这是一种“创造”的人。
D.发现古书的漏洞,不是初学者能达到的境界,在没有达到相当程度之后,切不可不尊重原著而对古书中的漏洞“硬去看”;或者“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C项表述误解原文.“达到能和作者心心相印的地步”有误,原文是“不同主观的人,只要‘虚心’读书,则也未尝不能彼此印证而相悦以解”,是就不同主观的人而言,不是专指和作者心心相印.而且“不会有先入之见”也完全否定了主观,不合原文.
(2)A项属张冠李戴.“这是从‘十目一行’到‘一目十行’的过程,无论专精和博览都无例外”错,这是作者的体会,原文第三段“朱子曾说过:读书先要花十分气力才能毕一书…无论专精和博览都无例外”.B项也属张冠李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错,它出自苏轼的《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D项也属张冠李戴.“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固是不易之论”错,这是余嘉锡对汉代学者董遇读书方法的看法,不是朱熹的言论,原文“近人余嘉锡在他的《四库提要辩证》的序录中说”.
(3)A项表述与原文语意相反.“作者认为现在读书做学问的人必须具备这番基础功夫”有误,从原文第一段“像清代戴震,不但十三经本文全能背诵…这种功夫今天已不可能”,可知这种功夫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已不可能.
 
答案:
(1)C
(2)A
(3)A
看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中学堂章程》规定:“先讲中国史,当专举历代帝王之大事,陈述本朝列圣之善  2020-04-07 …

求雅思的词汇书籍本人今年上高一.打算高二出国,想“笨鸟先飞”...买本关于雅思的书背背...求一本  2020-05-16 …

选出下列各项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A.对外国来讲,京剧舞台上那种木头刀枪稀松一碰,口中一吆喝就打了  2020-06-16 …

明万历年间,李贽在私塾讲学。别人教书专讲“四书”、“五经”,他专教些实用的东西,还让学生猜谜语:“  2020-06-26 …

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中学堂章程》规定:“先讲中国史,当专举历代帝王之大事,陈述本朝列圣之善  2020-07-23 …

1984年的第一只试管小山羊是哪国专家完成的?1984年3月9日时,世界上的第一只试管小山羊诞生了,  2020-11-13 …

2011年12月12日,教育部公布“教师专业标准”征求意见稿,“师德”写入其中成为一大亮点。这是因为  2020-11-16 …

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在《二千五百年儒学概略》中指出:“儒家在北朝时专讲注疏,中唐以后,要把春秋三传,束之  2020-12-02 …

2016年4月8日,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同讲好中国故事专家学者、文化交流使者研讨班学员座谈时强调,要大  2020-12-10 …

以下是张岂之所著《中国历史十五讲》第六讲的部分目录内容,其中空缺的部分应该是()第三讲中国古代的政治  2020-12-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