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谢亭送别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落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1)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落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1)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2)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其实不然,请你从表现手法方面作简要分析。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落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1)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2)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其实不然,请你从表现手法方面作简要分析。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根据诗句内容,第三句极写别后酒醒的怅惘空寂,第四句却并不接着直抒离愁,而是宕开写景.但由于这景物所特具的凄黯迷茫色彩与诗人当时的心境正相契合,因此读者完全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的萧瑟凄清情怀.本题可据此回答.
(2)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题干已经给出答题的对象和方向,“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其实不然”“从表现手法方面”.学生如注意审题就可以发现,出题者给出了明显的提示,“红叶青山”是乐景,既然说“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那诗歌的情感基调自然是哀伤的,这就是典型的“乐景哀情”,手法也就出来了,以青山红叶的明丽景色反衬别绪.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显得色彩格外鲜艳.这明丽之景乍看似与别离之情不大协调,实际上前者恰恰是对后者的有力反衬.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堪,大好秋光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
答案:
(1)本诗抒发的是作者离别之愁,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惆怅.(2分)友人乘舟远去,两岸美景迅速后退,“急”字暗透出送行者“流水何太急”的心理状态,酒醒后的朦胧景象更显凄黯孤寂.(2分)【情感2分,分析2分】
(2)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力反衬.景色优美,越觉离别的难堪.(2分)这是典型的“乐景写哀情”的手法.(1分)【“乐景写哀情”1分,分析2分】
译文
唱罢了一曲送别的歌儿,你便解开了那远别的行舟,
两岸是青山,满山是红叶,水呀,在急急地东流.
当天色已晚,我醒来了,才知道人已远去,
而这时候,满天风雨,只有我一个人独自走下了那西楼!
赏析
第一句写友人乘舟离去.古代有唱歌送行的习俗.“劳歌”,原本指在劳劳亭(旧址在今南京市南面,也是一个著名的送别之地)送客时唱的歌,后来遂成为送别歌的代称.劳歌一曲,缆解舟行,从送别者眼中写出一种匆遽而无奈的情景气氛.
第二句写友人乘舟出发后所见江上景色.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显得色彩格外鲜艳.这明丽之景乍看似与别离之情不大协调,实际上前者恰恰是对后者的有力反衬.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堪,大好秋光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
这一句并没有直接写到友人的行舟.但通过“水急流”的刻画,舟行的迅疾读者可以想见,诗人目送行舟穿行于夹岸青山红叶的江面上的情景也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急”字暗透出送行者“流水何太急”的心理状态,也使整个诗句所表现的意境带有一点逼仄忧伤、骚屑不宁的意味.这和诗人当时那种并不和谐安闲的心境是相一致的.
诗的前后联之间有一个较长的时间间隔.朋友乘舟走远后,诗人并没有离开送别的谢亭,而是在原地小憩了一会.别前喝了点酒,微有醉意,朋友走后,心绪不佳,竟不胜酒力睡着了.一觉醒来,已是薄暮时分.天色变了,下起了雨,四望一片迷蒙.眼前的江面,两岸的青山红叶都已经笼罩在蒙蒙雨雾和沉沉暮色之中.而朋友的船,此刻更不知道随着急流驶到云山雾嶂之外的什么地方去了.暮色的苍茫黯淡,风雨的迷蒙凄清,酒醒后的朦胧,追忆别时情景所感到的怅惘空虚,使诗人此刻的情怀特别凄黯孤寂,感到无法承受这种环境气氛的包围,于是默默无言地独自从风雨笼罩的西楼上走了下来.(西楼即指送别的谢亭,古代诗词中“南浦”、“西楼”都常指送别之处.)
第三句极写别后酒醒的怅惘空寂,第四句却并不接着直抒离愁,而是宕开写景.但由于这景物所特具的凄黯迷茫色彩与诗人当时的心境正相契合,因此读者完全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的萧瑟凄清情怀.这样借景寓情,以景结情,比起直抒别情的难堪来,不但更富含蕴,更有感染力,而且使结尾别具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
这首诗前后两联分别由两个不同时间和色调的场景组成.前联以青山红叶的明丽景色反衬别绪,后联以风雨凄其的黯淡景色正衬离情,笔法富于变化.而一、三两句分别点出舟发与人远,二、四两句纯用景物烘托渲染,则又异中有同,使全篇在变化中显出统一.
(2)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题干已经给出答题的对象和方向,“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其实不然”“从表现手法方面”.学生如注意审题就可以发现,出题者给出了明显的提示,“红叶青山”是乐景,既然说“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那诗歌的情感基调自然是哀伤的,这就是典型的“乐景哀情”,手法也就出来了,以青山红叶的明丽景色反衬别绪.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显得色彩格外鲜艳.这明丽之景乍看似与别离之情不大协调,实际上前者恰恰是对后者的有力反衬.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堪,大好秋光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
答案:
(1)本诗抒发的是作者离别之愁,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惆怅.(2分)友人乘舟远去,两岸美景迅速后退,“急”字暗透出送行者“流水何太急”的心理状态,酒醒后的朦胧景象更显凄黯孤寂.(2分)【情感2分,分析2分】
(2)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力反衬.景色优美,越觉离别的难堪.(2分)这是典型的“乐景写哀情”的手法.(1分)【“乐景写哀情”1分,分析2分】
译文
唱罢了一曲送别的歌儿,你便解开了那远别的行舟,
两岸是青山,满山是红叶,水呀,在急急地东流.
当天色已晚,我醒来了,才知道人已远去,
而这时候,满天风雨,只有我一个人独自走下了那西楼!
赏析
第一句写友人乘舟离去.古代有唱歌送行的习俗.“劳歌”,原本指在劳劳亭(旧址在今南京市南面,也是一个著名的送别之地)送客时唱的歌,后来遂成为送别歌的代称.劳歌一曲,缆解舟行,从送别者眼中写出一种匆遽而无奈的情景气氛.
第二句写友人乘舟出发后所见江上景色.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显得色彩格外鲜艳.这明丽之景乍看似与别离之情不大协调,实际上前者恰恰是对后者的有力反衬.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堪,大好秋光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
这一句并没有直接写到友人的行舟.但通过“水急流”的刻画,舟行的迅疾读者可以想见,诗人目送行舟穿行于夹岸青山红叶的江面上的情景也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急”字暗透出送行者“流水何太急”的心理状态,也使整个诗句所表现的意境带有一点逼仄忧伤、骚屑不宁的意味.这和诗人当时那种并不和谐安闲的心境是相一致的.
诗的前后联之间有一个较长的时间间隔.朋友乘舟走远后,诗人并没有离开送别的谢亭,而是在原地小憩了一会.别前喝了点酒,微有醉意,朋友走后,心绪不佳,竟不胜酒力睡着了.一觉醒来,已是薄暮时分.天色变了,下起了雨,四望一片迷蒙.眼前的江面,两岸的青山红叶都已经笼罩在蒙蒙雨雾和沉沉暮色之中.而朋友的船,此刻更不知道随着急流驶到云山雾嶂之外的什么地方去了.暮色的苍茫黯淡,风雨的迷蒙凄清,酒醒后的朦胧,追忆别时情景所感到的怅惘空虚,使诗人此刻的情怀特别凄黯孤寂,感到无法承受这种环境气氛的包围,于是默默无言地独自从风雨笼罩的西楼上走了下来.(西楼即指送别的谢亭,古代诗词中“南浦”、“西楼”都常指送别之处.)
第三句极写别后酒醒的怅惘空寂,第四句却并不接着直抒离愁,而是宕开写景.但由于这景物所特具的凄黯迷茫色彩与诗人当时的心境正相契合,因此读者完全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的萧瑟凄清情怀.这样借景寓情,以景结情,比起直抒别情的难堪来,不但更富含蕴,更有感染力,而且使结尾别具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
这首诗前后两联分别由两个不同时间和色调的场景组成.前联以青山红叶的明丽景色反衬别绪,后联以风雨凄其的黯淡景色正衬离情,笔法富于变化.而一、三两句分别点出舟发与人远,二、四两句纯用景物烘托渲染,则又异中有同,使全篇在变化中显出统一.
看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的题。村晚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 2020-04-11 …
阅读雷震的《村晚》.村晚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7.(1) 2020-06-20 …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下面的题目。(8分)村晚雷震草满池塘①水满陂②,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 2020-06-20 …
㈠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4分)(一)《村晚》(4分)草满池塘水满陂①,山衔落日浸寒漪②。牧童 2020-06-27 …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下面的问题.幽居初夏①陆游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2020-06-30 …
古代诗歌阅读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各题。题稚川山水唐戴叔伦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 2020-07-12 …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各题。题稚川山水唐戴叔伦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行人 2020-07-12 …
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1)—(2)题.幽居初夏陆游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2020-12-24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幽居初夏陆游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阅 2020-12-24 …
谁会这道题: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城南[宋]曾巩雨过横塘水 2021-0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