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为临菑市掾,不见知。及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隆齐城,惟独莒、即墨不下。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为临菑市掾,不见知。及 燕使乐毅伐破齐 ,尽隆齐城,惟独莒、即墨不下。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城中相与推田单,立以为将军,以即墨拒燕。顷之,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 反间 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 者二耳。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 南面 而王齐。齐人未 ,故且缓攻即墨 待其事。齐人所惧, 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 ”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乐毅因归赵,燕人士卒忿。田单又纵反间曰:“吾惧燕人掘吾城外冢墓,僇先人,可为寒心。” 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 。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 城,遣使约降 燕,燕军皆呼万岁。田单又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田单 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 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 。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牛尾炬火光明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五千人 衔枚击之,而城中 鼓噪 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燕军 扰乱 奔走,齐人追亡逐 ,所过城邑皆叛燕而归田单,齐七十余城皆复为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城之不 者二耳。  拔:被攻取。

B.齐人未   附:归附。

C.使老弱女子 城。  乘:巡视。

D.齐人追亡逐   北:指败逃者。

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乃纵 反间 于燕。

B.实欲连兵 南面 而王齐。

C.而城中 鼓噪 从之。

D.燕军 扰乱 奔走。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答案:C;A
解析:
  
分析:
1.C项的“乘’是“登上”的意思   2.A项的“反间”和现代汉语都有用计使敌人获得假情报或造成敌人内部不团结的意思,其他三项中的加粗词语在现代汉语中是双音词,而在古汉语中则是一个词组:“南面”是面向着南面;“鼓噪”的“鼓”是“敲打”,“噪”是“许多人一起呼喊”;“扰乱”中的“扰”也是“乱”的意思,“扰乱”就是乱纷纷的样子。
提示:
  本题考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语言是发展的,今人的语言不全同于古人的语言。现代汉语实词和古代汉语实词之间既有发展又有继承,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我们学习古汉语时不能一概以古律今,而且古汉语中单音词多,往往一词多义,所以辨析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应是我们学习古汉语的重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辨析词义。   一、从字形上分析,掌握文言实词的本意引申义。如“信”由“人”和“言”组成,而人言是不能虚假的,所以“信”的本意是“言语真实,不虚伪”。如“牺牲玉帛,弗敢加,必以信”。后来,“信”引申为“相信”。如“今以蒋氏观之,犹信”。之后再引申为“真的”、“的确”,如“海客谈赢州,烟涛微茫信难求”。由信的本义“言语真实,不虚伪”还可以引出“使者”之意,如例一中的“后因他信,具以白质”(后来通过其他使者,把此事全告诉了胡质)。若拿现代汉语中“书信”的意思去理解以上的古汉语例句,则不是无法理解,就是理解错误了。   二、从语境上分析,辨析多义词在语境中的意义。如1题中C项的“乘”的意思有:①驾车②登③趁着,凭借④压服,欺压⑤追逐⑥计量,计算等意思,当读作“sh8ng”时,还作①史书②量词(古时一车四马叫“乘”)③“四”的代称等意思,文中“使老弱女子乘城”的上文是“乃令甲卒皆伏”下文有“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还有“田单又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根据上下文来看显然让“老弱女子乘城”是让老弱女子登上城墙,麻痹敌人从而一举大败燕军。所以这里是“登上”的意思,而不是“巡视”的意思。   三、从成对使用的同义词、反义词上分析。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人”,若不知道“殚”的意思,只要知道“竭”是“尽”的意思,那么“殚”应与“竭”同义,“殚”的意思也就知道了。再如“义不杀少而杀众”中“少”与“众”意思相反,那么“众”就不是“群众”而是“多”的意思了。同样“举类迩而见义远”中的“迩”应是“近”的意思。   四、从今语中保存的古词古义上去考察。如“无济于事”中的“济”是“帮助”、“成功”的意思,那么“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中的“济”也同样是“成功”的意思;再如“夜阑人静”中的“阑”是“深”的意思,“鞭策”中的“策”是一种马鞭,那么“夜阑卧听风吹雨”中的“阑”和“振长策而御宇内”的“策”的意思,也就不言而喻了。   五、应该注意通假字。通假是古汉语中用字的一种现象,用字时,应当用甲字却用成了音同或音近的乙字。文言文中,一个字如果按它的本义和引申义去理解,无论如何也讲不通,与上下文文意不合,或者解释出来牵强附会,就要考虑它可能是通假字,如“无或乎王之不智也”,其中的“或”用“有人”、“或者”都讲不通,就考虑它通“惑”,“无”用“没有”也讲不通,就考虑它通“勿”,于是这句话就译为“不要对王的不明智感到奇怪”。特别要注意的是古代通假字的使用有一定条件,不是只要音同都可以通假,如果随便把不理解的字当通假字解释,就会造成新的误读。   六、注意同形异义现象。有一些词语,字形完全相同而古今意义却不完全相同,甚至相对甚远,还有一些词语,在现代汉语中为双音词而在古代汉语中却为词组或偏义复词,这些词语很容易产生误解,应特别注意,本题第2题的几个词就是这种情况。   七、要勤查字典和古汉语有关的工具书,了解和吸收前人对古今词义的研究成果。   八、很重要的一点是平时要熟读课文,反复翻译课文,注意课本的注释,在此过程中,逐渐掌握以上所说规律及方法。
看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请问《汉书·艺文志》里《墨家序》最后一句中的“蔽者”是什么意思?《墨家序》最后一句是这样的:“及蔽  2020-06-20 …

英语翻译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考视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也.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是以非礼,而  2020-06-20 …

先秦某一学派“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也。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  2020-06-20 …

成语造句用目不识丁、胸无点墨、不通文墨、不学无知、才疏学浅造句!不要那些“我奶奶目不识丁”“我爸爸  2020-07-04 …

《汉书·艺文志》称先秦某一学派“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也。及蔽者为之  2020-07-07 …

谁知道“忧心(AA)”“气势(AA)”“战战(AA)”后两字相同的成语?谁知道“忧心(AA)”后两字  2020-12-06 …

春秋五霸?我知道战国七雄是战国时期同时存在的七个国家:齐楚秦燕赵魏韩.那么春秋五霸呢?是像战国七雄一  2020-12-07 …

你知道战国时期“田忌赛马”的故事吗?这里突出了以为军事家孙膑,那么你知道以下战争中由孙膑领导的是()  2020-12-09 …

10.鸦片战争失败后,“负责交涉条约的人……知道战前广东地方官吏的苛捐杂税是引起战争原因之一,现在把  2020-12-17 …

一个战士训练时手臂受外伤,伤及静脉,血流不止,据此回答16-17题.16.一位战士在训练中受外伤,血  2020-12-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