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列各题。送子相归广陵李攀龙广陵秋色雨中开,系马青枫江上台。落日千帆低不度,惊涛一片雪山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

题目详情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列各题。
送子相归广陵
李攀龙
广陵秋色雨中开,系马青枫江上台。
落日千帆低不度,惊涛一片雪山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与《送孟浩然之广陵》相比,本诗写“送别”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诗是如何描写景物的?请简要赏析。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从诗歌题目“送子相归广陵”和首句“广陵秋色”可以看出,本诗是虚写,是诗人想象友人到达广陵后的情形; 《送孟浩然之广陵》从眼前离别着笔,实写别景别愁;从景和情的角度来看,本诗是以哀景衬哀情, 《送孟浩然之广陵》绘明媚之景,以乐景衬哀情.
(2)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作答时先指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手法的运用,最后点明效果及情感.“广陵秋色雨中开”和“系马青枫江上台”为一动一静,动静结合;“惊涛一片雪山来”是比喻.

答案:
(1)①本诗虚写分手后友人到达广陵后秋雨萧瑟,长江波涛似雪的景象.(2分)(《送孟浩然之广陵》从眼前离别着笔,实写别景别愁.)②本诗将惜别之情和对友人的关怀之情渗透在那凄凉风雨、连天白浪中,以哀景衬哀情.(3分)(《送孟浩然之广陵》绘明媚之景,以乐景衬哀情.)
(2)①动静结合.着一“开”字,巧妙地把广陵秋色铺展在萧瑟风雨中,与江边系马青枫之静态相结合,使画面内容丰富、形象生动.②比喻贴切.惊涛拍岸,白浪滔天,犹如雪山崩塌,滚滚袭来,极为生动,极具视觉冲击力.③想象奇特.诗人用想象的手法,虚写友人归去的地方--广陵的景物,惟妙惟肖,极富情趣.(每点2分)


参考译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友人在黄鹤楼向我挥手告别,阳光明媚的三月他要去扬州.
他的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中,只看见滚滚长江在天边奔流.

赏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李白渴望去扬州之情溢于言表.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惟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又不单纯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看了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明诗,...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下列古诗词表述的节日下列古诗词表述的节日依次是①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②  2020-04-06 …

诗经——《子衿》一诗中,最后一句:“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可否改为“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原诗如下诗  2020-05-24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塞下曲(其二)王昌龄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  2020-06-09 …

品读唐朝诗人刘禹锡的《秋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  2020-06-09 …

五律·五月六日夜忆往岁秋与彻师同宿的译文原诗如下:五律·五月六日夜忆往岁秋与彻师同宿紫阁相逢处,丹  2020-06-18 …

白居易的秋雨夜眠中的诗眼是什么,末句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诗如下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卧迟灯灭后  2020-07-04 …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2020-07-24 …

阅读古典诗词下列各题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020-07-26 …

古诗文阅读,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鱼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  2020-11-12 …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  2020-12-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