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张昌华富有诗人气质的陈寅恪,本是一个纯正的学人。他学问广博、精深,在宗教、史学、语言、人类学、校勘学、文学上的建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
张昌华
     富有诗人气质的陈寅恪,本是一个纯正的学人。他学问广博、精深,在宗教、史学、语言、人类学、校勘学、文学上的建树颇高,尤以中古史的研究卓尔不群。
     1902年,十三岁的陈寅恪随兄陈衡恪留学riben,后赴美在哈佛学习梵文、巴黎文,1921年又赴德国,在柏林大学研究院研究梵文和其他东方古文字学。旨趣在“以求知识为职志”。他留学十多年却没有获得博士学位。1925年,吴宓拟请陈寅恪为国学研究院教授。清华校长曹云祥问梁启超:“他是哪一国的博士?”梁答:“他不是博士,也不是硕士。”曹云祥又问:“他都有些什么著作?”梁答:“也没有什么著作。”曹听罢摇头表示为难。梁启超有点生气地说:“我梁某人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嘛,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寅恪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梁启超列举了柏林大学、巴黎大学名教授对陈寅恪的推誉之词。曹云祥同意了。
     1926年,陈寅恪执教于清华国学研究院。他上课喜欢用布包装着相关书籍资料,一进课堂便将布包摊在讲台上。异趣所在是他备有一黄一黑两只布包,凡上佛经文学、禅宗文学必用黄布包,讲授其他课程则用黑的。陈寅恪冬日喜欢穿长袍马褂,因体弱,有时严寒还加上件皮袍。凡引征重要文句或参考书目,他都亲自抄在黑板上。擦黑板本是脏活,学生要代劳,可他一概谢绝。讲课讲到入神处,往往闭目而谈如入禅境,直至下课铃响,也不介意。他倘有新的论文发表,必将单行本分给每个同学研读。他上课从不点名,也不小考。他不欣赏问答式的笔试,倡导学生提问题、有创新,以期对史识有新理解、新发现。
     他是一位“怪人”。国文考试加试还是科举时代的方式--对对子,以此测试学生的读书博寡、语汇丰富与否及音韵学、逻辑学。此举虽招致毁誉参半,但“寓意甚深”,可“测试作者的联想力和美感力”以及“表现文学的天才和造诣,而修辞的程度更可以从这里流露出来”。他既开风气也为师,一面向学生提示可走的新路,一面指导学生如何去做。出于他的声望,北大的学生为不失名师的教诲也来清华园听课。那时陈寅恪不过三十多岁,还是单身汉。虽已被人称为“教授的教授”,但他每周还要花两天时间进城跟人学西夏文和蒙古文。他的勤奋令学生们脸红,也激发了学生们的勤勉精神。
     陈寅恪也不乏幽默。研究院导师梁启超、王国维曾是帝师,他便送学生们一副对联:“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罗家伦出任清华校长时,送陈寅恪一本他编的《科学与玄学》,陈回赠一副对联:“不通家法科学玄学,语无伦次中文西文。”横批是“儒将风流”。罗问作何解,他解释说:“你在北伐中官拜少将,不是儒将吗?又讨了个漂亮的太太,正是风流。”这两副对联被传诵一时。
     陈寅恪与王国维私交甚笃。1927年,王国维于昆明湖自沉。在向静安先生遗体告别时,研究院的学生们在先,行的是三鞠躬,而陈寅恪行三跪九叩大礼。他送挽联,撰《王观堂先生挽词》,赋诗言哀。次年,他又应研究院众学生之请为王观堂先生撰写碑铭,于碑文中阐发观堂先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心曲。
太平洋战争爆发时,陈寅恪一家在香港,食品奇缺,没有吃的。一位riben学者写信给日军军部希望不要为难他。军部行文给香港司令部,司令部派宪兵送去好多袋面粉,陈寅恪与夫人坚拒,不吃嗟来之食,面临行将饿毙,也不为五斗米折腰。
     1945年,季羡林留德已经十年,正准备回国,听说陈寅恪在伦敦治疗目疾,便写信向他汇报学习情况。陈寅恪本不了解季的学业,一听说季的指导老师瓦尔德施米特竟是自己的同学,且季的师祖便是自己的导师,他马上复长函鼓励季羡林,并热情把他推荐给胡适,使季羡林一帆风顺地到北大当了教授。后来陈寅恪读了季羡林的论文《浮屠与佛》大加赞赏,推荐给《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集刊》,使季羡林“一登龙门,身价百倍”。
     胡适曾说:“寅恪治史学,当然是今日最渊博、最有识见、最能用材料的人。”傅斯年也说过:“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个人而已。”更有人在谈及他的受世之尊之地位时说:“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___
A.陈寅恪没有获得博士学位,却被聘为清华国学研究院的教授,主要归功于梁启超的极力推荐。
B.陈寅恪在国文考试加试时还是采用科举时代的“对对子”的方式,说明他思想陈旧,与当时新文化、新思想格格不入。
C.陈寅恪为王国维撰写碑铭时,赞其“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其实这亦是他自己一生人治学的写照。
D.“凡引征重要文句或参考书目,他都亲自抄在黑板上。”表明陈寅恪教学认真,治学严谨。
E.季羡林经大师陈寅恪推荐,便可顺利当北大教授,便“一登龙门,身价百倍”,证明当时的社会风气是不重实力,重名气。
(2)陈寅恪作为教授,有独到的教学风格,请简要概括。
(3)作者在介绍陈寅恪时,为什么要写到曹云祥与梁启超的对话、王国维之死和季羡林给他写信?请分析其用意。
(4)“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高度评价了陈寅恪的个性成就和人格魅力,请结合原文探究陈寅恪的人格魅力。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传主精神品质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解答这类体的方法是:①解读标题,确定文体,找出传主,联系现实思考传主的人生及经历;②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
看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社会相对密闭的村落形态,为宗族的组织化提供了有利的“生存土壤”。该观点旨在强调(  2020-07-0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一下小题。中国传统美学是由三家组成的,即“儒家美学、道家美学和禅宗美学”。儒家  2020-07-26 …

有学者将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所说的“宗教的理性化”概括为“怀着宗教般的热情  2020-11-0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纯儒民国文林中国近现代文坛,能当“纯儒”两字的只有陈寅恪。陈先  2020-11-04 …

宗教在当代社会与国际事务中具有重要作用,宗教与法治的关系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也是各国法学、政治  2020-11-11 …

有学者认为,电视台“名家讲座”虽然办得好,但内容过于偏重帝王将相的活动和宫廷琐事,离一百多年前梁启超  2020-11-13 …

有学者说,周代的宗法制是一个成功的创造,“大宗维翰(栋梁).小宗维城”,既讲“亲亲”,也讲“尊尊”…  2020-11-14 …

宋代有学者说,“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世族与立宗子法”,“宗子法坏,  2020-12-22 …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国家宗教事务局外事司、中国宗教学会主办的2015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  2020-12-23 …

有学者认为,电视台“名家讲座”虽然办得好,但内容过于偏重帝王将相的活动和宫廷琐事,离一百多年前梁启超  2020-12-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