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阅读下面的课外实用类文本,回答下列各题。数字时代正在改变人类的大脑①我们知道,人类的大脑是可塑的,当人类生活方式改变时,大脑也可能发生变化。从远古人类首次发现如何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课外实用类文本,回答下列各题。
数字时代正在改变人类的大脑 ①我们知道,人类的大脑是可塑的,当人类生活方式改变时,大脑也可能发生变化。从远古人类首次发现如何使用工具开始,人类的大脑就受到迅速而明显的影响。数字时代,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我们每天离不开网络、离不开手机时,我们的大脑是否也被改变了?
②科学家认为,对网络科技的深度依赖,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这在阅读时表现得最为明显。对书籍的深阅读与在网页上那种为了获取信息而进行的浅阅读是不一样的。美国技术专家尼古拉斯•卡尔在《网络也有黑暗一面》一书中写道:“过去几年中,我一直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觉得某些人或某些东西正在改变我的大脑,我目前的思考方式与过去相比已经截然不同,当我阅读时,能最为强烈地感觉到这一点。持久地阅读一本书或一篇长文,曾经易如反掌,我曾耗费数个小时徜徉在长长的文字里,我的大脑能够抓住叙述的演进或论点的转折,从而进行思考。但如今不再如此,往往阅读两三页后我的注意力就开始漂移了,我感觉我一直在试图将自己任性的大脑拽回到书本。”
③对书籍的深阅读需要耐心,而数字阅读堪称“耐心杀手”。以微博为例,浏览一个微博页面只要几分钟,眼睛在每条微博上停留的时间只有几秒。不断地扫视、浏览、搜寻感兴趣的关键词、点击阅读--这个过程因为信息的丰富、多样而足够刺激,但显然不足以锻炼耐心。一本优秀的图书通常是有内在的逻辑框架的,只有进入这一逻辑框架,才能说是阅读。而网络内容特别是微博这样的社交媒体,每一条都互不关联,跳跃性的阅读当然谈不上逻辑了。互联网在给人们提供信息盛宴的同时,也使我们的思维“碎片化”。
④数字时代,人类的大脑结构也被改变了。由于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已经渗入到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触摸屏情有独钟。一些人因为在智能手机上面频繁敲敲打打而被戏称为“拇指族”。但是,就是这样一种看似简单的重复运动却在不断塑造着人们的大脑。在一项实验中,瑞士苏黎世大学神经科学家邀请37位手机重度用户参与实验,其中26人用智能触屏手机,11人用普通按键手机。他们将电极连接在这些参与者头部,测试他们的拇指、食指和中指在使用手机时,大脑皮层的反应。科学家记录下这些参与者10天的活动。结果显示,大脑皮层中拇指控制相关区域活跃度更高的是用触屏手机的人,而使用按键手机的则没有明显变化。使用触屏手机的次数越多,大脑皮层相应区域更加活跃。在数字时代长大的“数字原住民”,因长时间用拇指上网和操控智能手机,从而改变了大脑形成神经通路的方式。
⑤数字时代,人们更加善于利用社交网络与人交往,但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的能力却越来越弱。多动症、自闭症、抑郁症、躁动症和多任务癖好等现代疾病,与过度上网和玩视频游戏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摘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对下列文中划线的句子所主要采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___
A.对书籍的深阅读需要耐心,而数字阅读堪称“耐心杀手”。(下定义)
B.以微博为例,浏览一个微博页面只要几分钟,眼睛在每条微博上停留的时间只有几秒。(举例子)
C.瑞士苏黎世大学神经科学家邀请37位手机重度用户参与实验,其中26人用智能触屏手机,11人用普通按键手机。(列数字)
D.大脑皮层中拇指控制相关区域活跃度更高的是用触屏手机的人,而使用按键手机的则没有明显变化。(作比较)
(2)下列加线的词语中,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特点的一项是___
A.当人类生活方式改变时,大脑也可能发生变化。
B.一本优秀的图书通常是有内在的逻辑框架的。
C.这在阅读时表现得最为明显。
D.我感觉我一直在试图将自己任性的大脑拽回到书本。
(3)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不属于“数字时代正在改变人类的大脑”的依据的一项是___
A.数字时代,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B.科学家认为,对网络科技的深度依赖,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
C.数字时代,人类的大脑结构被改变了,大脑形成神经道路的方式也改变了。
D.数字时代,人们更加善于利用社交网络与人交往,但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的能力却越来越弱。
数字时代正在改变人类的大脑 ①我们知道,人类的大脑是可塑的,当人类生活方式改变时,大脑也可能发生变化。从远古人类首次发现如何使用工具开始,人类的大脑就受到迅速而明显的影响。数字时代,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我们每天离不开网络、离不开手机时,我们的大脑是否也被改变了?
②科学家认为,对网络科技的深度依赖,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这在阅读时表现得最为明显。对书籍的深阅读与在网页上那种为了获取信息而进行的浅阅读是不一样的。美国技术专家尼古拉斯•卡尔在《网络也有黑暗一面》一书中写道:“过去几年中,我一直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觉得某些人或某些东西正在改变我的大脑,我目前的思考方式与过去相比已经截然不同,当我阅读时,能最为强烈地感觉到这一点。持久地阅读一本书或一篇长文,曾经易如反掌,我曾耗费数个小时徜徉在长长的文字里,我的大脑能够抓住叙述的演进或论点的转折,从而进行思考。但如今不再如此,往往阅读两三页后我的注意力就开始漂移了,我感觉我一直在试图将自己任性的大脑拽回到书本。”
③对书籍的深阅读需要耐心,而数字阅读堪称“耐心杀手”。以微博为例,浏览一个微博页面只要几分钟,眼睛在每条微博上停留的时间只有几秒。不断地扫视、浏览、搜寻感兴趣的关键词、点击阅读--这个过程因为信息的丰富、多样而足够刺激,但显然不足以锻炼耐心。一本优秀的图书通常是有内在的逻辑框架的,只有进入这一逻辑框架,才能说是阅读。而网络内容特别是微博这样的社交媒体,每一条都互不关联,跳跃性的阅读当然谈不上逻辑了。互联网在给人们提供信息盛宴的同时,也使我们的思维“碎片化”。
④数字时代,人类的大脑结构也被改变了。由于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已经渗入到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触摸屏情有独钟。一些人因为在智能手机上面频繁敲敲打打而被戏称为“拇指族”。但是,就是这样一种看似简单的重复运动却在不断塑造着人们的大脑。在一项实验中,瑞士苏黎世大学神经科学家邀请37位手机重度用户参与实验,其中26人用智能触屏手机,11人用普通按键手机。他们将电极连接在这些参与者头部,测试他们的拇指、食指和中指在使用手机时,大脑皮层的反应。科学家记录下这些参与者10天的活动。结果显示,大脑皮层中拇指控制相关区域活跃度更高的是用触屏手机的人,而使用按键手机的则没有明显变化。使用触屏手机的次数越多,大脑皮层相应区域更加活跃。在数字时代长大的“数字原住民”,因长时间用拇指上网和操控智能手机,从而改变了大脑形成神经通路的方式。
⑤数字时代,人们更加善于利用社交网络与人交往,但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的能力却越来越弱。多动症、自闭症、抑郁症、躁动症和多任务癖好等现代疾病,与过度上网和玩视频游戏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摘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对下列文中划线的句子所主要采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___
A.对书籍的深阅读需要耐心,而数字阅读堪称“耐心杀手”。(下定义)
B.以微博为例,浏览一个微博页面只要几分钟,眼睛在每条微博上停留的时间只有几秒。(举例子)
C.瑞士苏黎世大学神经科学家邀请37位手机重度用户参与实验,其中26人用智能触屏手机,11人用普通按键手机。(列数字)
D.大脑皮层中拇指控制相关区域活跃度更高的是用触屏手机的人,而使用按键手机的则没有明显变化。(作比较)
(2)下列加线的词语中,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特点的一项是___
A.当人类生活方式改变时,大脑也可能发生变化。
B.一本优秀的图书通常是有内在的逻辑框架的。
C.这在阅读时表现得最为明显。
D.我感觉我一直在试图将自己任性的大脑拽回到书本。
(3)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不属于“数字时代正在改变人类的大脑”的依据的一项是___
A.数字时代,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B.科学家认为,对网络科技的深度依赖,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
C.数字时代,人类的大脑结构被改变了,大脑形成神经道路的方式也改变了。
D.数字时代,人们更加善于利用社交网络与人交往,但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的能力却越来越弱。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作引用等.
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必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的来分析说明方法,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者文段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作用即可.
A.错误.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B.正确.
C.正确.
D.正确.
故选A.
(2)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A.正确.
B.正确.
C.正确.
D.错误.“一直” 表示动作持续不断或状态持续不变.删去后对句子意思影响不大.
故选D.
(3)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把选项中的内容放在原文中印证,能找到依据的正确,与原文不符或没有的为错误的.
A.错误.生活方式改变不是大脑改变的原因.
B.正确.
C.正确.
D.正确.
故选A.
答案:
(1)A(2)D (3)A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作引用等.
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必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的来分析说明方法,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者文段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作用即可.
A.错误.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B.正确.
C.正确.
D.正确.
故选A.
(2)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A.正确.
B.正确.
C.正确.
D.错误.“一直” 表示动作持续不断或状态持续不变.删去后对句子意思影响不大.
故选D.
(3)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把选项中的内容放在原文中印证,能找到依据的正确,与原文不符或没有的为错误的.
A.错误.生活方式改变不是大脑改变的原因.
B.正确.
C.正确.
D.正确.
故选A.
答案:
(1)A(2)D (3)A
看了阅读下面的课外实用类文本,回答...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英语翻译中国人很早就使用火,用火加工出来的食物温度很烫,手无法直接接触食物,使用筷子就解决了这个问 2020-05-16 …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的“折柳”是什么意思?是“何人不起故园情” 还是“何人不起故国情”? 2020-05-16 …
关于《秦王破阵乐》《秦王破阵乐》歌舞之曲,未知秦王是何人?复有何功德,至此称扬?秦王是谁? 2020-05-20 …
胡某在新批的宅基地上盖房时,挖出了一罐康熙时期的古钱币,但是不知是何人何时所埋。请问,这罐古钱 2020-05-31 …
急!如何翻译!(文言文)在线等储子曰:“王使人瞷夫子,果有以异于人乎?”孟子曰:“何以异于人哉?尧 2020-06-12 …
历史中所说的子幼母壮,子是何人,母又何人? 2020-06-17 …
84消毒液的三致效应(致癌、致畸形、致基因突变)是何人何时发现的84消毒液的三致效应(致癌、致畸形 2020-07-05 …
劝君莫惜金镂衣,劝君莫惜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是何人人所作?何名?何意? 2020-07-08 …
天竺戒日王对玄奘说:“弟子闻彼国有《秦王破阵乐》歌舞之曲,未知秦王是何人?复有何功德,致此称扬?” 2020-07-26 …
挽联补全,并说明是何人写的泽著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下一句: 2020-12-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