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想象胡同铁凝少年时,由于父母去遥远的五七干校劳动,我被送至外婆家寄居,做了几年北京胡同里的孩子。外婆家的胡同地处北京西城,胡同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想象胡同
铁凝 少年时,由于父母去遥远的五七干校劳动,我被送至外婆家寄居,做了几年北京胡同里的孩子。
外婆家的胡同地处北京西城,胡同不长,有几个死弯。外婆的四合院是一所座北朝南的两进院子,院落不算宽敞,院门的构造却规矩齐全,大约属屋宇式院门里的中型如意门。门框上方雕着“福”“寿”的门簪,垂吊在门扇上用作敲门之用的黄铜门钹,以及迎门的青砖影壁和大门两侧各占一边的石头“抱鼓”,都有。或者,厚重的黑漆门扇上还镌刻着“总集福荫,备致嘉祥”之类的对联吧。只是当我作为寄居者走进这两扇黑漆大门时,门上的对联已换作了红纸黑字的“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
这样的对联,为当时的胡同增添着激荡的气氛。而在从前,在我更小的时候来外婆家作客,胡同里是安祥的。那时所有的院门都关闭着,人们在自家的院子里,在自家的树下过着自家的生活。
偶尔,有院门开了,那多半是哪家的女主人出门买菜或者买菜回来,于是胡同里就有了谦和热情、罗嗦而又不失利落的对话。说她们罗嗦,是因为那对话中总有无数个“您慢走”“您有功夫过来”“瞧您还惦记着”“您呐……”等等等等。说她们利落,是因为她们在对话中又很善于把句子简化,比如:“春生来雪里蕻啦。”“笔管儿有猫鱼。”“春生”是指胡同北口的春生副食店,“笔管儿”是指挨着胡同西口的笔管胡同副食店。为了“春生”的雪里蕻和“笔管儿”的猫鱼,这一阵小小的欢腾不时为胡同增加着难以置信的快乐与祥和。
当我成为外婆家长住的小客人之后,也曾无数次地去“春生”买雪里蕻,去“笔管儿”买猫鱼,剩下零钱还可以买果丹皮和棕子糖。我也学会了说“春生”和“笔管儿”,才觉得自己真正被这条胡同所接纳。
后来,胡同更加激荡起来,这种罗嗦而利落的对话不见了。不久,又有规定让各家院门必须敞开,说若不敞开院中必有阴谋,晚上只有规定时间门方可关上。外婆的黑漆大门冲着胡同也敞开了,使人觉得这院子终日在众目睽睽之下。
那时,外婆院子的西屋住着一对没有子女的中年夫妇--崔先生和崔太太。崔先生是一个傲慢的孤僻男人,早年曾经留学日本,现任某自动化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夫妇二人过得平和,都直呼着对方的名字相敬如宾。有一天忽然有人从敞开的院门冲入院子抓走了崔先生,从此十年无消息。而崔太太就在那天夜里疯了,可能属于幻听症。她说她听到的所有声音都是在骂她,于是她开始逃离这个四合院和这条胡同,胳膊上常挎着一只印花小包袱,鬼使神差似的。听人说那包袱里还有黄金。她一次次地逃跑,一次次地被街道的干部大妈抓回。街道干部们传递着情况说:“您是在哪儿瞧见她的?”“在‘春生’,她正掏钱买烟呢,让我一把就攥住了她的手腕儿……”或者:“她刚出‘笔管儿’,让我发现了。”
拎着酱油瓶子的我,就在“春生”见过这样的场面--崔太太被人抓住了手腕儿。我曾经站在院里的枣树下希望崔太太逃跑成功,她是多么不该在离胡同那么近的“春生”买烟啊。
不久崔太太因肺病死在了里屋。这一切,我总觉着和院门的敞开有关。
十几年之后胡同又恢复了平静,那些院门又关闭起来,人们在自己的院子里做着自己的事情。当长大成人的我再次走进外婆的四合院时,我得知崔先生已回到院中。但回家之后他也疯了:他常常头戴白色法国盔,穿一身笔挺的黑呢中山装,手持一根楠木拐杖在胡同里游走、演说。除了作演说,他还特别喜欢在貌似悠然的行走中猛地回转身,将走在他身后的人吓那么一跳。之后,又没事人似的转过身去,继续他悠然的行走。
我曾经在夏日里一个安静的中午,穿过胡同向大街走,恰巧走在头戴法国盔的崔先生之后,便想着崔先生是否要猛然回身了。在幽深狭窄、街门紧闭的胡同里,这种猛然回身确能给后面的人以惊吓的。果然,就在我走近“笔管儿”时,离我仅两米之遥的崔先生来了一个猛然回身,于是我看见了一张黄白的略显浮肿的脸。可他并不看我,眼光绕过我,却使劲朝我的身后望去。那时我身后并无他人,只有我们的胡同和我们共同居住的那个院子。崔先生望了片刻便又返回身继续往前走了。
出人预料的是,当时我却没有受到崔先生的惊吓,只觉得那时崔先生的眼神是刹那的欣喜和欣喜之后的疑惑。他旁若无人地欣喜着自己只是向后看,然后便又疑惑着自己再转身朝前。
许多年过后,我仍然能清楚地回忆起崔先生那疾走乍停、猛向后看的神态,我也终于猜到了他驻步的缘由,那是他听见了崔太太对他那直呼其名的呼唤了吧?院门开了,崔太太站在门口告诉他,若去“笔管儿”,就顺便买些猫鱼回来。然而,崔先生很快又否定了自己,带着要演说的抱负朝前走去。
(《铁凝散文精品赏析》,有删节。原书题为《想像胡同》)(1)作者写了三个时期的胡同生活,它们各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概括。
(2)文中画线处的句子有何作用?
(3)本文题为“想像胡同”,有何用意?请谈谈你的理解。
想象胡同
铁凝 少年时,由于父母去遥远的五七干校劳动,我被送至外婆家寄居,做了几年北京胡同里的孩子。
外婆家的胡同地处北京西城,胡同不长,有几个死弯。外婆的四合院是一所座北朝南的两进院子,院落不算宽敞,院门的构造却规矩齐全,大约属屋宇式院门里的中型如意门。门框上方雕着“福”“寿”的门簪,垂吊在门扇上用作敲门之用的黄铜门钹,以及迎门的青砖影壁和大门两侧各占一边的石头“抱鼓”,都有。或者,厚重的黑漆门扇上还镌刻着“总集福荫,备致嘉祥”之类的对联吧。只是当我作为寄居者走进这两扇黑漆大门时,门上的对联已换作了红纸黑字的“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
这样的对联,为当时的胡同增添着激荡的气氛。而在从前,在我更小的时候来外婆家作客,胡同里是安祥的。那时所有的院门都关闭着,人们在自家的院子里,在自家的树下过着自家的生活。
偶尔,有院门开了,那多半是哪家的女主人出门买菜或者买菜回来,于是胡同里就有了谦和热情、罗嗦而又不失利落的对话。说她们罗嗦,是因为那对话中总有无数个“您慢走”“您有功夫过来”“瞧您还惦记着”“您呐……”等等等等。说她们利落,是因为她们在对话中又很善于把句子简化,比如:“春生来雪里蕻啦。”“笔管儿有猫鱼。”“春生”是指胡同北口的春生副食店,“笔管儿”是指挨着胡同西口的笔管胡同副食店。为了“春生”的雪里蕻和“笔管儿”的猫鱼,这一阵小小的欢腾不时为胡同增加着难以置信的快乐与祥和。
当我成为外婆家长住的小客人之后,也曾无数次地去“春生”买雪里蕻,去“笔管儿”买猫鱼,剩下零钱还可以买果丹皮和棕子糖。我也学会了说“春生”和“笔管儿”,才觉得自己真正被这条胡同所接纳。
后来,胡同更加激荡起来,这种罗嗦而利落的对话不见了。不久,又有规定让各家院门必须敞开,说若不敞开院中必有阴谋,晚上只有规定时间门方可关上。外婆的黑漆大门冲着胡同也敞开了,使人觉得这院子终日在众目睽睽之下。
那时,外婆院子的西屋住着一对没有子女的中年夫妇--崔先生和崔太太。崔先生是一个傲慢的孤僻男人,早年曾经留学日本,现任某自动化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夫妇二人过得平和,都直呼着对方的名字相敬如宾。有一天忽然有人从敞开的院门冲入院子抓走了崔先生,从此十年无消息。而崔太太就在那天夜里疯了,可能属于幻听症。她说她听到的所有声音都是在骂她,于是她开始逃离这个四合院和这条胡同,胳膊上常挎着一只印花小包袱,鬼使神差似的。听人说那包袱里还有黄金。她一次次地逃跑,一次次地被街道的干部大妈抓回。街道干部们传递着情况说:“您是在哪儿瞧见她的?”“在‘春生’,她正掏钱买烟呢,让我一把就攥住了她的手腕儿……”或者:“她刚出‘笔管儿’,让我发现了。”
拎着酱油瓶子的我,就在“春生”见过这样的场面--崔太太被人抓住了手腕儿。我曾经站在院里的枣树下希望崔太太逃跑成功,她是多么不该在离胡同那么近的“春生”买烟啊。
不久崔太太因肺病死在了里屋。这一切,我总觉着和院门的敞开有关。
十几年之后胡同又恢复了平静,那些院门又关闭起来,人们在自己的院子里做着自己的事情。当长大成人的我再次走进外婆的四合院时,我得知崔先生已回到院中。但回家之后他也疯了:他常常头戴白色法国盔,穿一身笔挺的黑呢中山装,手持一根楠木拐杖在胡同里游走、演说。除了作演说,他还特别喜欢在貌似悠然的行走中猛地回转身,将走在他身后的人吓那么一跳。之后,又没事人似的转过身去,继续他悠然的行走。
我曾经在夏日里一个安静的中午,穿过胡同向大街走,恰巧走在头戴法国盔的崔先生之后,便想着崔先生是否要猛然回身了。在幽深狭窄、街门紧闭的胡同里,这种猛然回身确能给后面的人以惊吓的。果然,就在我走近“笔管儿”时,离我仅两米之遥的崔先生来了一个猛然回身,于是我看见了一张黄白的略显浮肿的脸。可他并不看我,眼光绕过我,却使劲朝我的身后望去。那时我身后并无他人,只有我们的胡同和我们共同居住的那个院子。崔先生望了片刻便又返回身继续往前走了。
出人预料的是,当时我却没有受到崔先生的惊吓,只觉得那时崔先生的眼神是刹那的欣喜和欣喜之后的疑惑。他旁若无人地欣喜着自己只是向后看,然后便又疑惑着自己再转身朝前。
许多年过后,我仍然能清楚地回忆起崔先生那疾走乍停、猛向后看的神态,我也终于猜到了他驻步的缘由,那是他听见了崔太太对他那直呼其名的呼唤了吧?院门开了,崔太太站在门口告诉他,若去“笔管儿”,就顺便买些猫鱼回来。然而,崔先生很快又否定了自己,带着要演说的抱负朝前走去。
(《铁凝散文精品赏析》,有删节。原书题为《想像胡同》)(1)作者写了三个时期的胡同生活,它们各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概括。
(2)文中画线处的句子有何作用?
(3)本文题为“想像胡同”,有何用意?请谈谈你的理解。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抓住本文几个时间点,开头写“少年”时的胡同,第三段插叙回忆“在我更小的时候”童年时的胡同,第六段“后来,胡同更加激荡起来”又回头写少年时期的胡同,第十段“十几年之后胡同又恢复了平静”写我成年时的胡同.题干中已经点明 “写了三个时期的胡同生活”,回到原文我们很容易找到三个时间点,再分析原文相关内容概括出不同时期胡同的特点.
(2)此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这类句子在语段中作用的题目,要弄清该句话位于文本何处,在答题时,我们要联系上下文注意表述的准确性,一般可采用三段式--技巧、内容、效果,也就是运用了什么技法,表现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文中划线句子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同时与上文形成对比,反映人们不同的生活面貌.
(3)此题考查学生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本题考作品标题的作用,分析时应注意原文那些地方和文本题目相照应,或者作品主题与标题之间的内涵关系.文本标题很新颖,内容实写了三个不同时期的胡同生活,标题却为“想象胡同”,那么就要指出“想象”的内涵.分析文章结构,文章重点写十几年后胡同里崔先生和太太的故事,崔先生“特别喜欢在貌似悠然的行走中猛地回转身,将走在他身后的人吓那么一跳”这样的举动令人费解,直到文末从作者的猜测中崔先生总是在胡同中幻想着听见了崔太太对他的呼唤,我们才明白原因,和标题相呼应,也揭示了文章主旨.
参考答案:(1)童年时的胡同,人们祥快乐祥和,充满了人情味的.少年时的胡同,人们生活充满了动荡,人和人之间互相猜疑.十几年之后的胡同,人们生活恢复了平静,但却在心里留下了不可愈合的创伤.
(2)①暗示当时处于“文革”的动荡岁月中,交待社会环境.②和上文所说以前门扇上镌刻着“总集福荫,备致嘉祥”之类的对联构成对比,反映胡同中两种不同的生活面貌,表现“文革”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冲击.
(3)①过去宁静、祥和的胡同生活,只存在于作者的回忆和想象中,表达了作者对的怀念和向往.②“文革”使崔先生失去了相敬如宾的太太,崔先生总是在胡同中幻想着听见了崔太太对他的呼唤.这个想象揭示了文革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灵创伤.
(2)此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这类句子在语段中作用的题目,要弄清该句话位于文本何处,在答题时,我们要联系上下文注意表述的准确性,一般可采用三段式--技巧、内容、效果,也就是运用了什么技法,表现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文中划线句子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同时与上文形成对比,反映人们不同的生活面貌.
(3)此题考查学生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本题考作品标题的作用,分析时应注意原文那些地方和文本题目相照应,或者作品主题与标题之间的内涵关系.文本标题很新颖,内容实写了三个不同时期的胡同生活,标题却为“想象胡同”,那么就要指出“想象”的内涵.分析文章结构,文章重点写十几年后胡同里崔先生和太太的故事,崔先生“特别喜欢在貌似悠然的行走中猛地回转身,将走在他身后的人吓那么一跳”这样的举动令人费解,直到文末从作者的猜测中崔先生总是在胡同中幻想着听见了崔太太对他的呼唤,我们才明白原因,和标题相呼应,也揭示了文章主旨.
参考答案:(1)童年时的胡同,人们祥快乐祥和,充满了人情味的.少年时的胡同,人们生活充满了动荡,人和人之间互相猜疑.十几年之后的胡同,人们生活恢复了平静,但却在心里留下了不可愈合的创伤.
(2)①暗示当时处于“文革”的动荡岁月中,交待社会环境.②和上文所说以前门扇上镌刻着“总集福荫,备致嘉祥”之类的对联构成对比,反映胡同中两种不同的生活面貌,表现“文革”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冲击.
(3)①过去宁静、祥和的胡同生活,只存在于作者的回忆和想象中,表达了作者对的怀念和向往.②“文革”使崔先生失去了相敬如宾的太太,崔先生总是在胡同中幻想着听见了崔太太对他的呼唤.这个想象揭示了文革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灵创伤.
看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用完凝胶多久可以同房 为效果起见需要做的是克制 2020-03-29 …
英语翻译爱惜图书,看完请送我回家.二号教室教学区请勿喧哗请勿追跑打闹 2020-04-26 …
描写踊跃发言的片段!200字!答完就送!(诚信第一) 2020-06-11 …
会英文的帮忙翻译你的订单我们已经开始生产,我们会按照你的要求来完成,送货之前我们会与你联系.谢谢 2020-07-21 …
案例分析简单回答即可完全送分!1、2005年3月,王某因经营需要,向胡某借款4万元并签订有借款合同 2020-07-23 …
怎么在一天里做完作业、嗯……从16点到凌晨,急死了,呜呜呜如果我能一天做完,还送50分!汇报一下作 2020-07-28 …
运送花盆,完好送到一个可得费三角,损一个赔偿5角查叔叔运送了1000个,得260元,损坏了几个很急 2020-08-01 …
李叔叔送花瓶160个,规定完整送到目的地的运费是每个20元,损坏一个倒赔30元,运完这批花瓶后,李叔 2020-11-0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想象胡同铁凝少年时,由于父母去遥远的五七干校劳动,我被送至外婆家寄居, 2020-11-17 …
古诗难题,快今天晚上答完!当送别朋友时,朋友倍感此去前途渺茫\孤独无助,可用诗人()的诗句()不可用 2021-02-02 …